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登望
摘 要:歷史是高中階段的一門重要科目,它的作用在于教育學生正確理解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人生目標。核心素養的內涵是通過學生自主理解、建構和內化,對問題的本質能清晰認識,進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從培養歷史核心素養出發,針對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現狀,對核心素養影響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性及意義進行了分析,對優化高中歷史教學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高三歷史;核心素養;實施策略
一、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及意義
(一)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核心素養在不同的學科間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但其所要形成的觀念卻是一致的,即讓學生在不同學科間,通過對學科知識的學習,實現個人身心健康成長與能力的不斷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形成的對所學歷史知識進行的整體性、系統性與批判性研究,并且能夠從各個角度去觀察事物,理解客觀世界的發展。現階段,對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仍處于不夠完善的狀態,受傳統高考政策影響,歷史學科受到家長與教師的忽視,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培養也受到了阻礙,長此以往,不僅使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得不到提升,還會對綜合能力、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產生影響。在高中階段,通過轉變教學模式,轉換教學主體,不斷加強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教學尤為重要[1]。
(二)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意義
1.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歷史教育是一門知識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它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史料實證意識,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一些基礎理論知識和方法,對生活與社會中的事物,利用現有經驗進行解釋說明,并提出自己觀點,以促進綜合發展。同時,歷史教育是以學生能力全面提高為基本要求,歷史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正確地認識中國國情,了解我國社會發展和進步,并從不同層面把握國家命運與人民福祉的關系問題。隨著時代發展,教育機制的不斷改革,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可以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全面提升。
2.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改革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機會越來越多。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主導著課堂。但是,為了適應新高考的要求,教師要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改造與創新,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主動性及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建構知識體系,推動教育目標的實現。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需要對教育理念和手段進行改革與轉變,從“應試化”到新課改背景下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將歷史課程改革目標落到實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夠促進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二、高中歷史教學現狀
(一)教師缺乏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意識
教師缺乏指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方法的意識,就不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無法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對教學方法不重視,沒有明確的要求,導致課堂效率低下。這就使得教師的引導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等問題嚴重,影響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以及創新能力的發展,制約了高中歷史課程目標完成質量及效果。
(二)課堂教學模式單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偏重于知識講解,而對于學生分析能力、歷史思維、邏輯推理等方面的教育較少,使得課堂中學生學習歷史內容時存在著一定難度,師生間的關系也逐漸變得疏遠,課堂氛圍沉悶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能充分發揮。因此,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為目標進行教學改革,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學生能否反思教學中的歷史現象是體現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重要表現,這將對唯物史觀研究的進一步發展產生重要作用。以唯物的觀點開展自己的歷史思維,推動唯物史觀理論的發展,能夠加速歷史核心素養課程目標的達成。所以,在高中歷史教育活動中,教師應合理設置課題,指導學生在唯物方面展開思索,同時讓學生從唯物史觀的研究角度來做出解答。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對課程內容加以挖掘,首先,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的發展進程來了解唯物史觀的含義。知識學習的來源不局限于課本,可以擴展到互聯網及相關圖書。其次,開展以唯物史觀為主體的探討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自愿組成小組,完成相關任務。例如,在講授“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蘇聯在反革命叛亂勝利后是如何恢復經濟的?帝國主義為何要干涉社會主義?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不僅可以讓學生正確掌握唯物史觀這一核心素養,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2]。
例如,在《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這一課中,教材中只是簡單地講述了英國與荷蘭擴張的發展與影響,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對這部分知識進行講解,就無法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因此,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挖掘、研究并進行講解:首先,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內容的閱讀,并在閱讀中對相關知識進行理解,明白歷史事件的先后順序;其次,教師進行簡單的講述,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并讓學生根據課本中提到的重要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其他資料的搜集,嘗試理解殖民擴張為英國與荷蘭后續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將殖民地的暴力掠奪與資本主義的發展進行有效關聯;最后,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對本節課程的歷史知識和歷史事件進行總結,并討論從中體會到的警示與意義。通過這種引導方式,讓學生運用唯物史觀探索歷史事件所蘊含的真理與發展規律,實現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歷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對歷史事件的重視及其后續的影響及意義進行探討分析,這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歷史時空觀念。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多是圍繞教材進行授課,教材中單章節的內容讓學生無法對歷史事件的背景及社會環境進行了解,或者因時代不同,對過去的事件形成錯誤認知,甚至出現歪曲歷史的情況。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課堂設計時,可以借助多媒體等現代化工具,還原歷史背景,創建一個模擬情境,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地進行學習,產生歷史共鳴,對最終的歷史結果進行理解、學習與思考,讓學生的時空觀念得到提升。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優化教學活動的工具也變得多種多樣,教師要對信息化技術進行合理運用,重視并還原真實的歷史事件是重中之重,引導學生不以當代思維看待歷史,從時局變化和環境變化對歷史事件進行思考分析,進一步加深對教材歷史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講授“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這一部分內容時,其主要講的是歐盟與北美貿易的創建時間存在差異,但創建的條件、原因以及意義等方面卻有著相似之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各自選擇陣營進行模擬,對這兩個經濟區域的相關知識點進行討論分析,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實現對歷史事件的認識與學習,達到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目的。
