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利霞
摘 要: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雙減”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成為當下教學改革實踐與研究的熱點。隨著數學課程改革的有效進行,傳統的作業方式已不再適應當今發展的需求,因此,進行有效的作業設計,不僅是落實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更是實現新課改理念下“減負增效”的有力舉措。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
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雙減”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成為當下教學改革實踐與研究的熱點。隨著數學課程改革的有效進行,傳統的作業方式已不再適應當今發展的需求。小學數學作業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要的一環,小學數學作業有效性設計,不僅有利于小學數學知識體系的構建,也是落實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更是實現新課改理念下“減負增效”的有力舉措。
一、作業設計基本理念。
近幾年,結合教育部下發的各類關于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控制作業數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為“減負增效”,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實現特色作業的有效性勢在必行。
(一)以落實“立德樹人”為宗旨,發揮育人功能。
(二)給予課程標準及課程標準,
(三)增強作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體現單元意識。
(五)增進學習體驗。
二、作業現狀分析。
作業的設計在于研究,作業的價值在于有效。[3]據調查,作業問題的現狀已成為教師和學生主要矛盾之一,教師的時間大部分被埋沒在“批改作業”堆里。老師在作業布置中,往往是“信手拈來”,以課后練習、練習冊、教參和試卷為主要形式。學生作業布置的隨意性日趨嚴重,缺乏目標意識,功能單一,大部分教師布置作業主要在于鞏固課堂知識與技能,以應對考試為目的,對于作業目標、難度、類型等分布結構不合理,缺乏整體性、序列性。[4]目前學生作業主要以書面作業為主,且機械重復性作業過多,針對不同學生的差異性作業不多,學生作業時間過長等諸多現象,導致作業問題往往成為學生是否喜歡一門學科、是否喜歡一位老師的重要依據。作業設計和實施的質量,理應成為衡量課程改革成效的尺度,也應該成為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
三、作業設計分類及策略。
根據川教研[2021]80號文件關于印發四川省義務教育學校作業設計與使用指導意見的通知,小學數學學科作業包括書面作業、學科探究性、學科實踐性作業和跨學科綜合性作業四大板塊類型,隸屬13個子項目。
(一)書面作業以課時作業、單元作業、總復習作業和前置性作業為主。1.在課時作業設計策略中,提倡分層作業設計。如在學習《圓的認識》后,設計A、B、C三類不同層次的作業供學生選擇性練習。A類主要是基礎知識的練習,如圓的直徑、半徑和圓心等各部分名稱的掌握,知道同圓和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系,適用于班上的后進生;B類題要求學生能用圓規按要求畫一個規定大小的圓,并能用字母標出圓心和圓的大小,主要考察中等生基本技能的掌握。C類題拓展性較強,要求學生能利用直尺和圓規設計一副圖案,供有余力的學生完成。設計層次不同的作業,也可以給學生提供豐富的作業菜單。如:采取“自助餐”形式,分為必做題,選做題,拓展題幾個層面安排,既有利于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又達到培優輔差的目的。2.單元作業,應保持與單元教學目標達成一致性,保持作業內容與單元學習內容的關聯性,低年級主要以圈點、勾畫等形式完成,中高學生可以借助思維導圖、數學小報等方式,讓學生初步學會構建知識網絡體系,加深對本單元知識的理解,查漏補缺,反饋矯正,拓展應用,內化提升,從而達到梳理的目的。3.在學期總復習中,提倡分板塊復習。在“學期知識梳理”中,低年級應著重于在課堂中進行知識的提取、歸類、記錄等,如二年級下冊《整理和復習》中,讓學生回顧本學期所學內容,讓學生嘗試分類整理,試著將同類的內容放在一起,如“表內除法(一)、表內除法(二)、混合運算和有余數的除法”都需要用到乘法口訣,所以都歸在“數的認識與運算”一類。中年級應指向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系,在知識梳理中,力求體現“橫成片豎成線”的知識網絡體系,如關于“小數”的知識,可以將“小數的意義和性質與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相結合進行整理,而小數加減法也屬于四則運算中的一種,因此,又可以將“四則運算、運算定律和小數加法和減法”綜合起來進行整理和復習。4.設計前置性作業,有利于老師精準把握學情,在主導與主體的互化過程中,實現特色高品質課堂,提質增效,助力“雙減”。如在《圓的周長》教學前,設計以下問題讓學生嘗試探究:1.你認為什么是圓的周長?2.用卡片做一個圓,想辦法找到它的周長。并把你的方法詳細記錄下來。3.你認為圓的周長跟什么有密切的關系呢?類似的前置性作業設計,不僅能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更有助于學生鞏固知識,強化技能和培養能力。
(二)學科探究性作業主要包括嘗試型作業、反思型作業和自理型作業。1.嘗試型作業主要通過學生查閱資料完成學習任務,并在學習圈中進行交流、討論,如在探究“圓的周長”時,我讓學生將探究的幾個前置性問題完成的情況,拍成圖片利用班級微信群進行交流、分享,獲得了家長與學生的好評;在《分數乘法》中,讓學生用圖形探究“ × ”的算理,滲透數形結合思想,讓學生在“做”和“思考”的過程中逐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2.反思型和自理型作業主要通過學生整理、收集錯題形成個人錯題集,記錄錯誤原因,并及時分析正確解題方法,在類比中,讓學生聯想到類似的題型,并自擬自編題目,完成后讓老師及時訂正、批閱和評價。另外,在小組或班級內建立錯題資源庫,每周開展一次錯題交流分享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為一線教師,作業研究還有無限的發展空間與生機,我們也應及時關注班里的學生,依靠社會、家長的力量,齊心協力,找出作業布置的有效性方案,提出確實可行的措施,真正提高小學數學作業的質量,使學生更快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442.
[2] 王月芬.作業設計能力--未被重視的質量提升途徑[J].人民教育,2020(13-14).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