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夏
摘要:幼兒園學生的文化禮儀最為重要,也是一大難點。就文明禮儀教育的探索這一方面,陶行知教育理論的應用可以給幼兒教育帶來一定啟發,針對幼兒園有著不同的特點,將學前教育與生活相結合,通過學校的文化氛圍、愛心公益的活動與多種項目的活動相結合共同開展。讓校園不斷地創新教學模式,使模式和方法更具有活力。
關鍵詞:生活教育;文明禮儀;鄉鎮幼兒
幼兒園的禮儀一直是幼兒精神風貌的一種縮影,也是國風的體驗,所以禮儀的養成教育者對形成優美的幼兒園風、教育風、學習風向的積極作用。因此,禮儀教育是提升素質的專業工程,在幼兒園教育中養成良好的教育是切合實際和行為的重要性。那么,幼兒教育應重視文化禮儀教育,開展更具有多彩的活動,從今幼兒們的素養的發展。
一 、 優化幼兒習慣培養的良好環境
正常來講,幼兒成長極易受到環境帶來的影響,環境的熏陶與教育往往是悄無聲息的。幼兒園環境的改善與和諧的教育,還有具有規律性的生活環境以及孩子們之間的文化禮貌,團結協助都極為重要,是培養幼兒們良好的文化習慣的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首先,幼兒園的豐富教育性。一進入幼兒園,就可以看到一些里面的用語以及“上下樓請靠右行”“請講普通話”等文明用語。走廊上、教室里、樓梯都能明顯地看到自身所處環境特別清新,而且到處都彌漫著健康氣息,仿佛幼兒園的陳設都富有生機,為幼兒文化禮貌的學習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氛圍。
其次,幼兒園的活動室也進一步的布置。我們在每個班級都開放了“紅花欄”等的活動,每一個星期都會根據不同的主題來布置,布置的內容也很豐富比如:“我的哥哥姐姐”“我來幫助你”,并且還設有專門的文明語言方面的圖片、書籍使孩子們欣賞的同時,受到內容的影響。
家庭教育中影響幼兒文明禮儀習慣的也有很多種:
部分家長未能帶著前瞻性思維,所以不重視幼兒文明禮儀方面的進一步教育,我們必須引導家長更新理念,幫助每位家長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念,才能推動幼兒文化教育的不斷發展。
家長禮儀名畫不高,對幼兒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部分家長未能規范自身行為,幼兒將會模仿家長一些不文明的行為,慢慢地就養成了壞習慣。
二 、 幼兒園與社會課堂共同育人
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體系,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構成,體現了開放的教育思想,提出教育生活相結合,使幼兒老師從傳統的教育方式中走出來,分開說,“生活即教育”是老先生理論的核心,老先生認為教育和生活時同時進行的,生活是教育最為重要的組成,教育也應該隨著時間去不斷地進步發展,“社會即學校”表現了老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觀點,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是教育的場所,兩者不可分開,使教育從幼兒園中走向社會大課堂。“教學做合一”是老先生的教育方法,幼兒不能被動地教育,幼兒學習中的主體,在學習中做,在做中學習,才能有更多的快樂,才能把知識扎根在心理。
幼兒老師是學生的模范。寫紙上是制度,就是文化。在幼兒園的文化禮儀教育中,幼兒園制定的各種制度都屬于規章制度,有著規定性和約束力,幼兒們要做到首先老師要做好。因為“師者,人之模范也。”(西漢楊雄《言》)教師是塑造教育幼兒的重要責任的。教師既是學校的老師,也是社會的一員,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幼兒。
通過一些做公益的活動讓幼兒感受到愛。利用一些節日,開展創新活動,使學習和作為合二為一,如農歷九月初九,又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組織幼兒到敬老院們和老人們一塊玩耍,陪老人聊天。讓爺爺奶奶存在笑容里,使幼兒感受到尊老敬老的價值。
三 、 深化學校與社會相結合的文明禮儀教育
陶行知老先生說:“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關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后可以實現。”因此,教師應該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講文明、懂禮儀的好孩子,就應該不斷地創新教育方法,利用社會的生活講堂。可以利用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和深化:
幼兒園與城市結合一塊促進文化教育。幼兒園沒有城市的教育資源豐滿,但幼兒園有鄉村的資源,如文化禮堂、老祠堂、敬老院等場所,可以與城市擬定協議,定期或者不定時地進入城市參加一些文化閱歷一些“名人”,幼兒也可以參加一些“美麗鄉村”的大型活動。這些文化雖然不大但是很親切接地氣。
運用不同的教育載體。除了以前的這些教育平臺和手段,還可以建立文明禮儀,讓他們的良好行為影響身邊的人;開展以文明禮儀為主題的活動;播放不同的文明禮儀食品;舉辦文明禮儀演講活動,把文明禮儀寫入幼兒園。
四、結語
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促進了幼兒園與社會生活實際緊密相結合的教育觀念,使幼兒們遵循老先生的教育,在文化禮儀教育中當了一次有意義的實踐,從今以后不斷地提升,創新模式、方法等,為幼兒們種下文明的種子,并讓他們不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重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
[2]王文嶺.初中生文明禮儀教育存在的問題和策略研究[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9(03).
[3]李超平,孟慧,時勘.變革型領導、家長式領導、PM 理論與領導有效性關系的比較研究[J].心理科學,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