李靜
【摘要】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音樂教育受到了人們的重視,音樂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引導人們的行為,是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種方式。小學音樂教育一方面重視音樂學習中的審美,另一方面通過音樂審美教學去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給小學生塑造“美”的個人品格和素養。義務教育階段以藝術教育為主要方式進行審美教育,反映在音樂學科上則為音樂欣賞教育。在小學教育“新課標”中明確說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教學“定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養成學生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最終實現學生音樂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音樂? 欣賞教學? 核心素養?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2)08-0163-03
現代的教育更加要求的是學生全方位的提升,而不僅僅將教育的目的局限于學生的文化教育上。在任何領域的人才需求都將主要目標放在人才的核心素養上,這導致了現代的教育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現代化的小學音樂教育非常注重對學生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培養,所以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很難實現現代社會的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把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并根據學生現在的教學實情,合理地開展音樂欣賞教學活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去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為提升小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教學價值
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必須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進行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自覺地融入到音樂的教學課堂當中,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與藝術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在小學音樂教師進行教學時,由于小學生年齡比較小,所以教師只有采取欣賞教育的方式,才能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讓學生可以主動與他人進行音樂學習情緒的分享,在潛移默化當中增強學生的音樂素養?,F代社會的發展是需要人們在生活的過程中擁有一些對美的體驗和看法的。而義務教育階段的藝術教育,則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核心素養,讓學生在今后參與到社會工作中去用自己對于美的體驗感來不斷使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在小學教學過程中,音樂課堂標準的基本理念是音樂欣賞教學的基礎,貫穿于教學中的方方面面。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教師應把音樂的美育著重展示出來,讓學生可以通過音樂欣賞的形式將我們的音樂文化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音樂欣賞課程可以提高學生早期的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創作能力。音樂欣賞教育是從教育角度來看音樂欣賞的價值和意義,主要是通過對音樂的欣賞或者聆聽這種形式來達到“育人”的教育目標,音樂欣賞教學也不只是單純的聆聽音樂,而是要盡可能采用多種音樂活動,比如可以進行音樂表演、創作等給學生提供親身參與、體驗音樂作品的機會和途徑。另外一方面就是對于學生進行音樂教育能夠培養起學生的共情能力,因為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能夠不斷用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去想象某一情境,而學生在這樣長期的練習下,就能夠充分地將自己的心情帶入到他人的情境中,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共情能力的目的。
二、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
音樂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它不僅僅是各種音符組成的聽覺盛宴,它承載著歷史文化和人類內心豐富情感的載體和表現形式,并以其獨特的方式影響著人們。音樂可以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可以為人帶來情感體驗和美的享受,欣賞音樂就是審美訓練的過程,同時也能提升音樂素養。我國的義務教育特別重視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美育的培養。音樂欣賞課在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中的占比越來越高。在傳統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用到向學生傳授音樂理論知識中,使學生無法感知到音樂這門藝術性學科的價值與樂趣所在。現在教師可以在加強對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讓學生逐漸產生審美的意識與能力,產生對音樂這門學科學習的興趣,最終達到讓學生熱愛音樂的學習效果。
音樂學習的過程是內心審美的情感體驗過程。在小學音樂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預留充分的欣賞體驗時間與空間,才能讓學生對音樂作品有充分的發現美與欣賞美的能力,把對音樂的情感與自己的情感進行有效融合,達成與音樂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的教學效果。舉例來講,在小學音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曲時,教師為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就可以讓學生在音樂課程的小組內對王二小這個人物進行賞析,然后邀請一部分學生在講臺上自由表達自己對“放牛郎”這個人物的觀點,并且詢問學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在學生描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他們進一步理解作品,進而與作者達成共識,學生之所以喜歡放牛郎王二小,就是因為王二小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王二小在面對敵人時,不怕犧牲,敢于奉獻,充分體現了愛國主義的精神。在學生有了這樣的情感體驗之后,音樂教師可以繼續啟發學生用自己的想法來感悟這首歌曲,有效增強學生的審美教育,相信在這樣的音樂體驗過程中,學生會始終處于情感教育的氛圍下,不斷地受到情感的熏陶與感染,感受到音樂課堂魅力的所在,進而產生情感的共鳴,促使學生進行快樂、高效的音樂學習。
三、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路徑的探討
