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佩天
摘要:《黑桃皇后》是由俄羅斯聯邦19世紀偉人的詞曲家柴可夫斯基依據沙俄著名詩人普希金所寫作的同名長篇小說改寫的同名悲歌劇,更是柴可夫斯基創造的最具標志性的歌劇,對后來的歌劇寫作具有重要的深遠影響。就《黑桃皇后》而言,無論是長篇小說的寫作手段或者樂曲特點,又或者是對其內容的思想情感,都具有其所獨有的美學特色。從作品出版至歌劇公演六零年,俄羅斯聯邦的社會形態和傳統文學藝術在維持著較為平衡的同時,也出現了相當明顯的轉變。本文試圖從《黑桃皇后》的創作背景開始剖析,透過分析該國社會轉型與風格的轉變對《黑桃皇后》的深遠影響,闡述了19世紀初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發展流變之道,并探討了整體風格。
關鍵詞:《黑桃皇后》 ?民族文化 ?藝術風格
中圖分類號:J805
《黑桃皇后》這部聞名世界的歌劇,總共分為三幕,整部歌劇的大概內容是主角赫爾曼沉迷于賭博,因此日漸墮落,最后自取滅亡的故事。本文闡述了這部歌劇的社會歷史背景,分析了它的藝術風格和特點,有利于使聽眾對這部歌劇加深認識和理解。
一、《黑桃皇后》概述
(一)《黑桃皇后》的誕生
《黑桃皇后》從藝術性上來說,無疑是19世紀初俄羅斯音樂藝術的珍品。其創作產生于19世紀末,在《黑桃皇后》的寫作背景中,我們不難看到俄羅斯在19世紀社會轉型中對俄羅斯社會文化和藝術風格產生的重要影響。作家彼特魯尼娜就曾如此評論過《黑桃皇后》,認為《黑桃皇后》是一本中篇作品,充滿著哲理,故事的開始,是從普希金時期開始敘事,它講述了普希金關于他那時期的俄國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關于19世紀該國人民的文化歷程以及精神面貌的社會歷史和哲學思想。柴科夫斯基對《黑桃皇后》的改編創作是在19世紀末,而真正公演則是在1891年2月。從普希金創作的長篇小說《黑桃皇后》到歌劇《黑桃皇后》的問世,時間跨度將近60年。
(二)《黑桃皇后》的詠嘆調
柴可夫斯基認為,圣彼得堡或莫斯科的上流社會欣賞水平一般說來都不盡如人意,《黑桃皇后》首演那天他也去當了觀眾。他的歌劇有無與倫比的魅力,令人拍案叫絕的音樂,“三張牌動機”與電閃雷鳴相互交織,還有赫爾曼熱戀麗莎所唱的光輝明朗的曲調,都具有不可抗拒的戲劇感染力。《黑桃皇后》是一出三幕七場的歌劇。詠嘆調則發生在第2幕前三場。前三場中,身為麗莎的未婚夫,葉列茨基公爵向麗莎唱起了美麗的詠嘆調,這首詠嘆調旋律優美而誘人,充滿了抒情感受。整出戲布景設計得非常講究,而且由于柴可夫斯基把俄羅斯與法蘭西的服飾、舞臺等元素糅合在一起,有一個空間錯位的感受,這也和這首詠嘆調的內涵有關聯,由于葉列茨基在演出時候,本來就一心想讓麗莎公爵喜歡上他,但是在麗莎公爵心中卻想著戈爾曼,兩種人的內心世界是完全截然不同的,就像空間錯位的時間那樣,所以柴可夫斯基可謂用心良苦。這一出詠嘆調本來就帶有一點滑稽、荒唐的含義在其中,所以他的表演也非常耐人尋味,而且在觀賞時,還要充分考慮到另外角色的內在背景。
二、《黑桃皇后》與19世紀俄國的藝術風格
沙俄的文化藝術形式從18世紀開始步入了傳統主義的發展階段,浪漫主義也漸漸代替了傳統主義在沙俄文化藝術形式中的重要地位。這一時期的沙俄詩文藝術作品之璀璨也是眾所周知的。而普希金本身既是沙俄浪漫主義文化中的主要成員,同時又是沙俄真實主義文化中的主要奠定人。《黑桃皇后》也就是對19世紀30時代初沙俄社會主義大轉型時代普通人生存命運的寫照。
