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建忠



【摘要】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模型思想,可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本質,尤其用于解答數學習題中,可提升解題效率.通過展示二次函數模型、將軍飲馬模型、阿氏圓模型、胡不歸模型、費馬點模型在解題中的應用,以供參考.
【關鍵詞】模型思想;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模型思想是初中數學中非常重要的思想[1].教學實踐中應充分認識到模型思想的重要作用,既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做好數學模型理論知識講解,又要做好常用模型的總結,并圍繞具體例題展示相關模型地應用,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模型的應用思路,把握相關應用細節.
1 二次函數模型
求解最值問題時常使用二次函數模型,即,根據題干創設的情境,靈活運用幾何圖形性質構建二次函數關系,部分習題還需做出輔助線,以更好地找到線段、角度關系.結合二次項系數的正負找到其頂點,在二次函數頂點處取得最大或最小值.需要注意的是運用二次函數求解最值時應認真分析自變量范圍[2].
例1 如圖1,Rt△ABC中,∠C和∠A分別為90°,30°,BC=10.在三邊上各取一點,連成等邊△DEF,則△DEF面積的最小值為.
該題難度不大,結合經驗可知需要借助二次函數模型進行解答.借助幾何性質合理設出參數,并運用三角形全等找到線段、角度的等量關系,借助勾股定理,構建二次函數,運用二次函數性質,便可求出△DEF面積的最小值.
過點E作EM⊥AB于點M,如圖2.由△DEF為等邊三角形可知,EF=DE,∠DEF=60°.∠CEF=120°-∠BED.由∠C=90°,∠A=30°,則∠B=60°,則∠MDE=120°-∠BED,則∠CEF=∠MDE,易得△CEF≌△MDE,則CE=MD,CF=ME.設CE=x(0 2 將軍飲馬模型 在初中階段將軍飲馬模型又稱“路徑最短模型”.這一模型在初中數學課本中有所講解.為提高學生運用該模型解題的靈活性,應給予學生引導,使學生把握該模型的本質以及相關細節,即,運用該模型解答習題的關鍵在于判斷尋找哪個點的對稱點.同時,還應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基于對該模型的深入理解,判斷相關習題是否適用該模型[3]. 例2 如圖3,平行四邊形ABCD中AB、BC的邊長分別為4、12,∠ABC=60°.AD邊上存在兩動點E、F,且EF的長為2,則四邊形BECF周長的最小值為. 結合從將軍飲馬模型獲得的啟發,作已知點的對稱點,將四邊形周長最小問題轉化為求線段最短問題,借助三角形三邊關系,確定點F的具體位置,問題便迎刃而解. 在BC上取一點B′,使得BB′=2.作B′關于點AD的對稱點B″.在AD上截取EF=2.點連接B′F、B″F,則B′F=B″F,如圖4所示.四邊形BECF的周長為BE+EF+FC+BC,其中EF和BC為定值分別為2和12,則問題轉化為求BE+FC的最小值問題.根據題意以及上述描述已知四邊形BB′FE為平行四邊形,即B′F=BE,則BE+FC=B″F+FC,顯然當B″、F、C三點共線時B″F+FC最短,長為B″C.由∠ABC=60°,可得AB′=BB′tan60°=23,則B′B″=43,B′C=BC-BB′=12-2=10.在直角△B′B″C中由勾股定理可得B″C=102+(43)2=237,則四邊形BECF周長的最小值為2+12+237=14+237. 3 阿氏圓模型 阿氏圓模型在初中數學習題中常有考查.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阿氏圓模型,教學實踐中應注重運用多媒體技術與學生一起推導相關結論,使學生能夠牢固記憶,深入理解,掌握運用阿氏圓模型求解最值問題的思路,即,根據題干創設的情境,敢于設出點構造三角形,借助三角形相似,尋找線段之間的等量關系,借助等量代換使得問題順利解決. 例3 如圖5,ABCD是邊長為4的正方形,內切圓為圓O.P為圓上一動點,則2PA+PB的最小值為. 到平面兩點距離之比為k(k≠1)的點的軌跡為圓,該圓稱為阿氏圓.初中數學中常通過構造相似三角形,求解線段之和的最小值問題.該題基于對阿氏圓模型的理解,不難尋找到解題思路. 由2PA+PB=2(PA+22PB),將問題轉化為求PA+22PB的最小值.運用阿氏圓模型進行解答.根據題意容易得知圓O的半徑r=OP=2,OB=22.取OB的中點為I,連接PI,如圖6,則OI=IB=12OB=2,易得OIOP=OPOB=22,則△OIP∽△OPI,則PIPB=OIOP=22,則PI=22PB,則PA+22PB=PA+PI.由圖6可知當A、P、I三點共線時兩線段之和最小.過點I作IE⊥AB垂足為點E,則∠IBE=45°,則IE=EB=1,則AE=AB-EB=4-1=3.在△AIE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I=32+12=10,即,PA+22PB的最小值為10,2PA+PB的最小值為2×10=25. 4 胡不歸模型 胡不歸模型是初中數學中非常重要的模型.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該模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應注重為學生講解有關該模型的故事[4].同時,在課堂上積極與學生互動,為學生指點迷津,尤其引導其積極討論,使其親自動手證明胡不歸模型的相關結論,更好地把握胡不歸模型的本質,為其靈活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例4 已知在等腰△AEC中AC=CE,∠CAE=30°.以半徑為5的圓經過AC兩點,且直徑AB在線段AE上.CE為圓O的切線.D為線段AC上任意一點(不含端點),如圖7,則OD+12CD的最小值為.
