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玫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與產業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密,由此教育服務社會的職能愈加凸顯,職業本科教育的地位持續上升。職業本科與普通本科之間有諸多差異,職業本科在人才培養方面更重視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形塑。本文針對職業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機制進行了深入系統地研究,分析了其人才培養的方向與定位,最后提出多元實踐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職業本科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10-0071-03
產業發展及全面轉型升級,社會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續增加。為了提高人才培養的實效性與精準性,確保人才能夠適應行業發展需求,職業本科院校應在明確辦學目標定位、類型定位及層次定位的基礎上,持續推進人才培育模式和方法創新,秉持重技術、重實踐、重發展的理念,形成個性化、專業化的人才培育特色,由此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1]
一、新時代職業本科人才培養的規劃與定位
(一)把握人才動態需求,明晰育人目標定位
只有具備明確的目標,人才培養才能堅持以正確的方向推進。職業本科高校在組織教學活動、開展專業建設等諸多方面都需要以目標為依據。新時代背景下職業工作已從傳統的單一向度轉變為高度綜合復雜的新形態,產業發展也邁向高階階段,由此即對職業人才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職業本科擔負著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責任使命,為了有效提高人才培養效能,需對目標定位有清晰的認知與把握。高校應立足時代確定人才培養的機制和方向,要以穩就業、促就業為導向,結合專業對應職業崗位群的特點和要求來推進教學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塑職業精神,具備良好的職業勝任能力,從而提高未來參加工作時的就業競爭實力。
(二)準確進行類型定位,強化應用人才培養
高等教育對人才的培養主要包括兩大層面,即培養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是指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系統的研究方法、高水平研究能力的人才;應用型人才又包括多種類型,如技術型、工程型、技能型等不同類型的人才。[3]職業本科人才培養的類型定位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其核心宗旨是提高人才的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使人才皆具技術人和職業人的特點。在推進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通過將教育與產業相融合、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能夠有效提高人才的職業勝任能力。職業本科院校的辦學主線是圍繞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而展開,它直接面向技術應用、技術成果轉化而組織教學、實施教學行為。職業本科教育相較于普通本科教育而言,最大的區別是堅持了工作體系邏輯,具有凸顯的實踐性、一線性等特點。
(三)準確解讀“高層次”內涵,凸顯育人層次定位
職業本科具有職業屬性和本科層次兩大特點,它相較于高職專科而言不僅人才培養時限加長,且專業性也更突出。在人才成長定位上要求人才具有多元化素質和能力,對于高綜合、高復雜的工作有良好的勝任力。職業本科注重高層次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集中體現在知識的創造性應用、精湛的操作技能、嚴格的紀律規范、高尚的道德情操、突出的職業素養等方面。為此,職業本科院校應對此有全面的認知和深度的解讀,并將此融入人才培養的每一環節中,使人才內在的潛能得到充分開發,職業能力增值的空間更為寬廣宏大。
二、新時代職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
(一)強化專業學科聯系,推動二者協同發展
職業本科院校具有三大職能,即培養高素質的建設人才、開展學術及科學研究、為社會發展提供保障與支持服務,三項教育功能的實現有賴于高校深入推進學科及專業建設,使二者形成高度協同的一體化體系。
首先,高校需立足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加強資源的優化配置,使技術學科建設得以穩步持續地進行,從整體與全局的角度出發實施統籌規劃,為學科平臺的建設及高效團隊的組建提供充分的資源支持,使學科及專業發展得以同步推進。在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的過程中,高校對師資力量的培育與強化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還要通過項目研究使項目內容轉變為教學課程,由此豐富和更新教學內容,使教學過程及方法得以優化,促進教學模式的創新變革,構建完善而健全的課程體系。學科、專業的同步推進及一體化發展,重點在于強化教育與產業之間的聯系,構建產學研協同發展機制,尤其對于應用型學科建設而言,其與專業發展有著高度的可融合性。[4]
其次,高校在發展應用型學科時需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將產業新技術、新工藝融入教學內容中,促進人才培養實效的提升。技術應用學科在職業院校學科體系中占據較大的比重,高校應以其為龍頭,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及產業行業之間的聯系與協作,打造高質量的應用研究平臺。要積極培育學科帶頭人,使其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促進師資團隊工作效能的提升。
(二)依托“平臺+模塊”結構,重塑完善課程體系
職業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應以豐富多元、具有系統性特點的課程體系為依托,高校需不斷完善課程體系,使傳統課程體系中的缺誤得以修正,如重單一技能強化而輕綜合能力培養,實踐應用技能教學比重過大,嚴重擠壓了理論知識教學空間等。
首先,高校可通過打造“平臺+模塊”結構來推進課程體系的重塑,在此過程中,要對平臺和模塊有充分的認知,使人才培養既重視應用技能強化也注重綜合素養的提升。在“平臺+模塊”結構體系中,平臺由通識課程平臺、學科專業平臺及核心專業平臺組成,其核心宗旨在于為學習者提供全方位的課程資源支持,使其實現全面成長和發展,它是對應用型人才共性學習需求的有效滿足。不同平臺皆具有自主選修及能力拓展等模塊,模塊的配置與組合使人才培養具有了多元化路徑,學習者能力增值也更具實效。[5]
其次,專業建設應立足職業崗位群特點,營構針對性的課程模塊,使理論學習、職業精神培育、綜合技能強化都在深度分析專業對應行業崗位特點及要求的基礎上,涵蓋有低中高階梯性區分的小課程。低階課程的構建目的主要在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夯實其專業學習基礎;中階課程則強化了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的銜接與融合;高階課程面向學生的能力增值及實踐應用能力培育而建構。
最后,高校推進課程建設還應立足學生的創新意識形塑、創造能力提升,應適當增加通識課程在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重,加強信息技術與課程建設的融合,打造數字化課程資源,要為學生的個性化、自主化課程選擇提供充足的空間,使其主體性地位得到足夠的重視與尊重。
(三)健全實踐教學體系,優化實踐實訓環境
實踐教育是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大量的實踐實訓,學生的實踐問題意識得以強化,創新創造能力得到加強。高校應結合真實的職業過程打造完善的實踐平臺,以行業崗位需求為導向豐富學生的實踐學習活動,為其提供更多參與實踐鍛煉的機會,使其職業核心能力與技術應用能力實現快速增值,同時助力學生法律、市場等社會化意識的強化。通過優化實踐環境,對接職業情境,促進學生復合型知識的獲取,幫助其建立多元交叉的知識結構體系。
