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峰
摘要: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迸囵B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并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是體育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標志,而且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關鍵詞:健康視角;小學體育;鍛煉習慣;習慣培養
引言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對提高體育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要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呢?
1.制訂教學計劃
教育領域的專家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形式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單向互動、雙向互動、多向互動、綜合互動。以往的體育教學普遍都是教師單方面向學生傳遞體育信息,但是目前這種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教育的需求。需要教師轉向多向的教學,打造全方位綜合性教學模式。
第一,動靜結合。教師在實施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要拿出一段集中的時間重點講解與體育相關的理論知識以及體育練習的動作規范,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體育游戲,并將講解的體育知識融入大游戲環節中。例如,在講解保持身體平衡的動作要領和相關理論之后,教師以男女穿插的形式劃分小組,組織學生進行單腿跳接力、單腿靜止站立等比賽活動,將教學與娛樂充分融合在一起。
第二,課件穿插。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適當地將趣味性體育游戲穿插其中,這樣既能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也能讓學生快樂運動,促進良好鍛煉習慣的形成。比如在做熱身運動和整理運動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節奏歡快曲調高昂的歌曲,以刺激學生的運動神經,讓學生伴隨音樂節奏做動作?;蛘咴诰毩曣犃械倪^程中,穿插一些花式的隊形。這些舉措都可以為體育課堂注入活力,讓學生的心靈得到放松,提高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第三,命題活動。教師在完成某項運動項目的要領和要求后,要做出統一的活動命題,明確提出運動量要求以及運動目的,接下來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自主設計體育活動項目,并自行組織活動。在此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運動行為,針對學生動作的不規范之處及時做出糾正,并有意識地輔助學生控制活動節奏,避免活動偏離運動主題。
第四,內外聯系。教師要將學校內部的體育課程與課余時間的體育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邊玩邊學,并嚴格遵照體育運動規范進行運動和游戲,以現代化方式傳遞體育教學信息,讓體育課程實現“單向”向“多向”的轉變。
2.因材施教
當前大部分學生雖然文化課成績很優秀,但身體素質卻普遍較弱,并且很多學生都不愿進行體育鍛煉,這需要教師先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尋找產生這一心理的原因,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在日常教學中積極鼓勵學生,讓其能夠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并了解體育鍛煉的重要作用。對體質偏弱的學生,教師也要拿出十足的耐心,可以先讓學生進行運動量小的體育游戲,在游戲中逐漸建立運動的信心。
3.培養運動興趣
體育教學從前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相對重視技能和知識的教學,以期能讓學生的身體素質獲得提高,從而忽視培養學生的鍛煉習慣、運動興趣等,對學生來說也會帶來很多不良影響。因此教師需要強化學生堅持鍛煉的習慣、提升其運動興趣,在掌握運動技能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體能素質和身體素質。興趣是做一切事情的前提,在興趣的引導下,做任何事都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有利于良好習慣的養成。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教學效果總結歸納教學經驗,應用創新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感受到運動的樂趣,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體育鍛煉中,順利完成體育教學目標。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教師可以以舞蹈的形式進行教學,在課堂中教授學生一些動作簡單、節奏強的舞蹈,讓學生面對面學習動作,這樣的形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勝負欲,快速融入體育課堂中。因為活動形式新穎,學生也在運動中收獲到快樂。在跳舞熱身后,學生可以快速進入后續內容的學習中,實現舞蹈熱身環節的效果。在課前以多樣化的形式進行熱身,既能避免出現運動損傷,還能讓體育課堂更有活力,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在逐步的引導練習中,讓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4.激發課堂參與意識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玩鬧,同時也極其喜歡集體活動,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這一特征,在實際活動中加以合理指導,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學習體育知識,激發體育鍛煉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中,將班級中的男同學和女同學分別隨機分成多個小組,讓男同學進行拔河比賽,女同學則進行踢毽子比賽,并且在比賽開始前,教師要明確說出獲勝隊伍的獎勵,以這一方式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以比賽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確保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也能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運動的快樂。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共同活動,加強溝通拉近距離,提高學生體育運動和體育鍛煉的熱情,為培養良好的鍛煉習慣奠定基礎。
5.組織多元化體育活動
首先組織體能測試,詳細了解并記錄學生的體能狀況。另外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喜好和興趣自發組成興趣小組,運用喜歡的鍛煉方式完成體育任務。其次教師在分組前,要仔細調查學生的特長、興趣以及性格,讓組內的成員能夠優勢互補,實現活躍身心、強健體魄的教學效果,不僅如此也能讓體育教學的氛圍更加和諧,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最后教師要始終以育體育藝的理念進行教學,不斷優化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式,教學評價也要做到全面化和系統化,鼓勵學生積極展現自己的特長,勇于張揚自我個性,讓自身獲得最佳的發展。
6.結合日常生活
并非所有的體育活動項目都具有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作用,盲目進行體育鍛煉反而會起到反作用,不僅不能完成期望的目標,還會造成身體損傷。小學體育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如身體素質、體能情況、認知經驗等,讓學生了解到科學合理化地選擇體育鍛煉方式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下逐漸加強自我體育鍛煉的能力。通過體育教學,既要讓學生熟練掌握體育鍛煉的基本方法,還要讓其形成體育鍛煉意識,激發體育鍛煉熱情。體育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從生理層面和心理層面分別了解自己最好的運動狀態,并學習基本的準備活動以及損傷處理常識,提高學生的運動安全意識。通過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讓學生逐漸適應鍛煉節奏,從而形成自覺鍛煉的習慣,讓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都能健康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與學生積極溝通,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鍛煉興趣。與此同時,體育教師也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及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科學合理化地設計課程,讓課堂體育鍛煉的項目和內容能讓學生感到快樂,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體育鍛煉中,并逐漸提高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教師還需要以實際學情為基礎,定期安排不同的體育鍛煉活動,促進小學良好鍛煉習慣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孫振強.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提高學生終身體育能力[J].學周刊,2011(25):39-40.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1.25.156.
[2]王興永,趙淑想.淺談現代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J].中國校外教育,2011(0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