(三)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
史料是歷史教學中的重要線索,真實史料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提升學生的理論素養、理性精神以及人文情懷等方面的能力。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并不要求學生對相關史料展開討論,長此以往,學生看似明白了歷史意義,但也僅限于教材知識,對真正的歷史內容的理解一直流于表面,在日后的發展中也僅限于對相關問題的作答,缺乏對史料的運用和理解,在這種學習模式中,也就無法提升史料實證素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史料收集、分析鑒別能力,改變直接教授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進行知識點的搜集和運用,通過自己查找到的史料,實現相關問題的解決。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并能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其他活動中。教師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需要適當地針對學生提出的不同觀點與見解進行評價,讓學生在反思中成長。
例如,在“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關知識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整個課堂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預習部分,即讓學生線下搜索關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史料;第二,引導部分,即在課堂上讓學生對自己所搜集到的史料進行分享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對每個學生搜集到的資料進行真實性的辨析,需要經過組間討論選出最為真實的資料,匯總到班級層面進行討論;第三,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講授,讓學生將自己所搜集到的史料與教材中的真實事件進行對比與思考,加深對西周實行分封制的意義與作用的理解。在這種查閱、辨別、分析的過程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證史料的意識,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四)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是學生最基礎、最具價值的能力之一。歷史解釋能力的養成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學習與總結性習題訓練,讓他們在分析歷史事件中發現問題并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教師可圍繞某一知識點進行提問,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并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大多數教師在這一環節上的教學方法略顯單薄,會習慣性地提出一些簡單易答的問題,學生往往不需要進行過多思考就能回答出相關問題,抑或是教師拋出問題后,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這不僅會使學生的答案不正確,還會影響學生對更多內容的思考和語言的組織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優化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將自行解釋轉變成提問,并用追問來引導學生進行擴展思考。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給學生充足的討論思考時間,這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與運用,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達到高效的教學成果。
例如,在《辛亥革命》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對相關歷史知識進行設計,幫助學生提高解釋歷史的能力。首先,在教學前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辛亥革命的影視、圖片等資料,讓學生針對所觀看到的資料進行分析,這屬于我國哪段歷史中的事件。其次,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通過問答的形式讓學生說出自己從影片中的哪個部分看出是辛亥革命時期的事件,并通過回憶的方式,讓學生敘述影視資料中的具體內容。最后,設計課堂短劇。在對課本內容進行講授后,學生了解了辛亥革命的相關史料,讓學生模擬視頻資料,復演“辛亥革命”,在還原革命事件的過程中,讓學生切實體會辛亥革命的爆發對我國政治、經濟的影響與意義,加強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五)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注重發展歷史文化、民族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以“核心”育人觀念為指導,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對情感態度與價值取向進行評價和引導,讓學生學習知識并形成良好習慣。以歷史文化傳承為依托,發展家國情懷。例如,在教學過程中融合人文精神、民族性特征和時代特色的教育理念等元素來推進課程改革進程;完善學科知識體系與教材內容之間相互銜接關系以及教師專業化水平提高等問題;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探究能力。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他們體驗社會生活;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微信等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培養學生興趣愛好。讓學生將歷史與國家、民族發展聯系起來,如在介紹概念化的史學知識中,可以融入部分民族文化,如哪個歷史事件反映了中華兒女的精神情感,使他們由單純的概念研究變為情感研究,了解歷史背后所隱含的國家精神,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3]。
(六)培養學生歷史使命感
歷史使命感是歷史學科所要求的一項重要素質。歷史使命感指的是在一種正確的歷史觀念的指導下,對社會生活、時代和國家使命的高度認可和理解,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不忘歷史,保持民族意識,推動民族進步。在高中歷史的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在對待歷史的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上進行正向引導,重視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導,在學習歷史的同時,感悟國家、社會以及時代所賦予歷史的認同感,讓學生用正確的觀念、思維與意識去看待相關歷史知識并逐步養成正確、科學、文明的歷史價值觀念,讓學生具備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去傳承、發揚與創新優秀的歷史文化。
例如,在《歐洲殖民擴張與掠奪》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評價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形成客觀看待歷史的意識。在這一節課中,為了能讓學生正確看待殖民擴張所帶來的影響,并據此為我國帶來的教訓,教師可以提出:殖民擴張的過程是血腥而又殘酷的,給殖民地的人民與國家帶來了傷害,但有人則認為殖民擴張也在無形中對被殖民地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對此你怎么看?針對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從淺顯的歷史知識逐步向自我認知的方向思考,如霸權主義與殖民主義是殘酷的,但我們也要從中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形成一個客觀看待歷史的意識,培養學生熱愛和平與國家民族使命感的理念。
結束語
教師通過講授歷史知識,可以對傳統文化知識進行普及,將數千年的民族文化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一種強烈的自豪感,為自己生活在一個如此強大的國家而感到驕傲。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不僅要在歷史課堂上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成績,還要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模式進行調整,讓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得到提升。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宗旨,在對學生核心素養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方面相結合,實現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加深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鄧正蓮.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11):111-113.
[2]李艷綺.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2022(1):36-38.
[3]王麗.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研究[C]//2020科教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輯),20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