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文化日益重要,阿拉善地方政府關于定遠營王府的文旅定位,除了對本土文化的挖掘與保護,越來越多將生態建設與景觀再造兼顧考慮。事實表明,阿拉善作為民族地區,以本地歷史文化旅游為核心,依托周邊生態景觀的再造,共同打造文明城市的理念深得民心,定遠營王府是成功的重要案例。本文通過文化資本理論,對“塞外小北京”定遠營王府的前世今生做了歷史描述,論述了“王府”的轉變歷程,及其在當下的象征意義和文旅價值,并道明地方政府將之與生態景觀再造結合共融的努力,種種舉動明顯促進了社會資本的增加,突出了阿拉善左旗的歷史文化感。
關鍵詞:定遠營古城;阿拉善;文化資本;文化旅游;景觀再造
一、引言
在生態環境日漸重要的當下,與定遠營古城相關連的周邊生態景觀再造也愈發被人們青睞,順應社會的發展革新,人們思想也從單純到此一游轉變為精神層面、身體舒適度等符合需求,這也使定遠營古城在一次次歷久彌新的翻修改變中加入更多符合當代人身心需要的物質化實物。定遠營不僅成為當地人休閑娛樂、呼吸新鮮空氣的好去處,也是游人站在營盤山山頂俯瞰整個阿拉善的最佳觀景臺,夜幕下的阿拉善小鎮與它的創城守護者王府,在現代科技燈光的裝點下煥發新的生機。文化旅游和景觀再造的結合,將民族文化進行資本化運作形成文化資本,以求得在保護傳承歷史文化基礎上,推進民族文化經濟發展和獲得社會生存空間。定遠營古城王府和與之相關營盤山文化傳承至今也是通過文化資本化方式得以延續發展。
二、定遠營古城的文化資本轉變過程
定遠營古城文化的資本化發展是不同歷史節點王府的樣貌及社會需求、原住居民、地方政府、游客、不同組織、個體商戶等諸多不同主體共同作用的結果,其資本化實質上是古城文化旅游與生態景觀再造帶來經濟資本的互成互就。經濟全球化下,民族地區發展民族文化相關產業和模式創新也是時代迫在眉睫的需要,若想將民族文化在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途徑中得以實現最高的社會價值,將民族文化進行資本化轉換形成相應的文化資本是最有效的方法。定遠營古城的文旅開發與營盤山的景觀再造,就是將王府相關文化傳承與創新鐫刻于時代的新起點上,通過文化資本化方式得以實現。在定遠營古城文化旅游與營盤山景觀再造帶來的資本化過程中,既做到了王府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的目的,又實現了以生態景觀為主要經濟利益的獲得途徑。定遠營古城王府相關文化資本化實踐主要通過具體化、物質化、制度化和經濟化四個部分實現。
作為對歷史古跡、文化遺產及相關生態景觀互相成就的發展框架,尤為強調作為資本要素的文化與生態資源與社會的互動,這種互成互就關系與單一“文化—資本”或“生態—資本”是相互融合的——歷史影響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對生態環境依賴與新需求對當地社會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無論是單一狀態下的古城發展亦或融合發展下的新定遠營古城,都是在古城發展歷經時間更迭后的重建,不是單一的文化項目后的縮影。其實踐設及政府規劃、歷史學術研究、民俗文化及廣大本地人的意識認可。
三、文化旅游與生態再造意義
(一)歷史與實踐的意義。這是基于定遠營數百年發展歷程在旅游場域與生態場域下體現的文化對話,任何文化資源的生成、發展、傳承都是社會與具體社會構成特殊需要的相互影響的作用,正如營盤山上的敖包群與那達慕廣場同城內延福寺的儀式場地的相同作用印證。在歷史古城的遺產保護、文旅開發、生態再造中,倡導與之相關的其他領域的共同發力推陳出新,以尊重多元歷史文化為前提,深入了解當下社會與人的互動結點,做到系統內的所有構成要素之間密切聯系、相互合作,將歷史文化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帶動了歷史、社會、文化、旅游、生態等系統性發展。