人才的成長有其內在的規律和機制,在課程設置上也應體現階梯性特點。高校實訓項目的設計需結合現實實踐情境來進行,使學生在參與綜合實訓項目的過程中專業技能得以提升,對復雜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得到加強。高校培養復合型人才應制定對接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使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將實踐教學融入創業技能大賽、企業生產項目開發等活動中,運用項目教學來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實踐環境。學生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的諸多平臺中,沉浸式體驗生產一線的真實情境,由此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強烈的實踐意識與精神。[6]
(四)推進產業學院建設,構建協同育人機制
高校應積極促進優勢專業的發展,并圍繞優勢專業建立專業群,加強與區域產業鏈中重點企業的協同合作,共建產業學院,建立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優勢資源的配置共享,使產教融合落于實處,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實效。產業學院為應用型人才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它激活了教學活力,使專業結構更加科學合理,師資力量也得到加強,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之間實現了對接,它為產學研融合提供了有效路徑,并拓寬了其深度和廣度。作為創新性的人才培養實體,產業學院將教育教學與社會服務整合在一起,體現出多元化的功能屬性。
高校在推進產業學院建設的過程中,應深入挖掘產業需求,立足產業建設規劃而與區域產業集群中的優秀企業開展全方位的合作,積極創新合作辦學模式,探索訂單式、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以促進校企協同育人,使校企共建共享優質資源,不斷深化工學結合,共同構建教育新模式。此外要加強協同化的人力資源建設,促進高校與企業精英人才的雙向流動,通過設置實踐導師、制定產業教師特崗計劃等方式來促進人才實現兩棲發展。高校應創新人才的選聘與任用機制,秉持開放性的態度廣納賢才,可結合教學需要邀請企業技術能手、業務精英到校開展講學活動,或成為高校的兼職導師;企業則應為教師到生產一線掛職鍛煉提供更多的機會,使教師獲得豐富的經驗積累,進而能反饋到教學工作實踐中。
(五)深化“教師、教法、教材”改革,助推高質量人才培育
教師、教法、教材是關涉教育教學質量的三大重要元素,其中教師是首要關鍵資源。世界一流大學的建校辦學經驗皆表明打造高效能師資團隊在推進人才培育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與師資隊伍建設息息相關,教師團隊的綜合素養和能力決定教學質量,而教學質量是關涉核心競爭實力的重要方面,高校獲得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有賴于擁有高質量的師資力量。此外,教法、教材都是教學活動得以開展的保障性資源,它們體現著課堂改革及課程建設的重要成果。教法彰顯教師的專業性,它是高效組織教學過程、推進教學實踐的基本保障,伴隨課堂革命的持續深入,教法創新變革獲得了突破性進展,教學內容的更新迭代進程也日益加快,促進了應用型人才培育戰略的落地實施。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達致教學效果的媒介與載體,它影響著教學內容的遴選與確定,在課程建設中它是極具活力的構成元素。
職業本科高校應積極推進“三教改革”的深化發展,應通過構建完善的培訓機制來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與專業技能,并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激勵措施來鼓勵教師不斷加強自我修煉,助力教師更加高效地發揮自身的角色功能。高校要切實加強課程建設,構建新形態的課程體系,通過開發高品質的課程模塊來豐富和拓展教學內容,使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得到持續優化。要順乘教育信息化的東風建設數字化課程資源,同時深入推進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創新優化,促進教學活動向高效化、智慧化轉型升級。
新時代背景下,隨著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的不斷加快,職業本科教育日益向規模化、規范化的方向邁進,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數量逐年遞增。職業本科院校立足區域經濟建設需求,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具有鮮明時代性、職業性、專業性等特點的人才培養定位體系,并通過深入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構建高質量的課程體系、聯系企業共建協同育人機制、打造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等舉措,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育提供了充分保障,以使人才培養始終沿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推進。
參考文獻:
[1]施星君,余闖,毛海舟.職業本科授予學位類型探析——基于人才培養定位的本質追溯[J].教育與職業,2022(10):56-61.
[2]羅校清,郭飛雁.數據挖掘視域下職業本科個性化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J].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2):1-5.
[3]李靜,馬英華,任曉寧,辛東升.職業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內涵、要求和依據[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9(2):1-5.
[4]王學東,馬曉琨.職業本科高校人才培養定位與體系建設[J].教育與職業,2022(5):21-27.
[5]高軍.職業教育高端發展背景下職業本科人才培養研究[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0(1):1-5.
[6]劉昕.基于職業技能競賽的職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質量與市場,2022(3):67-69.
(責任編輯:劉潔)
Positioning and Practice Path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Cheng Hongmei
(Shanxi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Abstract: As education reform progre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industry becomes closer and closer, thus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in serving society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and the status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ontinues to ris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ordinar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ttaches more importance to the shaping of technically applied talen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and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analyses the direction and orientation of their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finally proposes diversified practical paths.
Key words: New era;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pplied talent 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