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嬌嬌
統編教材今年秋季正式在全國鋪開,各級教研部門在課程實施和疑難問題解決培訓活動中多次提出語文教學要加強“作業與練習”。
一、倡導以課后習題為依據確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
(1)練習缺失核心,忽視目標意識。教師容易忽視課后練習的功能,單純講課后練習當做教學的鞏固、強化,沒有準確把握課后題的導學功能。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如何確定?課后練習是重要參照。而平時一堂課中,教師安排的課堂練習時間很多,但缺失核心,導致練習走向了刷題。
(2)練習脫離整體,缺乏整體觀照。練習內容缺位、越位,或隨意拔高要求,缺少從一組教材、整冊教材去整體觀照,導致練習走向零敲碎打且沒有系統,有的知識點從三年級到六年級都有訓練,但是沒有梯度。
(3)練習價值弱化,缺乏學習張力。練習還是停留在理解內容、體會情感層面上,未在學生的“得言”、“得法”、“得能”上下功夫,導致閱讀教學的效度大大削弱。
為破弊清源,發揮練習的更大效能,筆者帶領所在學校語文組嘗試進行了統編教材課堂練習的研究,本文以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堂練習的設計與實踐為例予以闡述:
二、有機引導,展開練習過程
教師應該在學生課堂練習的過程中進行有機引導,層層推進練習,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親歷練習過程,最終達成課堂練習目標。
(1)細化目標,螺旋上升。要設計有效的練習,必須科學地細化練習核心目標,確定各階段練習的子目標。從較低層次目標逐步達到較高層次目標,最終實現練習核心目標。例如在確定《牛和鵝》課堂練習目標的基礎上,將練習目標又細分成5個子目標,使每部分的練習有目標,呈螺旋上升、漸進的態勢發展。
(2)遵循規律,由淺入深。課堂練習的設計根據知識的結構特征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設計,做到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同樣,在《牛和鵝》練習設計時,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及語文教學的規律,將課堂練習的過程分成感知、理解、積累、運用等幾個步驟,設計幾個層次的練習,通過《牛和鵝》幾個層次的練習設計,學生在感知、理解、積累、運用的認知過程中,能有效掌握運用批注進行閱讀的方法以及借助相關語句體會人物心理活動的方法。
(3)還學于生,從教向學。從動態發展角度來看,理想的課堂練習過程應是一個“從教到學”的轉化過程,將教師的作用不斷轉化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杜:往Z》練習設計把“從教到學”的轉化過程分為“扶——放——遷”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著力于通過練習的引導,以此來讓學生學習批注的方法;第二階段,讓學生獨立地進行學習,運用批注方法深化自主閱讀;第三階段,交流批注并在一定語境下遷移仿寫,讓學生在獨立運用中習得表達能力。三個階段的遞進展開,使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實現“還學于生”。
三、各有側重,落實練習評價
練習評價是課堂練習的重要部分,課堂練習一般主要有積累性練習、理解性練習、應用性練習三種類型。根據不同的練習類型,我們可以進行各有側重的評價。
(1)積累性練習,以內化運用為主。積累的主要內容是記誦典范的言語作品,而且有效的積累重在于運用,應把文本中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語言的內化運用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本的基礎上,教師必須架設起語言轉換的階梯,為學生的語言實踐創設空間,引導學生接觸表達文本秘妙,增強閱讀興趣,促進學生在今后的閱讀中關注語言表達,形成閱讀的良性循環。
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是閱讀策略單元,以“成長故事”為主題,在語言的積累方面有不少點可以挖掘。比如《牛和鵝》一課第三自然段,主要講述了“我們”欺負牛的具體行為,幾個“敢”字帶出了“拍牛背”、“摸牛肚子”、“觸牛屁股”、“扳牛角”等一系列動作,還有“甚至”、“還”、“雖然···可是”等詞語寫出了小孩子面對強壯的牛,居然能夠如此膽大妄為。這一個細節,可以讓學生在積累的基礎上引導操練,讓學生領會詞匯的豐富對表達的作用是不一般的。
(2)理解性練習,以整體感知為主。對于第二學段的學生來說,這一階段還是要繼續強化培養“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這項能力。我們可以借助各種圖表來進行評價,讓學生獨立會文的同時,把握文章大意。
(3)應用性練習,以寫作能力為主。應用性練習在練習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內容的組織和類型多以改寫、續寫、仿寫、討論等,也可以稱為創造性寫作。
如《一只窩囊的大老虎》中的“排練時的情形,我記憶很深刻,而表演時到底怎么演完的,我一點兒也記不起來。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寫下來與同學交流”就屬于應用性練習,重點要評價的是學生是否能用合適的心理描寫寫出類似的經歷,如因為緊張、尷尬、狼狽等而記不得當時的情形的場景。如果沒有很好運用,練習就意味著不到位。
現階段大多學校還處在班級授課制的階段,班級授課制下的集體學習有其獨特的優勢,但是它也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顧及不同學生的個體需要來設計有針對性、分層式的課堂練習?對此,我們還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結合更多的課例去研究,以將研究推向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