柴可夫斯基本人的歌曲制作也受到了歐洲古典主義的強烈影響,但柴可夫斯基的歌曲制作并沒有單純地向西歐音樂風格看齊,反而具有強烈的俄國民族樂派特色,他將俄羅斯傳統民謠和城市流行音樂元素有機地糅合在一起,構成了富有明顯個人特點的新音樂風格。在撰寫歌劇《黑桃皇后》時,柴可夫斯基運用了大批和聲、復調的作曲技法,包括伯爵夫婦出場時的五重唱,但這并不算《黑桃皇后》中唯一的樂曲基底。在第二幕開始,柴可夫斯基也運用了特色較明顯的俄國民族樂派旋律,襯托情節中歡快激烈的氛圍。現實主義的悲劇小說《黑桃皇后》改寫為抒情悲劇戲曲《黑桃皇后》,這并不僅是文藝形式變化,這更是俄羅斯在19世紀時期藝術風格變化對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的反映。
三、《黑桃皇后》中的藝術風格分析
(一)背景分析
寫作了《黑桃皇后》的時期,柴可夫斯基也步入了其寫作生活的末期,但這時的柴可夫斯基生活仍然是很成功的,聲譽顯赫的。歌劇《黑桃皇后》的三位主要角色,伯爵夫婦、麗薩和蓋爾曼的結果均為自殺。柴可夫斯基經常使用這個“罪惡的慈悲性”的樂曲顏色來烘托劇中“光輝”與“陰暗”的矛盾。在第二幕第二場中,蓋爾曼和伯爵夫婦之間的對手戲,就是用這個樂曲顏色表現戲劇矛盾的一種明顯例證。柴可夫斯基采用中提琴引入再轉至其余鋼琴樂器和聲部中的方法,渲染出了這個陰森詭異的氛圍。在這其間,柴可夫斯基又描繪了蓋爾曼和麗薩之間戀情的熾熱程度。在序幕首場中,蓋爾曼對愛的渴望是樂隊表現得風聲鶴唳的顫音,在第二次場中,麗薩和波麗娜的二重奏都把柴可夫斯基格局的抒情格調表現得淋漓盡致。
抒情和詭異的美妙組合,使歌劇《黑桃皇后》的歌曲格調成了一條特殊的有機體。這個歌曲格調是一次向18世紀古典主義音樂格調的“獻禮”。柴可夫斯基對莫扎特的音樂作品十分鐘愛。其在作品中二幕第一場假面舞會的歌曲中就恰到好處地植入了莫扎特音樂作品的戲曲格調,以戲中戲的方法展現出主角在挑選情感或是挑選金錢時的兩難。這個兩難的抉擇是歌劇《黑桃皇后》中最突出的戲曲沖突。為表現主角在憧憬與憎惡,乃至美德與罪惡中的復雜性選擇,柴可夫斯基在抒情的伴奏色調和詭異的歌曲基調中反復轉換,進一步凸顯出劇作發展的沖突性和必然。至于結尾一幕的安魂曲,及其在帷幕揭開時蓋爾曼摟著麗薩遺體痛哭的情節,則是劇中人對立情感的最后一次釋放,它打破了普希金作品的現實主義結局,也給整個歌劇的格調增添了古典主義的悲憫溫情色彩。
(二)《黑桃皇后》的創作手法特征
1.運用多元化體裁形式
在《黑桃皇后》的寫作過程中,柴可夫斯基使用了許多新藝術體裁,而對于在歌劇中大量使用這種新藝術體裁來說,這是對歌劇本身的革新,對后來歌劇小說的創造也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在《黑桃皇后》的創造過程中,柴可夫斯基將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運用這些藝術融合方法,不但在創造過程中更加突出了歌劇作品自身的藝術獨創性,也同時賦予了歌劇作品新鮮的審美特色,正是這種新審美特色,才十分受人歡迎,這也正是這個歌劇作品剛剛公演就廣受歡迎的主要原因。但是,從現實主義的視角出發,由柴可夫斯基所創作的《黑桃皇后》這一深受世界觀眾歡迎的歌劇藝術作品,其不僅僅促進了本國歌劇藝術的發展,同時對世界歌劇藝術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推進作用。這也是柴可夫斯基不僅在俄國,甚至在全球被普遍認可的主要原因。有關分析人員還指出,由于各種藝術體裁形式在歌劇中的普遍使用,又使歌劇作品本身更具有藝術感染力,正是這些感染力促使了《黑桃皇后》中這些富有特色的作創作手法已成為后來現代歌劇作曲的主要借鑒對象。
