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要:隨著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深度落實,為教師樹立了全新的教育觀念,推動教、學、評的一致性,成為凸顯學生主體、提升教學質量、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基于此,現立足教學實際,就教、學、評一致性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展開探究,以期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些許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有效教學的當下,教學評的一致性備受廣泛研究者的關注,旨在讓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學習的評價趨于一致,就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學、學到什么程度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建立以目標為導向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矯正傳統教學評分割剝離的偏差,最終促進教學目的達成。抓住小學生可塑性強的關鍵期,落實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評一致性,是當前所有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課題。
一、基于語文核心素養,設立教學目標
推動小學語文教、學、評的一致性,首先需設立適應不同學情的教學目標,以循環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凸顯教學目標的發展性、差異性和實效性。以民間故事單元教學例,首先,凸顯教學目標的發展性。充分利用現行小學語文教材的雙主線特點,設置人文理解以及語文要素的協同發展目標。從人文理解而言,學習民間故事中的人物精神、美好情感以及向往追求。從語文要素而言,能夠捕捉民間故事文體特點,創造性的復述、縮寫民間故事。以此構建單元整體教學的頂層設計,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深度發展。其次,立足學生間的差異性思考目標的差異性。學生間存在個體差異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因材施教,以遞進式的構建邏輯體現教學目標的差異性,摒棄“大鍋飯”式的教學理念,使各個層級學生在自己最近發展區都能得到鍛煉與提升。最后,突出教學目標的實效性。教學目標應是整體性、全面性的,打破傳統分數制、結果式的構建弊端,從知識、技能、方法、情感、態度等維度著手,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從聽、說、讀、寫基本知識教學出發,重視學生語文語言綜合表達方法與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語文學科所彰顯出的文化美和形式美,形成良好學習態度,收獲豐富的學習情感體驗。
二、基于語文教學目標,構建評價體系
為落實教、學、評一致性,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是其重要前提,如何教、教什么、目標是否達成都可以通過完善的評價體系來進行檢驗和反饋,從而保證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的精準銜接。就小學語文而言,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更要注重學生的學習表現,一般可以通過探究過程的三個階段進行考量,一是在探究前評價學生對知識材料的準備與預習表現;二是在探究中對學生學習方法和態度,以及取得成果的評價;三是在探究后對學生是否積極反思和總結展開評價。以民間故事單元教學為例,評價內容包括字詞讀寫等知識維度,故事梳理、比較、復述與創造的能力維度,賞析文本內涵的情感維度。評價方式以課堂提問、文筆小測、全局觀察、定點追蹤等方式完成過程評價,以積分制、評語式完成結果評價,促進細節教育、激勵教育、情懷教育相統一。此外,評價主體要多元化,除了教師客觀評價外,還要包含生生互評、學生自評、家長評價等,多方位、多角度保障評價的公平原則。同時,教師需從評價結果中抽絲剝繭發現教學問題,思考教、學、評一致性是否有效達成,進而展開教學反思與優化,為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基于教學評價體系,組織教學活動
以教學評價體系為導向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形成實時性、全面性的教學反饋,推進教學目標的精準落實,形成完整的教學評一致性教學閉環,實現課堂育人能效的最大化。以民間故事單元教學為例,基于過程性與結果性的整體化教學評價體系,結合指向性教學目標,教師堅持由淺及深的原則設計遞進式教學活動。一是基礎性學習,包括生僻字詞句的識記,俗語的理解與運用以及多樣化的朗讀活動。二是文本感悟,以文本為中心,組織對比閱讀、分析閱讀、批注式閱讀等多視角閱讀活動,實現知識、能力與情感的碰撞。三是復述故事,引導學生根據對文本的理解,融入豐富的想象,創造性的復述文本內容。四是鑒賞拓展,理清民間故事題材特點的基礎上,組織課外閱讀拓展活動,選擇主題契合且特點鮮明的課外素材,提升閱讀賞析能力。五是故事分享,讓學生搜集、整理并講述自己喜愛的民間故事,完成民間故事縮寫練習。教師秉持一課一得的原則,引領學生進入人文精神與語言運用雙重發展的主體性探究世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結語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評的一致性是推動語文教學改革、落實語文核心素養教育的重要基礎。教師需立足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深刻思考教學目標、教學評價和教學過程的有機鏈接,打造以目標為追求、以評價為導向、以過程為落實的教學閉環,切實保障小學語文有效教學、高效教學的良好開展,助力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實質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君璇.“教、學、評”一體化的實踐研究[J].語文世界(小學生之窗),2022(01):58-59.
[2]沙丹.淺談如何實現小學語文深度學習的教學評一致性[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05):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