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摘 要】 數學知識的學習需要在應用過程中充分展現其價值.教師應該以課程內容為中心,促進學生產生活躍的思維,從而產生良好的解決問題能力,本文將研究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問題解決”創新意識,利用創新意識在知識點之間尋找更多的聯系,引導其快速尋找到高效學習的突破口,促進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能夠走得更遠,
【關鍵詞】 數學教學;創新意識;教學改革
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多方面條件的共同影響,教師需要針對其發展需求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間、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新穎的學習模式,引導其在思考中抓住關鍵點,實現思維發散,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需要充分重視創新意識對于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立足于課堂教學現狀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引導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創新意識.
1 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性
1.1 激發學習潛能,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
教師可以通過解決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以濃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依托促進其積極主動地學習學科知識,針對課程內容設計多樣化的授課形式,先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令學生產生輕松的學習體驗,之后引導其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實現拓展與延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激發學習潛能,針對部分知識點進行深入思考,自主搜集互聯網和相關學習資料中的相關知識點,不斷積累知識并構建出完善的知識體系[1].在培養和鍛煉創新意識時,教師可以將課程內容作為出發點,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活動,以自身探究欲為推動探究活動順利開展的動力.創新意識的培養可以在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和延伸,引導其不斷超越自我,開辟該學科中更多新的領域.
1.2 提升綜合素養,培養良好的思維能力
在培養創新意識時,獨立的思考空間是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會針對這一能力的培養設計針對性訓練項目,提供充足的思考時間,并給予多樣化的資料為其實現學習思路的創新提供便利條件,在教授學科知識時,可以將前人探索出來的發現知識的方式進行解析,令其按照已有的思路按部就班地理解課程內容,而在探索和拓展階段,針對這一思維模式進行創新,從其他角度找到可以優化學習思路的方式.在挖掘新道路和理解新方法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產生新的想法,并針對新想法進行驗證和深入探究,對其思維邏輯能力和辨析能力進行針對性訓練.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能夠促進學生在探究更多數學學科知識時能夠提升理解能力和學習效率,提升其綜合素養,
2 培養創新意識的現狀及問題
2.1 教學理念滯后,訓練機會不足
部分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將提升學習成績作為重點工作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直接將理論性知識傳輸給學生,令其通過大量的習題訓練掌握刻板的學習方式,以“直線、射線、線段”的講解為例,在課堂教學中直接將三種類型的線進行展示,并將三者各自的特征和區別方式講述出來,之后就針對三者長度的測量等知識進行深入講解,教師并沒有針對三者與現實生活中各種問題的產生情況相對應,為深人探究三者的應用價值和形成條件,缺乏基礎性知識的鞏同而直接進行理論性知識的學習,這種授課形式雖然能夠有效提升學習成績,但是學生缺乏思考時間,被動地接受知識令其忽視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對于創新意識的有效形成造成巨大的阻礙[2].教師教學理念的滯后,令其沒有深刻意識到創新意識對于數學學習的重要性,故沒有設計充足的鍛煉時間,令學生缺乏訓練機會.
2.2缺乏有效方法,教學效果較差
創新意識的培養對于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和針對性要求較高,部分教師雖然已經意識到其重要性,但是在具體教學工作中卻不知從何人手.部分教師會提供大量的數學習題,在做題過程中清晰地講出解題思路,僅注重對已有學習思路的研究,而忽視創新意識的本質性因素,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部分教師沒有激勵學生以多種角度來思考問題,只要求其將題目解答出來即可,部分問題能夠以“一題多解”或“一題多問”的形式培養創新意識,比如在計算類題目中可以同時擁有多種解題步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計算量,以多種算法的探索和總結能夠促進學生產生更多新穎的想法,而教師并沒有重視這一環節,而是將其劃人選做題的范圍內,并沒有給予充分的思考和探究時間.
2.3學生缺乏自信,學習狀態消極
部分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為對其重要性的認知不明確,面對較難的研究題目產生的畏縮心理,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產生思維定勢,對于自身創新意識的培養造成嚴重的阻礙[3].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只需要掌握課程中的重難點內容的基本原理和應用方法即可,以提升考試成績為主要目標,在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后并沒有主動進行拓展性學習,在面對新的知識點時先考量其是否在考試考查的范圍內,根據其重要性選擇相應的學習態度,部分學生在難度較高訓練中產生畏難心理,認為這種訓練應該交由有數學天賦的人練習,而自己并不需要在數學這一學科花費太長的時間,這種心理狀態導致其拒絕接受訓練,在訓練中尋找可以偷懶和逃避的方法,難以形成良好的學習狀態.
3 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的具體策略
3.1 營造輕松氛圍,激發探索欲望
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需要注重學習氛圍的營造,盡量讓學生在氛圍中能夠形成輕松的學習狀態,利用有趣的故事、游戲等導人形式激發探索欲望,從而促進其思維活躍化,教師可以提出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利用一種較為復雜的方式解決,之后詢問學生是否能夠想到更好的解決方式,從而快速導入到課程內容中[4].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讓學生主動探究解決方案,從而實現創新意識的初步培養,
例如以“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授課環節為例,展示一個初次來到班級的卡通形象,以該形象提出問題,在選擇回答者時提出讓“穿黃色衣服的同學”或“短頭發的女生”等形象的學生回答.之后提出:“我不知道你們叫什么,要說出每個人的特征太難了,誰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通過該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有效的解決方法,從而導人課程知識,以形象和提問環節營造輕松有趣的氛圍,激發探索語言,促進其產生良好的創新意識.