解答該題的關鍵在于胡不歸模型的應用.該題中過點C作射線CP,使得sin∠ACP=12.過點O向CP作垂線,垂足為K,OK就是要求的結果(可由學生自己證明).
由模型可知,作∠ACP=30°,過點D作DH⊥CP于點H.則DH=CDsin30°=12CD.求OD+12CD的最小值,即,求OD+DH的最小值.過點O作OK⊥CP于點K,如圖8,顯然當點O、D、K三點共線時OD+DH的值最小.由∠CAE=30°,則∠ACO=30°,則∠PCO=∠ACP+∠ACO=60°,OK=OCsin∠PCO,而OC=5,則OK=5×sin60°=532.
5 費馬點模型
費馬點模型是非常有趣的數學模型.解題中應用費馬點模型可少走彎路,提高效率[6].教學實踐中,為使學生能夠熟練應用,以達到迅速解題的目的,應注重創設相關問題情境,預留空白時間,給予學生針對性的點撥,要求其親自動手進行推理、證明,而非死記硬背結論.
例5 如圖9,在等腰直角△ABC中,∠BAC為直角,AB、AC為腰.點P為AB邊上的動點,作PD⊥BC于點D,線段AD上存在一點Q.當QA+QB+QC取得最小值,且AQ=2,則PD的長為.
費馬點模型是非常重要的模型.若三角形中最大內角小于120°時,內部存在一點(費馬點)到三角形三個頂點距離之和最小,且該點和三個頂點的連線所成的角為120°.若三角形最大內角大于或等于120°,費馬點就是這個最大內角的頂點.該模型的證明可給該題的解答帶來指引,證明過程可由學生自己完成.
將△BQN繞著B點順時針旋轉60°到△BNM,連接CM.如圖10所示.則由費馬點模型可知,A、Q、N、M共線,△BQN為等邊三角形,∠BQD=60°,∠BQC=∠AQB=∠AQC=120°.易得∠MBC=60°,則△BMC為等邊三角形,BM=MC,由AB=AC,則△ABM≌△ACM,則AM垂直平分BC,則AD⊥BC,因此,點P和點A重合.問題轉化為求AD的長.由∠BAD=45°可知,BD=AD.設AD=BD=x,則QD=x-2,在△BQD中,xx-2=tan60°,解得x=3+3.
6 結語
綜上所述,解答初中數學習題時運用模型思想可迅速找到解題思路,達到事半功倍的解題效果.教學實踐中應通過模型思想的理論指導、例題講解,提高學生對模型思想地認識.同時,在講解相關習題的求解過程后,應注重給學生留下空白時間,要求其做好聽課和整理,把握不同模型的應用細節,掌握相關應用技巧.
參考文獻:
[1]卜建紅.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模型思想的滲透[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2(01):78-80.
[2]施金花.如何將模型思想融入初中數學教學[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35):4-5.
[3]歐瓊華.初中數學教學中融入模型思想的策略[J].名師在線,2021(18):66-67.
[4]邱宗如.初中數學模型思想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福建中學數學,2020(08):43-45.
[5]張世恩.基于初中數學模型思想的靶向教學實踐研究[J].中學數學,2019(24):82-84.
[6]劉心玥.初中數學模型思想的應用及其培養——以方程模型思想為例[J].試題與研究,2019(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