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融合式運動處方”教學把運動技能學練和身體素質練習融合,以處方形式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以期實現學生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的協同發展。在實踐中,“融合式運動處方”的制訂與實施,要綜合考量學生體能基礎、發展需求,教材中蘊含的體能思想,課堂教學的過程、課程設置、教學評價等影響因子,以確保此項教學模式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關鍵詞:體質;健康;體育教學;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3.9?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15-0088-03
引? 言
體育教學是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增強其體質的重要抓手。當下增強青少年體質仍是學校體育教學不可忽視的主題。“融合式運動處方”是以改善體能為目的,根據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和技能水平,把技能學練和身體素質練習主動融合,以處方形式確定運動的形式、強度、頻率及持續時間等,以實現學生技能和身體素質同步發展的鍛煉方式。相關研究表明,采用“融合式運動處方”教學的實驗班體能指標明顯優于采用傳統教學方式的對照班,而且實驗班技能掌握情況優于對照班。由此得出,“融合式運動處方”教學主要是依據受教育群體的不同體能短板情況而采取的特殊的教學方式。
一、“融合式運動處方”教學實施方案
(一)以學生身體健康基礎為制訂依據
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是了解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精準制訂“融合式運動處方”的重要依據。教師從體質健康測試結果可以清晰地了解學生的健康狀況、體能等指標,結合一般調查和篩選問卷,篩選出不同類別的人群,為精準制訂處方提供依據[1]。
(二)以學生體能發展需要為制訂方向
教師在進行“融合式運動處方”教學時,要緊緊圍繞學生的體能短板,了解學生耐力、力量、速度、柔韌性、靈敏度五項素質發展的需求,確定學生體能發展的方向,勾勒出“處方”教學的初步目標,從而更精準地制訂“融合處方”。
(三)以教材蘊含的體能思想方法為融合指導
體育教材是體育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蘊涵了知識與方法、素質與戰術等多重內涵。換句話說,體育教材的本質是針對“技能+體能”學習和鍛煉的重要素材。在挖掘教材時,教師應抓住兩條主線(見表1):一是技能與方法,二是身體素質與能力。
從表1可以看出,每項運動技術都是方法和身體素質的結合體,都有全面發展身體素質的鍛煉價值,都有各自必備和發展素質能力的側重點。因此,在“處方”制訂前,教師要深度研究教材,挖掘其中蘊涵的素質練習思想和方法。
(四)以體育技能和學練過程為融合載體
如果說技能和體能是體育教學的靈魂,那么學練過程則是走向靈魂的通道。在學練過程中,每一環節都有技能和體能鍛煉價值的留白。如教學熱身跑階段,教師應主動融合耐力訓練并進行改良,增大練習的強度,巧妙發展學生的耐力素質[2]。
(五)以課程設置為實施路徑
在課程設置上,筆者建議采用“2+1”式“雙主線”教學。其中,“2”是兩節原有教學內容的常規體育課;“1”是一節利用“運動處方”教學模式開展的體質健康課。“2+1”式教學即常規體育課按照正常教學秩序開展教學,巧妙融合體質發展處方。如在準備活動部分,采用強度小的有氧運動,或與專項準備活動相適應的練習形式;在基本部分,主要采用融合式教學,在技能學練中合理地增加練習的密度與強度,巧妙植入素質練習元素;在結束部分,主要采用相適應的靜力拉伸,促使學生在身心恢復中增強柔韌性。體能發展課主要采用以體能發展為主的“融合式運動處方”教學模式,遵循區別對待的原則,規定不同組別的練習內容、強度、時間等。
(六)以教學評價為實施監控
在“融合式運動處方”教學中,教師可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運動強度進行監控。監控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練習前后相關體能指標的變化情況,同時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與變化,最終給出綜合評定結果,從而實現對“運動處方”的科學掌控。
二、“融合式運動處方”教學應用效果
(一)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體能各項指標無明顯差異
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體能指標對比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前的實驗班和對照班體能指標雖有差異,但各有所長,整體差異性并不顯著。這表明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體能基本處于同一水平。
(二)實驗后,實驗班體能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班
實驗后,實驗班和對照班體能指標對比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實驗后實驗班各項體能素質測試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班。50米項目,男女生進步幅度分別為5.25%、2.21%,均超過對照班男女生。立定跳遠項目,實驗班男女生的進步幅度分別為2.62%、6.38%,對應的提高距離為5厘米、10.7厘米;對照班男女生的進步百分比分別為2.18%、2.41%,對應的提高距離為4.2厘米、3.9厘米。男生1000米和女生800米項目,實驗班男女生的進步幅度分別為5.36%、3.40%,對照班男女生的進步百分比分別為4.74%、0.18%。引體向上項目,實驗班男生的進步幅度為156.92%,較之前多做了1.7個;對照班男生的進步幅度為76.07%,較之前多做了0.36個。一分鐘仰臥起坐項目,實驗班女生的進步幅度為1.91%,較之前多做了0.7個;對照班女生的進步幅度為0.46%,較之前多做了0.18個。這表明 “融合式運動處方”教學提高了學生的運動負荷和練習密度,促使學生的體能指標較快提升。
(三)實驗后,實驗班技能掌握情況優于對照班
“融合式運動處方”采用融合、結合的方式,將教材中相關的運動技術與身體素質練習整合起來,兼顧技能與體能同步發展。實驗時,很多學生表示“融合式運動處方”使他們的身體素質明顯提升,學練和掌握運動技術也更加輕松。另外,筆者結合學校組織的班級足球聯賽發現,賽場上實驗班的學生無論技能還是體能都明顯超過對照班,這表明“融合式運動處方”并沒有影響課堂技能教學效果,反而是兼容并濟,有力推動了學生技能的快速形成,促進學生體育技能與體能同步發展。
三、“融合式運動處方”教學的作用
第一,“融合式運動處方”教學豐富了課課練內涵。傳統的課課練只是對主教材的補充,靈活性較強,能不斷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但系統性、實效性較差。課練內容的不確定性使練習效果大打折扣,累積效應無法體現。“融合式運動處方”注重訓練的系統性,能讓練習的作用有效累積和疊加,使學生的某幾項身體素質得到切實提升。
第二,“融合式運動處方”教學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融合式運動處方”教學有明確的身體素質發展方向、充實多變的練習方式、適宜的運動負荷,有力促進了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
第三,“融合式運動處方”教學為增強初中生體質提供了新思路。“融合式運動處方”教學從技能學練入手,以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為主要手段和階段性目標,通過技能的提升來帶動身體素質的提升,實現了雙贏。
結? 語
“融合式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相較于傳統的身體素質課課練,在練習的形式上更加豐富,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同時在練習內容的系統性、連續性上又優于課課練,可以實現一定時間段內的強指向性體能的增強,對學生的體質健康具有促進作用。在學生身體素質越來越受到重視的當下,“融合式運動處方”教學模式不失為一次對體質健康教學內容與形式的有益
探索。
[參考文獻]
賈榮,潘月光.技體融合式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的應用初探[J].運動,2018(15):104-105.
張新安,高彩云,彭洪濤.論高校健身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的科學性[J].體育學刊,2000(04):9-10,12.
作者簡介:賈榮(1970.12-),女,江蘇南京人,任教于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中學初中部,中小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