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敏
摘? 要:高職院校學生英語水平嚴重參差不齊的現狀,使得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和教學評價方面都面臨著很大的挑戰,而不夠同步和全面的教學評價進一步削弱了一些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傳統的過程性評價體系存在評價指標單一、評價主體單一以及評價方式單一的弊端,導致過程性評價并未到達真正評價學生的目的。高職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優化過程性評價,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平時學習中真正學有所得,完成適合自己能力和水平的任務,及時體會到習得滿足感。
關鍵詞:高職英語;過程性評價;策略
一、現行高職英語教學過程性評價存在的問題
(一)評價指標單一
現行的無論是單純的終結性評價,還是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評價的指標主要是知識和能力目標,老師的關注點是學生是否掌握了本次課或本學期課程中的知識點,學生有沒有達到一定的詞匯量的積累,有沒有掌握所有的句型、表達方式,學生的閱讀或背誦是否流利,語法知識是否掌握及相關練習能否按時保質完成等。這種方式雖然能較好地考查學生一段時期的學習成果,但不能全面地反映學生綜合的表現,尤其是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表現。比如,盡管有的學生成績不是很突出,但在學習過程中,一直有非常積極地學習態度,能很好地與同學合作完成小組活動,自信且具創造思維等諸多優點。
(二)評價主體單一
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更多憑借的是學生課堂的表現、作業的完成以及學習成績等。教師與學生的交集總會出現空白,教師受個人情緒等因素制約等,難免會造成評價的片面性,不夠客觀和公平。因此,我覺得評價主體應多元化,以教師為主導,還應加入學生自評,生生學生之間的互評,小組內部評價,同行專家評價,甚至家長也參與評價。只有多主體、多層面對學生進行包括、方法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評價,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進步和全面發展。
(三)評價方式單一
傳統的終結性評價基本以學期末的卷面考試為主。這種形式更多地體現在重視考試的結構和量化的結果,過于表面化,不能體現語言學習的層次,也不能體現學習過程中個體的努力程度,更體現不了英語的語言技巧和應用能力。長期的紙筆考試和標準化考試以成績為本,造成啞巴英語,學生只會做題,而無法將英語作為語言工具實現交流的目的。高職英語教師應采取多元化評價方式,將評價體現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及時有效的評價可以更好地讓學生獲得習得成就感。
二、優化英語課堂教學中過程性評價的策略
(一)細化評價內容,評價內容多樣化
高職英語課程應改革現有評價體系,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維度進一步細化評價內容。結合英語課堂的特點,適當增加過程性評價的比例至50%-60%,重視學生平時學習的積累。在知識與能力方面,設置包括主要通過隨堂小測(如默寫、背誦、練習等)、單元小測(小組合作完成課題或完成單元測試卷等)和期中期末測試的形式,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每次成績均記錄在冊,作為過程性評價的成績;在過程與方法方面,可將評價內容設置包括課堂教學中積極發言、參與討論、大膽提出個人見解、能條理表達自己以及具有創造性思維等方面,根據學生的表現隨堂打分,并作為過程性評價的重要參考;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將學習目標明確、積極努力;對生活、學習有積極地態度,自尊、自信,對所需知識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怕困難,勤奮上進,有較強的競爭意識;積極關心社會問題,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追求進步,對個人的行為負責,有較強的組織紀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等都納入考察范圍,對學生進行多方位的評價。
(二)因人而異,評價方式個性化
根據高職院校生源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教師可參考學生入學的成績并結合問卷調查的方式,在學生入校之初就了解每位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學習愿求等,并根據調查結果建立電子檔案,達到老師對每位學生的英語水平都做到心中有數,并細化對不同學生的評價內容和方式。以背誦篇章為例,對英語基礎較好,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較高的學生,教師可要求能熟練背誦所學篇章,語音語調語感達到較高水準;對學生成績中等,但仍保持較高熱情學習熱情的學生,教師可要求能熟練背誦部分段落,語音語調語感不做過高要求;對相當大比例英語基礎相當薄弱,對英語也沒有太大的興趣的學生,教師可要求能將文章閱讀下來即可,熟練程度和語音語調語等不做太高要求;而對于個別英語幾乎一竅不通的學生,鼓勵他們能堅持按時上課,上課時能認真聽講,能把課文中出現的詞匯閱讀并認識即可。再以完成習題為例,老師可根據學生的水平,布置或多或少,或難或易的題目,不同的學生只需要完成相對應的作業。當然,教師在具體實施時也應根據內容的難度及時調整。同時,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的成績也會有較大變動,教師應及時根據這些變化調整評價內容和方式。
(三)線上線下相結合,評價形式多樣化
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多種形式的評價方法。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的網上教學平臺,如“超星學習通”等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設計,要求學生能夠利用移動學習端完成自主學習,高效進行課堂學習。傳統的單一的評價方法并不適用于教學環節豐富多樣的混合式教學。信息化時代,各種移動學習軟件具備了強大的檢測功能,教師可以利用教學平臺自主做的統計,如任務點完成情況、人機對話、自動批閱、后臺數據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可以更細致全面的反映學生在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看、譯各方面的掌握情況,也提高了教師在評價工作中的效率。
綜上所述,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采用過程性評價策略,英語教師需要積極把握課程的改革理念和方向,充分發揮適合所在學校具體學情的教學方法。堅持多樣性、導向性和多元化的原則,利用個性化、多樣化和主體多元化的方法,代替單一的評價視角,這樣才能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建立既能關心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科學評價學生英語知識和技能的評價體系,又能支持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發揮評價對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浩.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應用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1):69-75.
[2]蘇仰娜.基于多元智能理論與 Module 平臺活動記錄的翻轉課堂學習評價研究——以“多媒體課件設計與開發”課程實踐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16(4):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