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教育是小學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綜合性等特點的基礎學科,具備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優勢。對此,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語文教學在教育學生理解生命方面的價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將生命教育作為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語文教學對于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作用。小學階段正是小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此階段通過語文課堂滲透生命教育,不僅可以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夠增強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對于小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大有裨益。
【關鍵詞】生命教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黃麗娟(1982—),女,江蘇省啟東市民主小學。
生命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生命意義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生命觀,讓學生善待世界上的每一個生命。而語文是一門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學科,對于小學生人格的養成十分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在理解語文內涵的前提下,積極探尋語文教學對于學生各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以此為依據,實現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此外,小學階段作為學生的基礎學習階段,在此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學習需求應當得到加倍的重視,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之中,要將學生的發展置于本位,積極地滲透生命教育,以此實現對小學生健康、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的培養,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基于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教學方式進行調研,對滲透生命教育、構建魅力語文課堂的教學策略進行了系統的分析。
一、巧思妙想,喚醒生命意識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有的篇章都是經過精選的經典篇章,每一篇都蘊含著豐富的道理,對于小學生的成長十分有益。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積極地探尋教材文章與生命教育的結合點,并以語文知識為載體,將文章解讀與生命意識巧妙地結合起來。要通過一系列手段與策略,在課堂中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感知能力,讓學生通過學習語文課堂知識,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形成對生命的珍惜意識,并由此感悟生命的真諦。除此之外,在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生命教育,能夠促使學生以積極的視角看待生活、生命和世界,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
例如,在教學《海倫·凱勒》一文時,教師先讓學生大聲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朗讀環節之后,教師提出了兩個小問題:1.看到海倫·凱勒走進了無聲的世界,你還愿意繼續讀課文嗎?2.你對海倫·凱勒有著怎樣的認識?說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師提出這兩個問題后,學生都十分踴躍地回答。或許是因為年紀相仿,學生大多能感同身受,有的學生說:“看到海倫·凱勒走進無聲的世界,我真為她感到難過,都不想繼續讀下去了。可是我還是想知道她最后的結局,我非常佩服她的頑強和堅持。”有的學生說:“海倫·凱勒是一個非常堅強、頑強的女孩子,她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苦難,并且積極地克服困難,勇往直前,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我也要做一個像她一樣的人。”……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由對課文的感悟逐漸過渡到了對生命的深層次的感悟,教師此時積極引導學生思考,使他們認識到:海倫·凱勒有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非凡的毅力,在她的一生中,我們可以看到知識的力量和生命的頑強,我們要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認真地學習和生活……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并善于根據學生的情感變化進行適時的思想教育。上述案例表明,教師將課文內容與思想引導有效結合,能夠激發學生的生活感悟,助力學生共情能力的提升,從而在課堂中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讓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獲取更多的精神指引,感悟生命的偉大。
二、鉆研教材,引導學生做事做人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依據,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教師想要在課堂中滲透生命教育,并有所收獲,必須精心鉆研教材,深挖教材中與生命教育相關的內容和知識點,通過點線面的有機結合,積極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做好事,做好人。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特殊時期,其思想可塑性強,卻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襲。王國維先生說,童年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說明孩子的童真可貴。但是教師也應當意識到,學生越是純真,就越需要教師對其加以引導,培養其良好的人生價值取向。這就需要教師重點抓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滿足學生各方面發展需求。而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教師要善于鉆研,精心推敲,為學生搭建生命教育的有效通道,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學《我不能失信》一文時,教師便可以通過這篇課文向學生進行誠信教育。這篇文章主要講宋慶齡小時候跟小伙伴有個約定,她為了按時赴約,沒有去大伯家,最后小伙伴卻沒有在約定的時間出現,但她并不后悔,因為她覺得自己做到了信守承諾。教師可先在課堂中為學生呈現宋慶齡的個人資料,展示宋慶齡的社會成就,讓學生對于這樣一位女性人物產生濃厚的興趣。隨后,教師可讓學生熟讀課文,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1.如果你遇到同樣的情況,你會怎樣做?2.你認為小慶齡做得對嗎?學生對于這個故事非常感興趣,教師正好借助學生對于課文的興趣,適時地開展誠信教育。有的學生說:“如果我是小慶齡,遇到這種情況,我可能會選擇到大伯家去了,畢竟我好長時間都沒到大伯家去了,而小伙伴是可以經常見到的。”有的學生說:“我認為小慶齡做得非常好,有自己的堅持,信守承諾。我大部分時候做到了守信,但是有時候也會做不好。”有的學生說:“我要向小慶齡學習,做一個信守承諾的人,畢竟我們都不喜歡不守誠信的人。”
由此可見,教師通過鉆研教材,將課堂教學內容與生命教育主題相結合,以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強化課堂教學效果,為學生營造感悟生命的氛圍,能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充分感受到生命教育的意義,并且由此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這樣的語文課堂十分有意義。
三、提升水平,創設生命教育情境
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自身素質水平直接影響到課堂效果。因此,要想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塑造學生良好的精神品格和人生價值觀,教師必須要加強自身的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和業務素養。只有這樣,在課堂中教師才能發揮自身的優勢,通過對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有效結合,為學生創設生命教育的情境,從而讓學生在語文課堂的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生命教育,以此為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教師的教學引導價值。
例如,在教學《鹿角和鹿腿》一文時,教師首先需要明確這是一則寓言故事,這篇課文通過故事的形式給學生講述了一個生活的道理。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中富含的哲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活躍學生的思維,教師可為學生創設一個小組自由討論的環節,讓學生在熟讀課文后,積極參與到對本文深層哲理的討論中。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再在關鍵點上對學生進行引導。經過討論,大部分學生都有相同的感受:外表好看的東西未必有用,外表不好看的東西或許會給我們極大的幫助。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不能以貌取人。教師借此繼續引導學生拓展知識,詢問學生:“在生活中,哪些現象是本節課中所講述的情況呢?”學生快速開動腦子,并回答問題,有的學生說:“清潔工人他們都很辛苦,身上也不怎么整潔干凈,但是他們卻把我們生活的城市打掃得干凈整潔,所以他們很偉大。”有的學生說:“我們平常看到的東西不一定是真實的,我們要透過現象看到最本質的內涵,不能只看外表。”……學生對于生命的感悟是如此深刻,他們的人生價值觀念也在正確的軌道上穩步前行!
