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珠寶
【摘要】“雙減”政策對作業總量和時長提出了明確要求,研究作業的設計策略,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控量減負,創新增效”,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本研究圍繞作業設計的原則和目標,探討了“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作業設計;“雙減”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10—0057—04
“雙減”政策明確提出,要全面縮減作業總量和時長。基于此,為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控量減負,創新增效”,教師就需要研究作業設計的策略。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初中數學作業的設計策略,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初中數學教材中包含了大量邏輯性、抽象性和廣泛性的運算、推理、論證等方面的知識,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需要學生在“做數學”和“用數學”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并掌握。為此,大多數教師選擇通過“題海戰術”,達到讓學生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的目的。這一做法,一方面導致學生為完成任務而做作業,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導致學生在機械、重復的練習中,對數學學習產生厭倦情緒。為了將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脫出來,“雙減”政策隨之出臺,并對作業的總量和時長提出了明確要求。那么,在“雙減”背景下,設計初中數學作業應注意哪些要點呢?
首先,設計的作業應以探究性作業為主,目的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有效激發學生探索和學習的興趣。其次,設計的作業要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目的是借助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幫助他們快速理解課堂內容并加深記憶。最后,設計的作業內容要精、量要少、針對性要強,目的是在達到學生鞏固知識前提下,減少作業負擔。
1.作業形式過于單一。課堂作業包括書面作業、探究作業以及實踐操作作業等[1]。在實際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設計的作業還是以書面作業為主,很少設計探究類、調查類以及實踐操作類作業,導致學生對做作業提不起興趣,影響了作業效果。
2.作業內容缺乏針對性和層次性。在實際的作業設計環節中,部分教師往往會針對不同章節內容的課后習題布置作業,造成布置的作業缺乏針對性、層次性,就“減負”效果和練習效果兩方面而言,都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1.合理性原則。初中數學教師要在堅持合理性原則的前提下確定作業內容,以培養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目的,制訂合理的作業目標。同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初中學生的整體認知水平和數學知識儲備,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確定作業的量和難度。
2.針對性原則。一方面,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發展特點設計作業。不同年級的學生興趣愛好各不相同,低年級學生偏向于故事和游戲類作業,高年級學生偏向于現實生活和實踐類作業;另一方面,教師要針對不同的班級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作業。對于數學水平整體偏高的班級,以設計具有挑戰性的作業為主;對于數學水平整體偏低的班級,以設計基礎知識鞏固為目的的作業為主。
3.主體性原則。教師不僅要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學生主體性原則,還要在作業設計方面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即設計的作業不是通過簡單計算就能完成的,而是通過分析、研究、體驗等,理解、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是有用的知識,進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
1.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個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種事物和從事某種活動的態度和傾向。一個人對某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時,便對它產生特別的注意。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適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設計游戲類、過關類作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需要注意的是,利用信息技術設計作業并不意味著簡單使用多媒體展示作業內容,而是要求教師從思維方式和完成方式等方面思考,創新作業模式,從而有效達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尤其是在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思維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如果盲目地運用信息技術,不考慮內容特點和學生實際,可能會導致學生對學科知識產生抵觸情緒。因此,要在保證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效果的前提下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創新作業形式顯得尤為重要。
以華東師大版七年級“生活中的立體圖形”一課為例,教師設計了以下作業,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圖1)。

2.根據課時目標,合理制訂作業目標。由于作業的設計與課堂教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為了依托數學教學活動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師需要設計與課時目標密切相關的作業,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記憶所學知識。需要注意的是,設計與課時目標密切相關的作業,要以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基礎,制訂科學合理的作業目標。由于初中生的知識儲備、心理特點和學習需求都各不相同,所以教師在設計作業目標時要時刻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
例如,教學完“勾股定理”時,筆者緊扣課時目標,設計了以下作業(如圖2):

3.針對學情對作業進行分層。初中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和運用能力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難易程度各異的作業。
例如,可以給數學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布置一些基礎訓練題,使其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對于數學基礎中等的學生來說,可以適當布置一些提升類的作業,培養他們運用發散思維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對于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布置一些探索性、研究性的數學作業,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
以華東師大版初中數學教材為例,教學完“勾股定理”后,筆者設計了如下作業:
基礎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為10,一條直角邊為8,則另一條直角邊是多少?在Rt△ABC中,∠A=90°,如果∠A、∠B、∠C的對邊分別是a、b、c,那么a、b、c的關系是?
拓展型:小剛準備測量河水的深度,他把一根竹竿插到離岸邊1.5m遠的水底,竹竿高出水面0.5m,把竹竿的頂端拉向岸邊,竿頂和岸邊的水面剛好相齊,則河水的深度是多少米?

(1)當面積S=96時,用康熙的“積求勾股法”求三角形的三邊,并用你所掌握的其他方法加以驗證;
(2)康熙的這種“積求勾股法”正確性嗎?請說一說你的理由。
4.設計具有啟發性的作業內容。“雙減”政策對學生的作業提出了“少而精”的明確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好學生作業“質”與“量”的雙重精準把控。此外,作業的內容要與學生的經驗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教師要盡可能多設計啟發性較強的作業,使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生活中的軸對稱”一課時,教師可以布置一項課前作業,讓學生從電視、報刊、書籍、網絡或生活中探索“生活中哪些軸對稱圖形具有代表性?”等類似的具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養成主動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此外,教師可以布置遷移訓練的實踐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有關“軸對稱圖形”的資料,并將其在日常晨會上交流,或展示在“學習園地”以及手抄報上,從而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數學知識。當作業的內容能夠有效啟發學生發散思維時,學生必然能夠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獲得真正的成長和進步,從而有效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5.精心設計不同形式的作業。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運用能力,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應避免采取單一的作業形式,而是要盡可能豐富作業的形式。筆者認為,教師不僅要設計書面形式的作業,還要穿插實踐類、探究類、游戲類、闖關類作業[2],使學生在做多樣化作業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例如,在學習完“圖案設計”一課后,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幾種形式的數學作業:
思考類作業:教師展示生活中利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設計的組合圖案。并提出問題:設計圖案的步驟是什么?
合作類作業:小組合作用圓規制作“六花瓣”圖案的封面,并發揮想象設計一則廣告圖案。
信息類作業:通過家長的幫助,運用信息技術制作一個“圖案設計技巧”的短視頻。
實踐證明,通過設計豐富多樣的數學作業,使學生在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并能夠深刻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而產生探索學習數學知識的欲望。
綜上所述,數學教師在作業設計以及優化的過程中要真正實現“控量減負、創新增效”的目的,要從教材內容出發,為學生創設目的性明確的作業形式;從作業內容出發,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作業多樣化的形式出發,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在實踐中,教師要切實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學習狀態,促進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靈活運用多樣化的學習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以及數學學科素養,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
[1]胡慶芳.“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的問題分析及標準建構[J].基礎教育課程,2021(24):04-08.
[2]江小蓮.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數學課堂作業多元化設計[J].教改課改,2020(29):24-25.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