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禹
關鍵詞:課程思政;語文課程;法治思維
大學生是肩負著時代使命,在促進社會各方面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展,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不僅有利于大學生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更是為培養適合現階段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人才做貢獻。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最關鍵的還是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的教學水平。因此教師本身需要具備一定的法治思維,感同身受,這樣才能聯系到教學內容把法律知識準確的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培養個人的法治思維。經過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總結,語文課程對于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養有其獨有的優勢,以實際教學為例:
一、在語文課程中,從文本內容上聯系法治觀念
以《在鳥籠中消失》教學設計為例,了解旅鴿的故事,一起關注自然,關注生態。激發正能量,培養環保意識,思考我們能為生態平衡做些什么,滲透野生動物保護法?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
2.閱讀文章,梳理文章內容,明確主旨。
3.通過學習,感受作者充滿人文關懷的創作情感。(能力目標)
4.激發正能量,培養環保意識,思考我們能為生態平衡做些什么?(素質目標,滲透野生動物保護法)
(二)導入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很多物種還沒來得及被科學家描述就已經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自從地球上有了人類以后,我們在不斷地發展進化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傷害著那些可愛的動物們。他們沒有過錯,他們只是根據自然界的法則和平地生活著。可是自從有了人類的存在,他們的家園變得越來越小,甚至很多動物都已滅絕。在滅絕的動物里,有一種鳥,叫旅鴿,生活在北美,也叫北美旅鴿。它曾經是地球上數目最多的鳥,然而今天卻消失在這個地球上。今天我們就來一同了解旅鴿的故事,一起關注自然,關注生態。
(三)作者簡介
本文出自:2009年申賦漁出版的生態文學作品《逝者如渡渡》。全書通過對滅絕動物的描述,反映了西方工業文明之后,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該書將自然與人文知識相結合,體現對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社會關系的深沉思考。這是一本涉及多門學科的科普讀物。
(四)文本分析
1.文章開頭采用什么寫作方式?(略)2.按照時間順序為線索,介紹了旅鴿在百年間滅絕的過程。(略)3.旅鴿是怎么滅絕的?人類是怎樣傷害它們的?或者說用什么方法讓旅鴿滅絕的?(略)4.當時最有名的鳥類學家預言:“旅鴿,是絕不會被人類消滅的。”分析此句。引入主旨原因:它的原因是什么?(人類是多么的貪婪和自私。)
(五)主題拓展
引導學生明確了主題,我們應該做些什么?人類之間的關系,在這里我們也許只能呼吁和平。然而我們卻能為地球母親的生態和諧貢獻我們的一分力量。提問思考回答:當今,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出現了緊張和對立,整個生態系統不斷受到破壞。環保問題是整個社會都在關心的話題,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那么作為我們大學生,我們應該怎么做?思考我們能為生態平衡做些什么?
(六)總結
保護動物,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希望有一天,可以還天空以天空,還自然以自然,還生靈以生靈。
(七)作業
上了這節關于環保的課,把你的感想寫下來。
通過講解讓同學們都能真切地感受“破壞自然,必然收到大自然的懲罰”。此時提及《野生動物保護法》讓學生們認識到獵殺、買賣、殘害野生動物是違法的,會收到法律的制裁。這樣的課堂拓展及延伸,不僅使學生更清楚的認識愛護動物不僅是公德更是守法公民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二、在應用文寫作課程中滲透法治
通過《憑據》《合同》《民事起訴狀》《答辯狀》等法律文種的寫作講解滲透法律常識,培養學生法治思維。作為大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常識,提升學生的法治思維,促進國家民主法制進程。這具有更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朱彤彤.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治思維的培養[J].安徽教育科研,2021(34):110-111.
本文系2020年度吉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新時代高職學生法治素養教育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0ZCY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