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會會
摘 要: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在獲得知識以及拓展學習的重要途徑,學生積極參與語文教學實踐,教師的積極引導和有效的評價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高效率學習能力,讓學生在自主解決不同學習問題中,形成積極創新習慣。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整體設計者和實踐者,以興趣為重要的教學出發點,創建適合學生的語文教學內容中,激發學生進行思考探索,將學生的求知欲望轉化為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良好習慣。糾正學生的不良陋習,保證課堂有序進行中,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按照教師的教學進度,形成主動完成學習任務的習慣,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發展,實現語文教學與社會發展的有機平衡。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課堂;學習習慣;培養方法
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并嘗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形成主動質疑思考探索的習慣,而且在合作學習實踐中,教師借助線上教學途徑,延伸學生的學習空間,還可以讓養成善于傾聽以及自主學習的習慣,此外,通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還能夠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實踐中,解決學習困境,積極融入語文教學氛圍。因此,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進一步建設。
一、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構建良好課堂環境
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思考,完善課堂教學環境中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成為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營造輕松愉快自由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熱情中,逐漸發表自己的學習見解,形成主動學習和主動聯想的創新意識。教師借助現代化教學環境,積極的給予學生鼓勵和評價,讓學生去掉學習陋習,擺正學習心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需要教師以身作則,作為課堂的榜樣,進行有效的教學實踐,在散發教學熱情中,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互動,創新實踐中展現出自身的平易近人以及善于思考和探索的良好習慣。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逐漸融入課堂教學環境,積極地進行傾聽,不斷對問題進行質疑和思考,創造性學習中發表自身的評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包容學生,采用合作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科學分組和科學分層的過程中,進行合作實踐。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分析學生的學情,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讓學生在小組內發揮個性優勢,借鑒他人的學習方法,養成主動學習以及主動探索的良好習慣,多元思維構建中,教師通過線上教學環境與家長取得聯系,通過相互交流和合作,形成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正確對策,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燕子時,教師結合現代化教學環境,進行教學實踐,采用合作學習的模式,讓學生運用微課構建對燕子喜愛之情,學生主動完成相應學習任務中,善于觀察借鑒形成學習總結的習慣,在學習延伸中結合家庭教育環境,促使學生自主完成作業的習慣,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二、教師創新實踐教學,合作中形成良好習慣
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發揮學生學習潛能中,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點燃學生思維火種,在與學生的積極互動以及相互合作中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提升語文教學質量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語文教學的積極發展。學生的思維是靈活多變的,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積極的引導以及良好的行為規范成為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前提,語文教學開展中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面對課堂不同問題和不同現象中,教師善于與學生進行溝通,將課堂作為主陣地,通過實踐知識的應用以及語言的構建,解決學生的不同問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影響學生的終身學習發展,語文教學實踐中具有持久性的良好學習習慣,讓學生進行思維的拓展以及自主學習的有效運用,提升學生學習效果中,良好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形成核心素養,適應教育新環境,學生突出自身的個性優勢,促進學生全方位的發展。教師的教學改革新環境下,積極地進行學習和自我提升,從自身做起進行學生良好習慣培養中,教師發揮自身的感染力以及號召力,展現出人格魅力中完善課堂教學環境,創新實踐教學,規范學生的一言一行,形成與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合作關系。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狀態,讓學生積極的融入課堂教學環境,與教師的有效合作中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構建適合學生發展的多維目標,創新教學模式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以及形成正確的學習方向,感受語文學習樂趣中,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引導,讓學生樹立學習信心,掌握有效的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需要教師以自身為榜樣,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場所,學生思維遞進以及語文內涵發掘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蘇寸油. 對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的幾點思考[J]. 新課程導學,2020,(18):68.
[2]葉鳳誼. 農村小學中段學生閱讀習慣培養策略研究[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6):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