教師在對生命教育知識的解讀中,也實現了自我提升,加強了對于生命深度的把握,從而在語文課堂中可以游刃有余地為學生創設生命教育的情境,使得自己的教學于學生而言更具感染力,從而加強學生對生命的理解與感悟,促使學生對生命有自己的領悟與看法。
四、善用技術,“活化”生命教育過程
生命教育具有較強的抽象色彩,如果教師僅用口述的方式為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難以提升生命教育的質量,難以加深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識。而多媒體技術具有對抽象內容進行形象化展示的優勢,能夠帶給學生豐富的視覺、聽覺體驗,可以減少學生理解生命意義的難度。因此,在語文課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活化”生命教育的過程,為學生創建形象、直觀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在情景交融中加深對高尚品格的感悟,從而獲得真正的生命教育。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普羅米修斯》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發揮現代教育資源的優勢,“活化”整個生命教育的過程。課前,教師可根據文章中的故事情節,進行相關視頻的下載,為之后的課堂教學活動準備素材。課堂上,教師先為學生播放視頻短片,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其學習新課內容的興趣。隨后,教師組織學生通讀文章,使學生對文章中的內容有大致的了解。為了讓學生感受普羅米修斯為民造福、不屈不撓的高貴品質以及舍己為人的生命意識,教師再次播放視頻,引導學生關注普羅米修斯的行為,以便學生獲得視聽感受的刺激,深刻地理解普羅米修斯身上的高尚品格,形成正確的生命意識。
互聯網教育資源對語文課程的教學具有輔助作用,能夠為學生營造形象的學習情境。上述案例中,教師在課上播放視頻,不僅能吸引學生的目光,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也可以優化生命教育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直觀、動態的畫面內容,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義。
五、尊重學生,張揚個性生命光彩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有著獨屬于自己的生命光彩。然而,在以往的生命教育活動中,教師往往將教育的重點放在生命意義的滲透上,只加深學生對生命內涵的認識,忽視了學生創建展示自我的平臺,以至于學生的生命價值難以在語文課堂上得到生動的彰顯。所以,為了讓每一個個性化的生命都可以在語文課堂上獲得綻放,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時,應當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幫助學生挖掘自己的潛力,釋放自己的生命價值,使生命世界變得更加精彩。
例如,在《桂花雨》這一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建機會,讓學生的個性光彩得到充分的彰顯。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借助對桂花雨的景色的描寫,表達了自己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在引導學生學習本篇文章后,教師可為學生布置“借鑒文章中的語言,寫寫你印象中的家鄉美景,并將自己對家鄉的喜愛之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任務,讓學生仿照文章中的語句開展寫作練習,將自己對家鄉的喜愛之情表達出來。每個學生的寫作能力不同,寫作時的切入角度也不同,對此,在學生完成寫作練習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讓學生獲得展現自我的機會。教師可以請學生說說自己的立意角度、文章的排篇布局等,以便每一個獨特、個性的生命都能夠實現自由的發展。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尊重每一個學生,為每一個學生創建展現自我的機會,能夠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獨特的生命價值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體現,使其有效踐行生命教育的意義。
語文課程中的內容十分豐富,人文地理、自然環境、社會科學等方面都有涉及。教師在語文課堂中,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度解析,使其能夠接觸到或勇敢或偉大或樂觀或感恩等十分豐富的人物形象,為學生的生命教育提供了充沛的素材,為其生命觀的正確樹立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教師在課堂中積極地滲透生命教育,不僅能夠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為進一步落實“深度學習”理念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還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資源,讓學生了解更多知識和道理,對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一定要在語文課堂中積極地滲透生命教育,讓語文教學更加精彩,讓學生更加出彩。因為有了生命教育的適時滲透,語文課堂能更好地散發其魅力,實現語文教學的更大價值。
【參考文獻】
[1]張紅梅.談生命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J].甘肅教育,2020(12):69.
[2]舒明明.讓美育與生命成長相伴: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20(31):22-23.
[3]焦銀香.生命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的滲透探究[J].學周刊,2021(07):84-85.
[4]張慶華.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策略[J].求知導刊,2019(52):27-28.
[5]董青.讓課堂閃爍理性的光芒: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訓練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1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