首先,小學音樂欣賞課是屬于教學實踐活動,實踐活動往往都是依托“真實”的情境來完成,在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可以創建一個真實的音樂情境來激發小學生學習的熱情,讓他們可以在真實的、有效的音樂情境中感受到音樂的樂趣。情境創設是一種引導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去理解、感悟音樂的教學方法;基于小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運用一些可以模擬的物品來創設這樣一個逼真的學習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生動的語言,或者是豐富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小學生對學習音樂、對聆聽歌曲的興趣。比如在班級教學中,在音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小鼓響咚咚》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先利用視頻來展現一些樂器在使用過程中所能夠發出的聲音,再讓學生通過對自己身邊物品的尋找,來模擬和還原小鼓這個樂器的聲音。某位同學發現將兩個空的塑料瓶敲擊在一起,發出的聲音類似于鼓類,教師先對這位學生的發現進行表揚,然后再鼓勵學生用兩個空的塑料瓶進行敲擊,打擊出一段自己理解中的音樂,當班級里的學生尋找到更多的類似于樂器的物體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分組的形式組建小樂隊,利用自己手里的工具來打擊出一段比較完整的原創音樂。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得到提升,還能使學生之間的相處更加融洽。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去對自己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自主編曲,讓學生通過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去代入生活中的大小事物,來寫一首關于自己的歌。盡管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要求過高,但是其在完成的過程中,能夠不斷體會到音樂來源于生活的道理,比如教師可以從簡單的歌詞編寫入手,來教授學生編寫屬于自己的歌。舉例來講,在小學音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歌曲《小寶寶睡著了》這首歌時,由于這首歌的歌詞比較簡短,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生活中所發生的一些事情進行描述,并通過紙和筆記錄的方式來編寫自己所描述的內容,再進行字數上的裁剪,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歌詞的最后一個字,替換成發音相近的字,最后再讓學生進行自由吟唱。這也能夠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綜合培養,如果教師認為這對自己班級中的學生來說要求過高,那么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編寫歌詞,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自己所編寫的歌詞進行自由清唱。教師可以利用手機錄音,將學生所清唱的歌曲錄制下來。同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來引導小學生快速進入到特定的音樂情境中去,從而讓學生產生共鳴,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其次,小學音樂欣賞課可以引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通過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加充分地發揮教師的課堂主導作用,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發揮其主體作用。因而,教師在運用此種教學模式時,要進行有效的設計,才能充分把握住小學生活潑愛動,好奇心強,以及充滿想象力等各種特點,這樣才能更好地把開放式教學模式的作用發揮出來。比如,教師在教學一年級欣賞課《獅王進行曲》時,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播放此樂曲的動畫視頻,讓學生先對《獅王進行曲》內容有一定的認識,再借助圖形譜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音樂,可以找幾個音頻讓學生聽下獅子吼叫的聲音,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對樂曲的感性認識。然后,鼓勵學生用打擊樂,如鈴鼓、手串鈴、木魚等為樂曲伴奏。在課堂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教師要持開放式的鼓勵態度,讓學生不斷嘗試,親自體驗比較再到達成共識,他們自行選擇打擊樂、情景劇等方式,對樂曲《獅王進行曲》進行表演。這種開放式的教學,能迅速使課堂氛圍達到高潮。對于學生的表現過程,教師要給予鼓勵與表揚,要提出中肯的改進建議,讓小學生能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這種培養方式可以對學生以后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提升音樂課堂教學效果,更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最后,小學音樂欣賞課可以運用“和聲課堂”的教學模式。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給學生留白,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以及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可以自由地去思考,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讓學生之間討論、提問,增加課堂參與度。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主動提出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意見。比如在音樂課上,小學音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小黃鸝鳥》這一首歌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設計疑問,讓學生回答自己心目中小黃鸝鳥的叫聲是怎樣的,并且讓學生模仿小黃鸝鳥的叫聲。由于很多小學生并沒有聽過小黃鸝鳥的叫聲,所以這就需要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并且加上自己的理解,來表達出自己心中小黃鸝鳥的叫聲。在學生模仿了黃鸝鳥的叫聲之后,音樂教師可以邀請一位同學到講臺上演示黃鸝鳥的叫聲,并且向學生詢問為什么黃鸝鳥的叫聲是這樣的。學生表示,因為黃鸝鳥是在春天開始出現,所以他認為黃鸝鳥的叫聲是在喚醒春天,小黃鸝鳥的叫聲非常清脆,就像柳樹剛發的“嫩芽”一樣。在小學生回答了問題之后,教師需要積極地肯定這位同學。音樂教師必須要在課堂上養成善于傾聽、樂于傾聽的習慣,主動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激發小學生的音樂學習潛能。小學音樂教師以和聲課堂作為主要的設計板塊,針對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及時調整自己的授課思路,根據學生的意見和反饋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既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同時又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音樂教師必須要明確在對小學生進行音樂欣賞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同時還需要增強學生的藝術審美創新能力,為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出來,教師需要革新教學理念及方向,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要注重對小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可以從小對音樂產生自我體驗、感受,有創造音樂的能力,逐漸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及人格素養。音樂教育是推行美育實行的最有效的途徑,所以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要不斷推陳出新,讓學生喜歡和樂于進行音樂的學習。通過學生自身對音樂感悟、理解的過程,升華學生思想,能和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重點關注學生的審美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音樂伴隨學生的成長之路。
參考文獻:
[1]王倩倩.小學音樂教育關于核心素養的培養[J].黃河之聲,2019(7):108.
[2]潘丁丁.小學音樂核心素養教學設計探索[J].學周刊,2019(13):142-142.
[3]朱秀芳.小學音樂課堂核心素養培養途徑探究[J].北方音樂,2019(5):174-199.
[4]張華麗.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策略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8(21):134.
[5]張珊珊.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J].藝術評鑒,2019(10):111-112.
[6]章飛.提高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效率的策略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22):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