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青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農村也有了進行高質量教育的物質基礎。但是農村地區的教育意識還是比較淡薄,很難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而在小學作文的教學中,最關鍵的就是從生活氛圍中積累素材,開拓視野。所以在農村進行小學作文教學,需要讓學生有這樣一種素材積累意識,同時也要掌握合理的方法。農村生活實際上是作文素材的寶庫,主要在于學生要有積累的意識。
關鍵詞:農村教育;小學作文教學;方法探究
作文是語文教學水平的綜合體現,在小學階段,作文的優劣主要表現在學生能否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這就強調學生要有足夠的素材積累來豐富作文內容。但是由于缺少氛圍建設,農村學生大多缺少這種意識,再加上課外閱讀量的局限,就導致農村小學的作文教學進行艱難。所以對于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的素材積累教學一定要更合理更規范,老師要能起到引導作用。在下文中將分析討論三種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素材積累教學的有效方法。
1、擴充閱讀量是素材積累的根本
無論是小學作文教學還是中學作文教學,閱讀量都是作文教學中對學生要求最高的環節。閱讀量足夠大,才能在作文中引經據典、言之有物,同時閱讀量的提升還能擴寬學生分析問題的視角,給學生寫出角度刁鉆的立意建立可能性。而相較于城市學生來說,農村學生的家中可能就沒有濃厚的閱讀氛圍,尤其是在小學階段,農村家庭會較少管理學生的日常作息,導致農村學生更貪玩,沒有閱讀的習慣。所以這就更考驗農村小學教師的引導能力,最好能從教材中提煉出精煉的、高效的課外閱讀素材,來擴展農村學生閱讀量。
閱讀素材的選擇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能吸引學生興趣,而是能直接化用為作文素材。例如,三年級上冊中有很多童話視角的課文,也有如《大自然的聲音》、《灰雀》這種自然類文章,我們常說農村的學生大多早熟,所以對于他們來說,和自然更親近的課文更貼近他們的生活,所以老師應該抓住這一點,安排閱讀《昆蟲記》等自然類課外讀物,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昆蟲記》作為自然大作,不僅講解昆蟲習性,還有對昆蟲的品質思考,作為作文素材的積累是非常不錯的。
2、從自然環境中積累素材
農村生活實際上是作文素材的寶庫,相比于城市學生的兩點一線,農村學生能在課后接觸到更為豐富多彩的世界。很多對于城市學生來講只活在課本上的鄉間活動,對于農村學生來講就是日常生活。所以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素材積累如果像城市小學那樣執著于書本,本就是對素材資源的一種浪費,老師應該有意識地讓學生去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感受鄉野氛圍帶來地更純粹的人際關系,并讓他們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將身邊的自然風貌化為自己的作文素材。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中,有一篇習作練習的主題是《我的植物朋友》,對于農村學生來講,最好的植物朋友不就是莊稼嗎?陪伴自己最長的植物朋友不就是小時候爬過的槐樹嗎?最讓人惦記的植物朋友不就是秋收時的果樹嗎。這些從鄉野生活里誕生的經驗,其實一直存在于農村小學生的童年記憶里,老師應該加以引導,讓他們回憶起這些和自然的交流,并讓他們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在假期里記錄自己和田野的互動,作為以后的寫作素材。
3、從農村民俗中積累素材
農村生活不僅加強了學生和自然的聯系,還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很多從古至今流傳的民俗,已經在發展中漸漸被擯棄,但是在農村,文化往往是不斷積累而難以遺失,現在依然有不少的民俗文化,只在固定的鄉村里流傳。老師應該讓學生們知道,這些民俗文化不僅是舊時代的殘余,也是時代文化的活化石,它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學生不僅應該去了解積累,還應該傳播繼承。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中的綜合學習活動《中華的傳統節日》中,老師就可以讓學生去詢問農村里的老人,不同傳統節日有什么特殊習俗。現在社會愈發地快餐化,城市里地傳統節日已經越來越沒有氛圍,只剩下節日禮品還在支撐著空殼。但是在鄉村中,就可能還是延續著一些有趣的習俗,例如端午節在孩童額頭用雄黃酒畫“王”字,寓意百毒不侵,或者春節在餃子里包硬幣,以示來年有財運。這些節日民俗,已經在漸漸褪色,這些民俗不僅是農村小學生的專屬作文素材,也是他們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將鄉村間人和人、人和自然的關系理解傳承下去的使命。
結束語:
對于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來說,農村小學生缺乏的只是素材積累意識,他們能接觸到的生活實例、民俗風貌、自然景觀并不比城市里的學生少。作文不僅是語文的一個作業,也是情感表達的途徑,中國無數優秀的鄉村作家,他們的作品都包含著濃厚的鄉村色彩,表達的情感,也像農村一樣質樸而熱烈。所以對于其它科目來說,可能會因為農村城市教學質量的差距,而有教學難度,但是在作文教學上,在素材積累上,農村學生一定是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關鍵在于老師如何去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具有無限魅力的世界里。
參考文獻:
[1]馬明琪.淺談農村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87-88.
[2]陳綠海.農村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河教育,2019(1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