2.意大利歌劇的影響
縱觀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以及《黑桃皇后》的創作過程和影響力,不難發現它在寫作手段等方面受到了意大利歌劇的廣泛影響,并且在這其中,《黑桃皇后》受到最深影響的作品是莫扎特的藝術作品。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在《黑桃皇后》這部歌劇的整個寫作過程當中,柴可夫斯基也在最大程度上將莫扎特歌劇作品當做創作榜樣,以他的創作作品為楷模。柴可夫斯基十分尊敬莫扎特,并且非常贊賞莫扎特的作曲手法。所以,除了《黑桃皇后》一部歌劇,莫扎特的作曲特點也能夠從柴可夫斯基的其他創作中發現,這是莫扎特對于柴可夫斯基比較全方面的影響。除了莫扎特的歌劇,瓦格納甚至舒曼在聲樂領域也對柴可夫斯基的寫作產生過很大的影響,這也是柴可夫斯基在歌劇寫作過程中非常重視對歌劇中角色的外表刻畫與情感內心刻畫的關鍵因素之一。
3.結合浪漫主義和民族主義
結合浪漫主義和民族技巧這一方面,從寫作技巧的角度來看,《黑桃皇后》這部歌劇最突出的特點是浪漫主義和民族技巧的緊密結合,這種兩者相結合的寫作技巧創作出來的《黑桃皇后》會讓觀眾耳目一新,帶給觀眾一種新穎獨特的感覺。浪漫主義手法與民族主義手段的有機融合,是柴可夫斯基在為歌劇《黑桃皇后》作曲中所運用的最一般的創作手段。首先,從浪漫主義手法上來說,在《黑桃皇后》這個歌劇創造過程中,最突出的就是作品內部的社會情感因素,因此在真實的創作過程中自然會有相當大的主觀性。因為浪漫手段的使用最重要的目的是不受限制地充分反映社會情感興趣。在《黑桃皇后》中,盡管赫爾曼在一開始對麗莎白的愛情是真心的,但他最終還是沒有忍住誘惑。他對麗莎的愛也讓他上癮,無法自拔,最終以自殺告終。但是,單就運用了民族手段的歌劇藝術來說,民族手段在歌劇藝術作品中的使用往往集中于聲音和語言兩個方面。它往往注重用簡單而嚴謹的語言方法來完成真情的傳遞,因此,在寫實歌劇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柴可夫斯基往往更注重藝術作品色調之間的相互平衡,這通常在幫助觀眾更深入地了解藝術作品的整體基調方面起作用。
(三)黑桃皇后的音樂應用特點
1.多樣化的音樂元素
多元的歌曲元素在柴可夫斯基的歌劇創作過程中十分常見,柴可夫斯基十分注重于汲取多元的歌曲元素,并將之充分運用于歌劇作品之中,這就是歌曲在柴可夫斯基歌劇創作中的主要使用特點。從《黑桃皇后》的角度來看,它除了添加了原來俄羅斯民族音樂之外,還適當添加了其他樂器中所包含的各種其他元素,這不僅僅是歌劇演唱中各種音樂元素的有效融合,更是多民族文化相互之間的有效碰撞。由此可見,歌劇《黑桃皇后》在民族音樂的使用上具有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使《黑桃皇后》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由此也不難看出,柴可夫斯基本人也具有相當先進的音樂作品觀念,可以在創作中合理使用不同的音樂元素。
2.伴奏與演唱之間的有效結合
