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
摘要: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是任何力量都不可扭轉的,如何順應形勢,積極推動媒體深度融合,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成為了媒體從業人員關注的話題。
關鍵詞:新媒體 融合策略 輿論引導
媒體融合是傳媒產業與時俱進的革新。可以從技術、市場和政策三個角度去分析其原因。技術方面,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革命,是媒體融合的物質基礎,也是其核心動力,使得文字、圖像、聲音等媒體內容全部轉化成為數字化的信息,極大地降低了內容的制作與傳播成本。市場方面,為了生存與發展,傳統媒體不斷學習新技術,進入新平臺,在數字化的洪流中競爭流量,與新媒體逐漸不分彼此,走向融合。政策方面,隨著國家層面的重視,媒體融合不再僅僅是學界研究領域的話題,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走向縱深。
媒體的融合發展,是我們每一位從事新聞工作的從業人員必須要面對的任務,也是主流媒體的重要工作與職責所在。通過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有關政策,媒體融合發展已上升到重要的戰略地位,并作為全黨進一步夯實傳播意識形態文化陣地、積極發展主流媒體事業的重要戰略部署。
在5G網絡時代的信息傳播語境下,必須充分發揮傳統媒體輿論導向的優點,讓傳統媒體的引導力和新媒體互相銜接,共同融合,從而更有效地增強新聞輿論傳播力,要守正創新,不斷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新聞媒體的整合與革新,正面引領主流輿論,形成嶄新的媒體深度融合傳播的新格局。
一、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性
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新形勢下,傳統媒體的傳播體系正面臨發展瓶頸,必須順應發展變化,實現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優勢互補,加強與受眾在線上線下的溝通和互動,拓寬輿論表達的渠道和方法,使傳統媒體在加強輿論引導的同時,鞏固和擴大主流意識形態領域。將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擴大,是新聞媒體鞏固和擴大主流輿論陣地的急切需要,也是新聞媒體強化自身建設的需要。新聞媒體要弘揚主旋律,釋放正能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能夠使各種媒介資源獲得更合理的利用,在新舊媒體融合中更好地完善媒介生態,使其完成質的飛躍。同時也能更大范圍讓受眾的需求得到滿足,還能提升媒體行業的綜合競爭力,是一件百利而無一害的事。
此外,網絡技術的到來,更方便受眾獲取和處理信息。如今,信息處理更加多樣化、快速和方便。受眾可以隨時通過手機、電腦、電視、廣播等渠道從不同的地方獲取新聞信息。人們可以在上班、日常工作和健身的路上收到不同的媒體信息。通過媒體融合,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極大地滿足了大家在快節奏生活中的精神需求。
在市場供給和時代潮流的推動下,媒體融合是推進媒體健康成長的最佳路徑。與此同時,要大力以媒體融合發展為契機,繼承和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舞臺上充分展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不斷擴大文化影響力,更好地塑造中國形象。
二、提升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力
新聞輿論具有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和引導能力,主流媒體如何提升輿論引導力,需要堅持“深挖、提煉、擴面、廣傳”工作方針,這不僅是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要求,也是順應新時代的需要,更是融媒體時代必須全面、深入研究的課題。
深挖,就是要對新聞保持一種敏感,以敏銳的視覺深度挖掘新聞的線索價值,打造新聞報道精品,不斷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維護新聞媒體在新的傳播環境下的競爭力,積極弘揚社會正能量和核心價值觀。2022年上半年,貴州省著力推動宣傳營銷自身的旅游資源,為此,主流媒體結合貴州旅游情況,著眼疫情形勢、順應季節變化、瞄準游客需求,深度挖掘采訪報道貴州氣候、生態、文化等資源優勢的新聞作品,突出貴州旅游的特點和完整內涵,開展季節性的宣傳攻勢,助力貴州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提煉,就是要歸納總結、提煉有思想、有高度的新聞標題、新聞內容,使采寫的新聞作品更精煉、完善,更具思想性和理論性。在疫情防控形勢下,從2022年1月10日起,天津海河傳媒旗下的《每日新報》圍繞抗疫主題,提煉出從“戰”開始,持續一個星期在頭版推出關鍵字為“暖”“堅”“連”“安”等新聞報道,均是以提煉的一個關鍵字與手繪相融合的方式,集中表現天津抗擊疫情的真實情況,凝煉出抗疫過程中城市的溫度與情感,傳遞人民群眾的精神共鳴。
擴面,就是要以小見大,從點到面開展多角度、多層級采訪,讓生產出的新聞作品在正能量上更強勁、主旋律上更高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烏江鎮境內不到兩千米范圍內,鐵路大橋、公路大橋、斜拉橋、高速公路特大橋、快鐵大橋相繼在烏江上建成通車,形成了五橋飛渡的壯麗景觀。2022年3月18日,貴州日報頭版刊發了《五橋飛渡烏江 見證交通巨變》的圖文報道。采訪過程中,記者以貴州交通的變化為主線,擴展到采訪當地政府、學校、企業、農戶,深入了解交通給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濃縮貴州交通發展的巨變,使新聞作品的深度和廣度得以彰顯。
廣傳,就是要通過鮮活生動的新聞故事,在更深層次、更廣領域開展多維度、立體式傳播,不斷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力量,彰顯中國精神。在做好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的過程中,貴州日報報刊社、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持續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時刻牢記地方主流媒體在“聯接中外、溝通世界”中的職責任務,建設好貴州國際傳播中心,全力運用好天眼新聞Fast中英文雙語頻道,以貴州好故事展現中國形象,用貴州好聲音傳遞中國價值,使正能量宣傳更響亮、好作品傳播更久遠。
因此,主流媒體需要堅持黨性、人民性、新聞性的統一,不斷用主流聲音傳播主流價值,聚焦主責主業,深入基層一線踐行“四力”,把基層當做最好的課堂、把人民群眾當做最好的老師,與人民群眾面對面談身邊的發展、手拉手暢聊家常、心貼心講述身邊的變化,認真傾聽人民群眾的建議和呼聲,采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力作,才能不斷鞏固和提升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
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策略
(一)堅持內容為王
