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宜
【摘要】統編教材凸顯讀寫結合地位,本文以閱讀策略單元課文《竹節人》為例,通過提取關鍵信息寫實用文,品悟樂趣激發表達欲望,理清前因后果創編故事等方法,兼顧閱讀策略指導,探尋讀寫融合點。這也是全面貫徹《語文課程標準》精神的體現,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統編教材;閱讀策略;讀寫融合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提升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1]可見,讀寫共生,它們具備很強的互補性與融通性,是互促共進的融合關系。
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閱讀策略單元,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是“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擇恰當的閱讀方法”,用意在于引導學生感受、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積累閱讀策略,進而靈活運用,以提升閱讀能力。眾所周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離不開對其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現以本單元第一篇課文《竹節人》為例,兼顧閱讀策略指導,探尋讀寫融合點,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細讀《竹節人》一文閱讀提示,三個閱讀任務很明確:第一、寫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別人玩這種玩具;第二、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第三、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課文內容較多,“趣”字貫穿全文,如何兼顧閱讀策略指導,同時又能高效進行讀寫融合的訓練呢?
一、提取關鍵信息寫實用文
不同的閱讀任務要求采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寫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別人玩這種玩具”這一閱讀任務操作性強,快速閱讀全文后,同學們找到了這些段落:第3自然段介紹了竹節人的制作過程;第8~10自然段介紹了竹節人的“初級玩法”;第11~16自然段介紹了竹節人的“高級玩法”。鎖定這些段落內容,然后提取關鍵信息,圈畫重點字詞,可以制作出《竹節人玩具說明書》。課后,同學們小組合作商討制作,一小組展示了他們的作品:
制作材料:毛筆桿、結實的線、DIY工具(冰棒棍、牙簽、鉛皮剪成的偃月刀、廢棄的鉤針等)、彩筆、鋸條、鉆孔工具。
制作方法:
1.把毛筆桿鋸成9截(1長8短),長的約4厘米,短的約2厘米。
2.在一截長的筆桿上鉆一對小眼兒,供裝手臂用。
3.用結實的線把筆桿穿在一起,在兩只手臂末端打結,用彩筆在長筆桿上勾畫五官。
4. 根據個人喜好創意補充DIY工具。
注意事項:
1.鋸筆桿時長短尺寸要量好;
2.用力要適度,以免把筆桿鋸崩裂,或者把孔鉆豁。
玩法介紹:
1.將線嵌入縫隙里一松一緊拉動即可。
2.兩個竹節人佩戴DIY工具放在一起搏斗更有趣。
注意事項:上課不能偷玩。
(出示二維碼)溫馨提示:掃描二維碼可觀看竹節人實戰技巧。
適宜年齡:老少皆宜。
他們的《竹節人玩具說明書》關鍵信息提取全面準確;能抓住重點字詞進行靈活轉化使語言通俗易懂;制作流程條理清晰;高端時尚的掃二維碼觀戰設計及兩個注意事項活潑風趣又不乏嚴肅認真。最后,集思廣益,該小組又在制作方法及玩法介紹旁配上了連環示意圖,生動地再現了竹節人的制作流程及實戰技巧。其他小組如撥云睹日,制作出的《竹節人玩具說明書》內容完整,表述清晰,圖文并茂,“趣肅”共賞。
二、品悟樂趣激發表達欲望
“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快速閱讀課文后,同學們特別關注了文中“我們”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部分。