在歌曲演唱過程中,其常常要求通過伴奏音樂來豐富歌曲的表達情感,所以柴可夫斯基在作曲中通常也十分重視音樂在其間所發揮的功能,要求音樂的配合能夠完全合理地和歌唱有機融合,并賦予歌劇演唱中的音樂更豐富的感染力。特別是在背景音樂的表現中,柴可夫斯基要求音樂的表現形態能和歌劇的整個情節發展相符合,并保證音樂能充分調動聽眾的心理情感共振。在《黑桃皇后》中,“三張撲克牌”是出現得比較普遍的戲曲伴奏形式,但通過深入理解就可發現,在劇情進展的不同步,這一戲曲伴奏形式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區別,而隨著這一戲曲伴奏形式的變化,則能夠更加合理地凸顯出戲劇劇情的進展變化,所以戲劇伴奏形態通常在推進情節的進展方面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這也是《黑桃皇后》主要的音樂特色所在。
3.悲劇的音樂特征
柴可夫斯基大部分的創作,很大程度上都以戲劇的形式表現出來,而《黑桃皇后》則是其社會悲劇寫作中極具典型代表性的優秀作品之一,在柴可夫斯基所創造的小說中更具典范習慣,經過深入研究剖析不難發覺。所以,柴可夫斯基對一部新歌劇作品的創造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情感,更多的是希望喚起廣大民眾的自由意志,對當時社會現實作出最有效的改變。
4.深刻的人物形象
人物對心靈面貌的深入刻畫,是柴可夫斯基在歌劇作品中最突出的特點。它注重在實際的歌劇創作中運用樂器,深刻塑造歌劇中主要人物的個人和行為特征,充分發揮每個人物的精神和情感特征,這就是為什么《黑桃皇后》中的主要人物有著極強的個人色彩,他們也非常現實。在《黑桃皇后》的寫作過程中,柴可夫斯基在樂器的運用上采取了層層深化的藝術手段,更加深入地描摹了主要角色的精神面貌、心態狀態和情感變化。柴可夫斯基借助各種形式的音樂,更深入地展示了他筆下人物情感的轉變,這無疑使赫爾曼筆下人物情感的描寫更加深刻。同時,它也反映了柴可夫斯基在刻畫人物心理情感方面的藝術風格。
四、黑桃皇后的內涵
(一)反映民族情感
柴可夫斯基在創作過程中,總體上已經充分體現出對前輩們的敬意,而創作音樂最主要的目的則是為了更有效地推動蘇聯音樂的發展。從柴可夫斯基本人的歷史時期來看,傳統民族音樂學校在推動專業音樂藝術的深入發展方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在實際的創作過程中,柴可夫斯基較大程度上承襲了學校前輩的創作風格與特色,除此之外,還按照時代的歷史背景,把當時的民族與傳統聲樂流派融合在他的創作設計之中,這樣的創作方法,不僅豐富了傳統戲曲創作的藝術形式,也使得作品更合理地表達了當時信息時代的背景。《黑桃皇后》也是俄羅斯時代背景下社會風尚的反映,它不僅蘊藏著比較深厚的政治思想內涵,也是俄羅斯民族情感的重要體現。在《黑桃皇后》這部歌劇中,也充分反映了蘇聯人民的民族情感,不僅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柴可夫斯基自身的民族思想特點,與此同時,也是現場歌劇最重要的審美特征。
(二)反映社會現實
柴可夫斯基特別愿意在創作過程中加入民族元素,主要是因為他對當時俄羅斯的整體社會生活有著深刻的見解,對國家和民族有著非常豐富的感情。正是因為如此,柴可夫斯基在《黑桃皇后》的創作中一直注重鮮明節奏的運用,以增強藝術作品的感染力。而從實質上來說,由于柴可夫斯基在表達思想上與抒發情感上又是完全對立的,所以他在小說寫作中總是更強調對各種節奏元素的使用,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給了《黑桃皇后》這部歌劇非常大的藝術感染力,這并不僅僅是對藝術形象的有效表現,同樣,它也能夠幫助觀者對歌劇作出更深層次的思索。