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峰
摘要:教育教學的主要目的其實就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這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多的是要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開放式課堂是以學生為主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由練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讓學生充滿學習的動力,實現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開放式教學;教學策略
引言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教育事業在不斷發展,促使開放式教學模式獲得越來越多教師的重視,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當下,教師應當豐富小學生的數學知識,更需要注重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本領,促使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氣氛越來越開放,有助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優化。
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不夠靈活
由于一些教師的不當引導,使得學生認為學習數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加之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習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對于數學學習就更加沒有積極性和主動性。很多時候教師為了讓學生鞏固數學知識,給學生布置一些重復的題目還有在課堂上進行反復的練習,都會使學生感覺到學習數學比較枯燥。因此,教師要運用合理、科學的方法去進行教學,可以順利達到教學的目的,也讓學生重新提起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二)學生之間缺乏互動交流
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如果很少讓學生進行團隊合作,學生就不會養成與同學和教師交流的習慣,就會使學生對于自己不懂的問題不敢向其他人提問,不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團隊合作是開放式教學法中的一種,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團隊精神,通過科學的分組讓學生自主學習、相互交流。這樣學生會敢于向同伴請教,探索到更多的知識,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
二、在小學數學中應用開放式教學法的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進行角色扮演
小學數學課本中的章節都是有一定聯系的,但是,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不高,還不能通過學習理論后發現知識點之間的規律。教師一味地講解課本知識,會讓學生的思路混亂。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將知識點更為直觀地展示出來,使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知識點去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圖形的圖片,然后再通過對比提出問題:“長方形和平時四邊形是否相似?誰來說說它們有哪些不同之處呢?”學生就會自覺地去對這兩個圖形進行思考和比較。教師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將長方形變化成為平行四邊形的過程展示了出來,這時學生回答:“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一樣長,但是長方形的寬是與平行四邊形的高一樣長。”接下來,教師需要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組需要注意的是,要確定好人數的分配,要讓小組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扮演好自己獨特的角色,這樣才會讓學生更加有參與感,分工明細,提高學習質量。并且,教師在讓小組尋找圖形的高的時候,由于圖形較多,有的學生可能會出現尋找錯誤的情況,這時候就可以和請教同伴。
(二)增強課堂互動,指導學生參與
課堂互動是進行開放式教學的基礎,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得再多,都不如小學生自己真正地融入學習中。讓小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數學知識,完成知識檢驗,非常有助于他們消化與掌握數學知識,也可以促使數學教學成果進一步優化。因為小學生的年紀小,理解能力有限,數學教師在和小學生互動的時候需要指導他們的邏輯思維,這樣既能促使小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又能促使數學問題獲得高效處理。比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認識鐘表”這一課程時,就可以很好地和學生展開互動,向學生提問:“你們平時都是幾點起床的呢?”有的學生的回答與起床時間吻合,有的不吻合,甚至不理解時間概念,這個時候就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最佳時機,也是了解學生的時候。此時教師可以拿出一個鐘表對學生說:“今天老師帶你們認識一個新朋友。”這會快速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它的名字叫鬧鐘,小朋友在家里見到過鬧鐘朋友嗎?”這個時候小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和教師互動起來,有的說:“我在家里也看到了類似的鬧鐘。”也有的說:“我的家里沒有這樣的鬧鐘。”當小學生回答問題熱情高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順利地將他們帶入知識點的學習中,讓小學生可以正確地說出整時,并知道如何表示。課堂互動既能夠增進師生情誼,又能夠促使小學生快速融入課堂,有助于開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大力推進這樣的教學方法。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素質教育的大力推進促使小學數學教師不斷優化自身的教學思想,構建更加完善的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上使用開放式教學方法,能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并踴躍表達自己的學習看法與經驗,有助于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曹碧玉.開放互動式教學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探索[J].新課程,2021(1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