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禹錚
◆摘要:俗話說,聽100遍不如自己動手操作一遍記得牢。學習也是一樣,聽老師講知識點固然很重要,但是只聽不練的話,那效果就顯而易見了。在數學的學習中,練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起著鞏固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的重要知識點的作用。通過調查得知在大多數老師的公開課上面,教師的課堂時間安排,大多數都是自己講解知識,很少有讓學生動手練題的這個環節。這樣就是對教學目標的淡薄,教學設計的不精。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學生的練習課也不是機械重復的做題,學生做的題要有質有量。本文就小學數學練習課教學研究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練習課;練的新實
一、引言
小學數學的練習課堂,主要是以鞏固數學知識培養小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主要目的的練習。數學基礎知識的運用和掌握還有一些數學技能的形成,思維能力的培養,都可以通過練習課來培養。在新教育改革的體制下,教師應該去除陳腐的觀念,更新新的教育理念,要認識到練習課的作用。把習題給學生講透徹,讓學生愛上練習課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二、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
教師應該合理的安排課堂的每一分鐘,把重難點突出。課堂最后的15分鐘或者20分鐘可以留給學生做練習,趁熱打鐵,當堂鞏固所學到的知識點。書本上的練習題,都是經過專家們精心挑選和設計的,但是因為課堂時間的有限很多時候教師就會把練習題給忽略掉。因此影響了學生們的思維與能力的發展,所以教師需要合理的安排課堂內容。
三、優化每一節練習課的內容
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們的實際問題出發。練習題內容的選擇要精。可以選擇一些容易出錯的難題易錯題。障礙題當一些有代表性的。專門針對性的練習題。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做題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加強交流與合作,既要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也要注重合作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采取a猜謎式,讓學生根據所有的問題來列式解答,并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判斷對不對。b啄木鳥治病式,教師出典型的題目讓學生找“病因”給大樹“治病”。這樣的課堂互動式,有效的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增強了交流能力。
四、安排練習的內容要科學
新教育改革提出,新教育改革要面向全部的學生,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上所接受的知識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師在挑選練習題時要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來選擇不同的練習題,進行科學的安排,練習題的數量也要適度,題目數量過多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因此練習題的質與量要合理,做到由難到易、由繁到簡,來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求。例如,在學習《除法的余數》這節課時,教師由難到易出三道題目(1)《小明上學記》讀物每本賣5元,紅紅帶了16元,可以買幾本?(2)42個小倉鼠來到動物餐廳,發現只有6張桌子了,每個桌子上能坐5個小動物,請問這些小動物能不能坐的下?(3)50個小猴子來到有河源準備劃船,每六個小猴子可以租一條,請問可以租幾條船?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們自由選擇一道題目進行解答,做完的可以把剩下的兩道也做了,這樣的練習課安排,不僅尊重了學生的自由選擇權利,學生面對喜歡的題目,更樂于動腦筋,還照顧了學生接受知識的差異。
五、設計多樣化題型
小學書中常見的題型有計算、糾錯、口算題,教師可以根據這些題型改編成判斷題,應用題等使題型多樣化,更加豐富。例如,小學四年級練習題:紅紅兩分鐘能做五十道計算題,那么照這樣十分鐘能做多少道題目呢,如果只是簡單的讓學生們計算,那么長時間的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難以激起學習的持久興趣,教師不妨把題目改編成選擇題,改成有a、b、c三種形式的:a.50/2*10 b.50/2*10/90 c.50/2*(2*10),這樣的題型學生做選擇的時候會考慮到每種答案的解題思路,這樣不僅僅豐富的了題目,而且使學生對每種答案都要做一番對比,加深學生對這樣類型題目的認識,做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六、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學以致用,如果脫離了實際生活,那數學的學習就像成了守株待兔一般沒了用處。所以教師在練習的設計中要緊秘貼和生活實際,讓學生靈活玩轉數學,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例如,李老師家里要裝修新房子,主臥室長7米,寬5.4米,如果沒快地板長1米,寬0.8米,請問需要多少塊地板?如果用常規算法就是套用公式然后計算,但是要聯系到生活實際就要考慮到美觀問題與節約資源的問題等。這樣的數學學習才能更加有益于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多面性,提高創新能力與應用問題水平。
七、結束語
練習的方法多種多樣,但無論以何種方式,都要緊密聯系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和基本知識的掌握度,同時還應注重師生之間的的情感交流和同學之間的團結合作,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創新能力,注重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都得到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管玨琪,蘇小兵,郭毅等. 電子書包環境下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模式的設計[J]. 中國電化教育,2015(03):103-109.
[2]許慧. 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法[J]. 當代家庭教育,2019(36):15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