3.2鼓勵獨立思考,全面分析問題
教師在課堂中規劃獨立思考的時間,引導學生產生更多新穎的想法,在課堂上直觀展示某種數學現象,先仔細觀察這種現象特征,之后設置獨立思考環節,讓其在獨自思考的過程中自行探究該現象的形成原因和必備條件,促進其自行完成知識點的探索和發現,為培養其創新意識提供便利條件,在獨立思考環節中,教師盡量減少指導和提示,僅出示基本的研究材料,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激發學習潛力,站在客觀角度全面分析問題,培養其創新意識,
例如 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授課環節為例,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兩個全等三角形,在觀察兩者之間的聯系和主要特征后,提出:“大家獨自思考一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是什么?怎樣能夠判定它倆是否為全等三角形呢?”引導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產生創新意識,站在多個角度分析兩個圖形之間的聯系.在分析全等條件時盡量保證條件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在獨自完成知識點的歸納與總結的過程中提升學習能力.
3.3設計一題多問,培養探究精神
題目條件不變,但是題目的問題改變,在解答過程中需要以問題的角度作為出發點進行思考與解析,這種一題多問的授課方式可以將創新意識的訓練融入其中,針對部分應用類題目,可以將設計問題的任務交到學生手中,引導其對題目內容或條件產生疑問,并設置合理的問題,之后結合已經掌握的知識體系和思考能力,針對自己的問題探究合適的解決方案.利用一題多問的形式提升思維邏輯的全面性,培養其探究精神,有效提升題目解析環節的教學價值.
例如 以“勾股定理”的授課環節為例,教師可以針對勾股定理的知識點設計基礎題目條件:小明和小華同時從同一地點出發,小明向北走了60米后發現自己的東西放在小華背包里了,這時小華已經向東走了80米,教師提出:“大家根據這一條件設計問題,并明確說出自己解答這一問題的具體過程.”每名學生能夠設計出多個不同的問題,自行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并探究問題答案,有效促進其創新意識的培養.
3.4 探究一題多解,創新解題思路
數學習題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常規的解題方法完成基本的解題任務,之后要求其在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實踐探究等多種形式中挑選自己喜歡的方式研究該題的其他解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對解題思路進行點撥[5].在講解“一題多解”題型時,教師可以分別將多種解題方式進行詳細講解,之后對比其特征和優缺點,引導學生以多種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活躍解題思路.
例如 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授課環節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展示題目:x2 - 4x+4=(5- 2x)2,求z的值,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行尋找解題方法,以小組討論探究多種方法的可信性,教師將總結結果進行整理,分別從兩個角度對該題目進行解析:一個是將右側式子展開,通過公式法求出答案;另一個是將左側式子轉化為完全平方式,通過因式分解的方式得出答案,在這一環節中,利用一題多解的解析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導其創新解題思路,以新穎的學習思路面對更多的知識點.
3.5 借助多媒體技術,提高創新思維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已經在教育領域廣泛應用,教師在授課時會應用其優化課堂水平,當下已經取得了很多較為顯著的成果.而數學知識本身也存在較強的抽象性,部分學生難以“吃透”知識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時,教師也借助多媒體技術,將其與知識點相結合,引導學生不斷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從而實現提高創新思維的目的.
例如 以“二次函數”的教學過程為例,為了讓學生能夠根據題目或意境要求,寫出相應的二次函數表達式,教師在課堂中就可以多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二次函數相關的圖形更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在課堂中解決實際問題時,教師應對學生思維進行引導,利用知識遷移,更深入地理解二次函數.同時,將問題與其所學過的二次函數相銜接,學生則會不斷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思索二者的聯系并嘗試探索解題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創新,對數學知識實現有效的應用.
4 結語
在“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中,“問題”即開展學習活動的關鍵點,針對問題內容提出大膽的假設,引導學生產生質疑,并以此為推動力分析和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學習重點放在創新意識的培養方面,促進其將新思路、新想法提出來,在探究過程中研究其可行性,站在科學發展的角度鍛煉創新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張琳,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9.
[2]邢紅軍.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險之旅[J].教育科學研究,2011(04):5-21.
[3]王建強.農村中小學作文教學現狀與對策[J].華夏教師,2020(08):47-48.
[4]張曉芹,郭祥云,何新華,陳桃源,葉秀寶,王鐘霞,陳群團,錢珍娣,曹盈月,陳虹,許紹芬,黃偉,林慶明,劉忠奎,張寶泉,朱松華,冉曉艷,王菲菲,陳愛武,黃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0,34(07):87-128.
[5]姜貴云,基于初中數學應用題解題方略的歸納與總結[J].中國教師,2020(SI):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