童年時代,斗竹節人正好可以利用“破課桌”的“裂縫”,可做竹節人所需材料就讓“我們”煞費苦心了!“媽媽怪我總是把毛筆弄丟”“校門口賣毛筆的老頭則生意特別好”,細品這兩處側面描寫,多么含蓄幽默呀!同學們小組內分角色扮演這兩處情景劇,生動傳神的場景演繹讓大家切身體會到,這樣側面烘托對正面描寫竹節人給人們帶來的樂趣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文中側面烘托手法的運用還有好幾處:同學們玩得入迷,連上課都忘記了,側面烘托出竹節人帶給“我們” 的無盡快樂與滿足;老師沒收玩具自己在辦公桌上癡迷地玩也從側面說明玩竹節人樂趣無窮。我相機引導學生回顧自己醉心于一種玩具的經歷,嘗試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表現這種玩具帶來的無限樂趣。
我的話音剛落,教室里仿佛炸開了鍋:“折紙飛機時,我常常兩天就‘寫’完一本作業本,爸爸喜憂參半。”“五年級的時候,我常常和小伙伴們一起玩陀螺而忘記了回家吃飯,奶奶總是到處找我。”“有好一陣子,為了做雞蛋小人,家里的雞蛋‘吃’得特別快,一度讓媽媽疑心雞蛋店老板克扣了斤兩。”……大家開心暢談,側面烘托的手法令人浮想聯翩,忍俊不禁,更凸顯了玩具帶來的樂趣。
斗竹節人場面描寫激動人心。我請癡迷于陀螺的一位男生仿照課文描繪“賽陀螺”場景。他略作思忖:“下課了,我們圍成一圈賽起陀螺,大家都為自己喊加油,場面熱鬧極了!”同學們聽后覺得,與課文相比,“賽陀螺”場面敘述空泛,沒有生動具體的語言描繪其如何激烈、熱鬧。聽取大家的意見后,這位同學課后認真做了修改:“武松醉酒!飛檐走壁!顛倒乾坤!”“嘿喲嘿喲嘿嘿喲!嘿嘿喲!”“下課了,教室講臺邊的空地上、走廊上,黑壓壓的小腦袋擠成一圈圈”“揮鞭助威”“跺腳吶喊”“贏方歡呼雀躍,輸方捶胸頓足”“吵吵嚷嚷”!修改后的“賽陀螺”場景想象逼真,配音語言及神態、動作描寫畫面感強,真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課后一批優秀習作“折紙飛機的樂趣”“賽陀螺的快樂”“迷人的雞蛋小人”等新鮮出爐。
三、理清前因后果創編故事
“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這個閱讀任務屬于表達類任務,同學們關注了老師沒收竹節人和玩竹節人的內容,把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梳理清楚后再串聯起來講故事。在有效閱讀策略的引領下,理清了故事的前因后果,有同學這樣創編:
上課了,躺在課桌里的竹節人似乎在召喚我,讓我心里癢癢的。我把課本立在桌上當屏風,和同桌搏將起來。后排的同學脖子伸得老長,眼睛瞪得溜圓,讓老師看出了端倪。“下課玩還不過癮!上課還要偷著玩!”費了許多功夫做出的竹節人被老師一把抓走,我們心中一陣懊惱。下課后,尋思著為我們建立赫赫戰功的竹節人可能葬身于老師辦公室窗戶下的冬青叢里,我決定和同桌去那里碰碰運氣。出乎意料,透過辦公室窗玻璃,我們發現老師雙手在抽屜里一松一緊地扯著線,正在玩剛才收去的竹節人呢!那專注的勁兒跟我們一模一樣。我的“齊天小圣”雙手攥緊金箍棒,舞之擺之,神氣十足;叉腿張胳膊,威風凜凜。高抬腿,橫空掄棒,一連串動作盡顯英雄本色。“黑山老妖,休想跑!快吃我老孫一棒!”老師嘴里念念有詞,似乎忘記自己老師的身份了。忽然,“黑山老妖”的線被卡住了,呆頭呆腦挺著肚子凈挨揍的樣子讓老師笑得前俯后仰。我和同桌也“噗嗤”一聲笑出了聲,繼而趕緊抽身溜了。看來這個竹節人是撿不回來了,不過老師喜歡也挺好!大不了我的毛筆再丟一次,反正門口賣毛筆的老頭那里毛筆還多著呢!
課文中對老師玩竹節人的過程寫得很簡略,這位同學結合前文中我們玩竹節人的情節展開想象,細致描繪了老師玩竹節人的“入迷”狀態,生動地展現了一位“老頑童”式老師形象,彰顯了竹節人這一傳統玩具的魅力!同學們課外將創編的故事書寫下來,成為一篇篇情節生動的佳作妙文。
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專家組核心成員崔巒教授也曾說:“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閱讀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讀寫聯系,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合。”[2]在統編教材閱讀策略單元教學中兼顧閱讀策略指導,探尋讀寫融合點,是全面貫徹《語文課程標準》精神的體現,也讓統編教材凸顯讀寫結合地位得到深入落實。
【本文系安徽省安慶市2021年度教育科學規劃研究立項課題“落實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體系中讀寫融合學習策略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AJKT2021-04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韓素靜:上一堂樸素的語文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