媒體隨著時代的變革不斷發展,不管是傳統媒體時期,抑或是新媒體時代,生產優質內容依舊是媒體融合傳播的重要工作,“內容為王”仍然是媒體融合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堅持內容為王,實現媒體融合,務必重視原創、生產佳作,推出有思想、有深意、有熱度的新聞作品。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要格外依托優質的新聞產品立身,在品質上追求專業權威、傳播上注重快捷精煉,緊緊圍繞重點工作,認真做好選題策劃、制作出優質的原創新聞產品,讓新聞的品質更加優良。同時,也要重視傳播形式的多樣化和傳播平臺的多元化,重視用戶的體驗感,將優質內容進行立體式宣傳,才能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例如,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結合實際制定了“創新為要、流程再造、策劃先行、導向為魂”的融合發展理念,通過全面規劃、流程再造、內容提質等舉措,策、采、編、發聯動,不斷加強內容建設,實現優質內容的高質量傳播。
(二)注重守正創新
融合發展是一場以創新為統領的媒體革命,更是一次實實在在的摸索創新。傳媒業屬于宣傳文化行業,創新是它自有的特征,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發展顯然需要創新手段作為保障,而任何創新都需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前提。在多年的實踐中,傳統媒體只有守正創新,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緊跟媒體深度融合的步伐,才能做大做強主流輿論。
例如,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創新考核方式,執行“以網端傳播力發稿費、黨報黨刊無稿費”的績效考評方式,設置“融媒體傳播力建設獎勵”,每年拿出一百萬元,對創新創優融媒體產品進行獎賞。多彩貴州網建立融合生態體系,創新運營維護中共中央宣傳部主管的學習強國中的貴州分平臺,不斷拓展全國傳播渠道,與新華社、中國新聞網等全國兩百個平臺開展合作,不斷擴大網上影響力。“南方+”客戶端擴展能力邊界,通過創新數字傳播與數字服務方式,在更深領域、更廣層級、更高程度上助力政府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不斷走向現代化,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創新平臺。
(三)強化技術支撐
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一些重要的創新和改革多半以技術牽引作為基礎,媒體融合同樣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推動和重組。不管是文字發明、印刷、電報、互聯網技術背景下的傳播變革,還是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快手、抖音等媒體的變革,背后的重點驅動力都是新技術手段。而今,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作為主要技術影響著媒體融合,加之5G技術逐漸在商業領域使用,其在媒體融合中越來越重要,并與人工智能有機結合,不斷推動媒體融合向更深層次發展。與此同時,區塊鏈技術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可能在未來幾年成為推動媒體融合深化的重要技術力量。
隨著新聞傳播格局的不斷變化,傳媒業要始終保持技術敏感,堅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把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利用好,強化新技術在新聞傳播上的運用,用技術驅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增強主流輿論的覆蓋面。例如,川觀新聞把新技術作為媒體發展的策略,以“智媒+”做強新型主流媒體,不斷打造“智能+智慧+智庫”的智媒體,用人工智能技術重新構建新聞產品生產與傳播全過程,經過主流產品的智能化制作與傳播,賦能區域治理效能的提升。多彩貴州網不斷推動“互聯網+”便民服務,大力打造“云上貴州多彩寶”客戶端,打通公安、人社、教育等多部門數據、與貴州政務服務網通盤整合,整合3000余項有關移動政務、民生方面的服務。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多彩寶”的下載量已經超過1億次,實名用戶達到1700萬,總共向用戶提供服務突破6億人次。
(四)培養融媒體人才
歸根結底,媒體的深度融合就是人才的融合。人才是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隨著媒體融合發展,對全能型的媒體從業者有了新要求,包括選題策劃、內容生產、傳播推廣等全過程的技能要求。全能型人才還要會寫策劃方案,懂得拍照、能夠剪輯視頻,能夠對數據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以全新的視野、全新的格局進行全盤統籌,從而實現媒體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因此,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永遠要以為用戶提供服務為首要任務,把全媒體人才培養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真正培育一支提筆能寫、拿機能攝、對筒能說的精兵勁旅,積極推動全媒體人才成為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例如,為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新京報》負責人透露,該報只保留11人辦報,其他的1100多人轉型做新媒體,表明了《新京報》打造全媒體人才的信心和決心。
綜上所述,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是一項相當繁雜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次重大的社會改革和創造。傳媒業應按照新媒體傳播規律,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利用新技術,不斷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發展。作為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唯有繼續向著全媒體復合型人才目標邁進,才能滿足信息時代的最新要求,才能更好地推動媒體的深入融合傳播,進一步鞏固壯大輿論傳播陣地,為我國的新聞事業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鄧國超.優質內容是王道[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0-11-17.
[2]程文靜.深刻認識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OL].人民網,2019-12-16.
[3]第一眼,就說出了心里那句話[OL].中國新網出版廣電網.2022-01-21.
[4]多彩貴州網2021媒體責任報告[OL].多彩貴州網,2022-05-23.
[5]郭全中.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關鍵技術及實現[J].中國記者,2020(09):74-76.
[6]李祖平,李佳穎.主流媒體主力人才的全媒體重塑與創造力突破[J].中國出版,2021(03):33-37.
(作者單位: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