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原
摘要: 新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一維度課程目標中的情感一項包括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增強集體主義精神。本文旨在通過解析愛國音樂作品的文化背景及所傳遞的思想內涵,將國家政策、國際時事、英雄偉人事跡自然融入,使整堂音樂課程中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形成閉環,轉變為兼具故事性及啟發性的融合型音樂課程。
關鍵詞:音樂課堂;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音樂作為人類思想情感的結晶承載了人類文明絢麗多彩的文化及歷史內涵,音樂則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斷演變,從祭祀專用到走進千家萬戶,音樂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情感調味劑,滿足了人們在精神層面的需求。當下,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高度信息化,接收或是發布信息的渠道數不勝數,這使得了解、學習或是享受音樂變得十分便利,演奏、創作或是再創作也有了更多的表現平臺。社會生活環境的發展使音樂在基礎教育環節的地位不斷提升,對音樂的認知水平及相關的各項能力漸漸成為當代學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之一。
一、為何音樂課堂須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音樂教育一直都是基礎教育的重要教育內容,對于構建學生所認知的“美”的基本概念及聽覺藝術欣賞運用能力起到根本性指導作用。當美育教育思想成為我國基礎教育的重點方向之后,音樂教育就迎來了一段高速發展時期。在此期間,音樂教育的課程內容不斷拓展,音樂教育理念不斷革新,在新時代也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
愛國主義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事業的核心之一,而新時代的音樂課程也必須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其中,這也是由音樂課程的特點決定的。音樂課程的特點其一便是有著與愛國主義教育核心思想易于組合的特點。音樂本身具有直擊人心的感染力,在課程中穿插或是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主題能形成一種自然的嵌合感。其二,音樂課程中所涉及的各類優秀經典作品的精神內核,有著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高度相似或是相同的特點,學習優秀的音樂作品與主題為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在個別情況下可以相互轉換。
高度適配性使音樂課程必然成為承載愛國主義教育任務的重要載體,愛國主義教育融入音樂課堂也將成為音樂教育發展的重點之一。
二、如何使音樂課堂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時須積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愛國主義教育浸潤至每一節課中。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構建融合型課程體系如同在學生內心深處播撒下愛國的種子,并接受一節節科學有效的融合型課程地灌溉,使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下文將逐步敘述如何使音樂課堂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一)篩選適用音樂課堂的國際時事及英雄偉人事跡時事素材
所選用的時事素材應具備時效性,聯動性,歷史性。時效性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因為使用當下所發生的有一定影響范圍的重大時事可以引起更好的共鳴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較大地影響了課程設計的有效性。聯動性是指所選取的時事素材可以適配相應的愛國音樂作品,并非簡單構建聯系,而是根據兩者是否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核進行配對。歷史性是指所選取的時事素材具有一定的歷史影響,也是界定所使用的時事素材的標準。所選用的素材并非只要是新聞或者局勢信息就直接采用,須結合以上三點進行綜合篩選。
(二)將愛國音樂作品與時事相聯系
挖掘作品所表達的核心思想,與時事中的聯動性特點相適應,與歷史性特點相呼應。最終篩選出與時事緊密聯系的愛國音樂作品作為載體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將兩者結合的成果融入音樂課堂
課堂需要保持每周的“新鮮度”,即上文所述的時效性。課程內容中所使用的愛國音樂作品多數是從教材中發掘出來,再輔以類似的作品形成素材組。課堂要充滿音樂文化氛圍,脫離簡單技能課的模式,引領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體驗音樂作品帶來的感動之中。
為鞏固已成型的融合型音樂課堂,應在設計整期教學計劃時,設置每兩到三周一堂愛國音樂作品為主的音樂課程。設計愛國音樂作品為主要教學內容時,每節課設置一到兩個“插槽”,用于添加時事材料并與愛國音樂作品聯動。有意識地向日常課程延伸,逐步將愛國主義教育內化于常規課程。
三、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愛國音樂作品融入音樂課堂的實踐價值正是通過研究課本內容使其時效性得以保持,讓經典作品的深刻內涵不再停留于過去,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經典愛國音樂作品時能夠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核,并受其熏陶自然內化,讓愛國主義思想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其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參考文獻:
[1]楊彩芬.初中音樂課堂愛國主義教育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7(12).
[2]沈云.愛國主義教育在音樂課堂上的體現[J].新課程(中學),2019(12).
[3]張隼隼.如何在音樂課堂中融入思想教育的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