(二)政府與建設者的意義。定遠營古城重建的各項工程分公、私兩部分承接,修復規劃主要還是依據這當地政府的預期城市整體規劃布局的需要,在重建修復的數十年中,政府及其他相關細化負責部門——以文旅局、城建局為主,對定遠營古城的修建以招、投為主要途徑,為集聚社會各種力量共同建城提供了很好的政策保障。除此之外,當地民眾越來越多作為參與者加入到定遠營古城保護、文化旅游和生態景觀的創新開發中。地方政府通過恰當的措施,發展了保護和利用了文化遺產,發展了地方經濟,改善了人居環境,本地居民及相關建設積極參與其中,共謀了定遠營的文化旅游和生態再造。
(三)空間的意義。定遠營從營到城、從城到景是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創新下鄉土中國文化的再審視,他的實踐動力源于濃厚的地方民族文化,也正如此,這種鄉土文化在現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境遇里并未消亡,而是新奇獨秀,不僅有效傳承本土文化精髓,還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象征性主體促就當地社會生態文化變化。也讓更多的人在看到今日定遠營古城的新貌和作用時思考作為景中一元的自我,在文明城市生態建設中,在地方性知識的主導中,如何留住鄉土民族的特質,如何以我之手共同助力阿拉善建設,如何多視角看待古城對整個社會變化的意義。簡言之,巴彥浩特因此在物理空間、生態空間和精神空間等方面都發生轉變和提升。
(四)生態景觀建設的意義。自然山水因人的涉足才成為“景觀”,建筑的介入則增加了“人工景觀”的生產。自然生態和居住環境成為當今人們非常關注的重要問題,從生態環境上看,定遠營的營盤山規劃建設與生態景觀再造有兩方面的啟示價值。其一,在遵循科學城市建設程序的基礎上,尊重歷史文化的保留與延續,因地制宜設計相關景觀的開發,使得再造景觀與本土文化的精神并存相互成就,文化資本象征引用,造就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的生產;其二在古城修復、文旅開發和生態景觀再造過程中,城市建設部門堅持保留定遠營傳統城建風格,并用與之相似顏色元素對周邊景觀粉飾,采納多渠道、多領域研究者的相關建議,做到了阿拉善本土文化要素和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期和發展,為邊塞城市或民族地區城市打造有歷史、有文化、宜居的環境氛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進路。
四、結語
在現代性背景下,文化資本具有天然的權威,定遠營古城以其從古至今的“王府”形象符號帶領這座邊陲小鎮在世代變化中走向新的文化資本、社會資本。阿拉善這座古稱“塞外小北京”的小城市通過新的社會文化體系的構建,在歷史古跡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中接納現代文化與之共通、共榮、互成。這一社會實踐,保留地方特色、汲取中原文化,吸收現代元素,將定遠營古城中的建筑、飲食、民情、風俗等文化符號應用于整體城市建設中,為當地群眾和外地游客帶去豐富的視覺感官,使這座“城”因“營”因“府”而熠熠生輝,向我們展現了邊塞小城從歷史走來、在現代重生的生命歷程,為國內特色小城的建設提供可行性參考。
參考文獻:
[1]阿拉善盟地方志編纂室.阿拉善盟志[Z].2012:89.
[2]劉燕.阿拉善文化旅游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5(6).
[3]錢婧.“全域旅游”時代古城生態文化保護與旅游發展研究——以古城揚州為例[J].市場周刊,2018,(12).
[4]賀源. 民族地區的旅游符號生產[D].云南大學,2019.
[5]賈松林.基于品牌營銷的阿拉善旅游業發展戰略研究[D].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14.
[6]婀妮爾.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旅游扶貧[D].內蒙古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