因為《黑桃皇后》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在喚起廣大觀眾的情感共鳴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黑桃皇后》一上臺就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普遍歡迎。
(三)折射內心世界
聲樂界普遍認定歌劇《黑桃皇后》是柴可夫斯基基礎音色最陰郁、格調層次最繁復、心靈作用最極致、內容含義最繁復的“超現實主義”作品。而此時的作曲家雖然功成名就,卻煩惱不斷。他全身狀況都很好,卻又好像從內心里明白了自己已經進入末年,在創作中也漸漸產生了自殺的念頭和告別的心理暗示:除了最后一首兇兆不祥的《黑桃皇后》以外,他的第四(1878年)、第五(1888年)、第六(1893年)三部交響曲均是寫“命運”的名篇,但顏色漸漸暗淡,一篇甚過一篇,至“第六”(悲愴)未樂章,最后寫作了絕望、哀怨的挽歌,一反俄國傳統交響樂的終曲處理方式,使激昂嘹亮的凱旋變成了沉痛、徐緩的慢板。但他的音樂創造力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仍處在靈感勃發的巔峰狀態。《黑桃皇后》的特殊非凡地位正在于詞曲家運用截然不同的歌曲格調,從音色層次上表達情節與角色心態。而柴可夫斯基畢生的歌曲經歷與音樂風格也在這個歌劇中側面反映出來。人們從該劇中能夠分辨并概括出三個富有象征性的歌曲格調-意義世界:虛浮的高貴世間、浪漫主義的完美世間、病態的邪魔世間。柴可夫斯基筆下的音符一一對應著這三個清晰而有性別的世間,并經由嫻熟的編制,使這三個世間相互之間形成了錯綜復雜的情感交流和回響。而正如上文所提,盡管蓋爾曼同時處于浪漫主義、邪魔二種截然不同的世間中,但他對貴族世間卻既愛慕又嫉恨;麗薩天真單純,盡管是個高貴身份者,但她的性格卻更適合于浪漫主義社會,老伯爵夫婦就是蓋爾曼的對對立面,因為她生來是個高傲卻又虛榮的大權貴,而她死后在陰間卻變成了邪魔的一份子。柴可夫斯基在劇中也充分顯示了自己無與倫比的抒情天賦。
五、結語
《黑桃皇后》作為一部柴可夫斯基歌劇作品中較為經典且最具標志性的創作,究其原因主要是柴可夫斯基在作曲中給出了其獨特的美學特色。但通過對《黑桃皇后》這部歌劇創作的分析來看,其在創作手法、音響特點、思想內涵這些方面都有著比較鮮明的藝術特色。同樣,由于柴可夫斯基在該部歌劇的創作中也在相當程度上融合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不僅僅是對當時社會現實比較真切的展現,而且還在相當程度上對柴可夫斯基本人真切的情感做出了描摹。所以,《黑桃皇后》對柴可夫斯基自己來說也有著相當的警示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琛.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歌劇《黑桃皇后》淺析[J].藝術家,2019(04):112-113.
[2]王楠.《黑桃皇后》歌劇藝術特點探討[J].當代音樂,2018(06):85-86.
[3]孫兆潤.歌劇《黑桃皇后》的創作背景和作曲家創作的心路歷程[J].歌唱藝術,2020(01):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