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奇
摘要: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區域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制度。只有維持民族團結,才能建立祖國的統一穩定發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學生為主體發展的綜合性課程,而在課程中有效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對于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對民族團結的進步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開展進行分析,以探討其實踐影響。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踐研究
前言
十八大以來,黨對于民族團結工作進行了重點發展,著重培養完美的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團結意識,以促進民族團結的進一步建設,促使各民族進行廣泛交流在,增強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平等、互助、和諧的發展。隨著新課改的提出,要求積極培養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以增強學生自覺熱愛各民族人民的情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1道德與法治課程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要性
1.1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
在對學生教育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發在國家綜合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是一門能夠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的學校課程學習的必修課。對于學生而言,道德和法治課程可以幫助他們建設心靈家園,指導他們的政治和理念方向,引導他們有意識地遵守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為,利用法治以保護國家的正當利益;還要教育學生尊重國家各族民族文化,不做出損害國家團結和利益的行為[1]。
1.2民族團結的重要性
民族團結是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我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前途命運和祖國的前途命運始終緊密聯系在一起。民族團結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整合力量、一種追求、它對凝聚人心、整合社會起著重要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 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續把解放思想引向深入,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推向前進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充分認識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不斷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推向新的階段。沒有民族團結,就沒有社會的穩定;沒有民族團結,就沒有經濟的發展;沒有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我們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對民族團結重要性的認識。因此,要從小就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具有重要作用[2]。
2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遇到的問題
2.1教材的使用全解。首先,學生學習的教材中與民族團結教育相關的內容較少,而且,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關于民族團結教育的教材及涉及到的內容也很少,所以民族團結的教育在整體教育中所占比例較少,也沒有得到學校教育的重視,這就使得學生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方面的知識,民族團結思想也就不能更好地滲透。因此,在進行教材編寫時,要重視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充實教材,規范教材內容,把民族團結教育放在課程的重要位置。
2.2教學內容過于落后。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每個學生都需要及時掌握和接收日常生活中的新聞和國家的最新動態。但目前的教育內容比較守舊,使得學生接收不到最新的信息和知識。如對于少數民族中出現的一些暴動等事件,教師就沒有及時將最新的信息融入到教學中,學生也不能對當時事件的發生原因及過程有詳細的了解,這就不僅讓他們錯過了民族團結意識教育的最好機會,還有可能會使學生的思想出現偏差,建立起錯誤的價值觀,以致于在以后會做出錯誤的行為[3]。
2.3教學方式過于陳舊。目前,還仍然還有很多學校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缺乏創新性,教學過程中也比較單調枯燥,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無法真正意識到國家團結的重要性,也就達不到所預期的教學效果。
3 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策略
3.1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學中突出體現民族團結的進步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為靈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主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為精髓,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礎,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進行體現[4]。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了解民族團結的真正意義。在《促進民族團結》一課中,習總書記提出:我國各民族是一個多元的統一體,是我國的中醫優勢,各民族人民應該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守望相助,才能捍衛我國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通過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的進步教育,讓學生在學習中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從而促進學生的道德素質提高,并能將個人的思想素養融入民族使命中,促進學生更進一步地全面發展,為促進民族統一建設培養接班人[5]。
3.2在建立理想信念中開展民族團結的進步教育
新時代的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觀念,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信念,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成為一個有思想、有作為、有擔當的社會主義新人。由于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凝聚而成的命運共同體,多元一體時我國民族格局的重要特點,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發展歷史和文化,他們之間的地域、文化、經濟及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個性化差異,使得社會的整體發展相對落后,而且其中有很多少數民族的文化思想仍然處于封建奴隸制中。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基本信念,打破了陳舊的等級制度,讓人們能在平等的社會主義環境中得到全面發展,并且享有社會主義公民的平等權利。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對學生開展民族團結的進步教育,讓學生了解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及各民族的發展歷程和文化,理解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是每一個公民的神圣使命和責任,堅定自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想信念,加強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設,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明白只有全族人民共同努力、團結一致,才能保證祖國的繁榮昌盛[6]。
3.3在愛國主義傳統教學中發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隨著我國社會的迅速發展,對教育事業有了很高的要求,以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感,在教育中要深入執行國家政策,加大教育工作的強度,積極開展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為促進民族團結奠定堅定的基礎。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通過多種方式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傳統教學,引導各民族的學生能在思想上達到黨的要求;而且通過有效應用豐富多樣、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在學校中對學生進行深入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以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觀和民族觀。因此,在開展愛國主義教學時,積極對民族團結進行進步教育,廣泛開展民族團結的創建活動,維護民族統一,積極宣傳民族地區和祖國不可分離的歷史源泉,讓各民族學生能進行互相交流,加深民族間的了解,增進友誼;還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民族經濟建設中,如保護黃河母親不受污染、參加地區文化節等活動,加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民族使命感,以更一步加深學生對于愛國主義思想的形成和理解[7]。
3.4在民族法律法規等政策教育中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重要保障制度,此項制度不僅保證了國家的民族統一,還實現了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當家做主。民族法律法規包括各民族人民共同遵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以及各自治區、自治市制定的民族區域自治的相關法規、條例等。通過對這些內容的講解使學生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精神和各民族平等、團結和繁榮發展的原則,自覺遵守我國憲法和其他法律法規中規定的“堅持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的基本原則。要堅持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全面廣泛地進行民族法治宣傳教育,保證依法處理民族問題,調整各民族之間的利益關系,促進各民族之間共同發展[8]。另外,除基本法律法規介紹外,還可以適當加入民族政策的宣傳教育,將促進民族的共同繁榮作為目前民族工作的重要主題,以“三個代表”思想為基準,以促進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政治思想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全面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培養學生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支持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意識。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要全面廣泛地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為學生講解民族法治的重要性內容,采取多種教育方法,宣傳民族法治,為學生創設民族團結的良好氣氛,讓學生在法治學習中感受民族精神和情感,增強學生對民族法治建設的正確觀念和遵守法律法規的自覺性,提高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和力求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以進一步實現教學目標[9]。
3.5整合社會力量、共享教育資源,建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長效機制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一個從外部到內部、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反映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為了促進民族團結和發展的教育,我們不能被降級為政治成就項目或臨時措施。相反,我們必須定期對其進行制度化和持續改進。從目前教學中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發展來看,具有其暫時性、突然性和隨機性,其中很多都還沒有真正納入到科學的綜合規劃中,沒有完善的保障系統和長效機制。為了確立將道德與法治課程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整合為院校理念、政治課程的長期機制,僅在特定院校內很難推進教學改革,必須整合社會勢力,共享教育資源[10]。在總體規劃層面,應積極增強民族宗教委員會、教育部、大學、出版社之間的交際與協作,以教材資源、課程資源及教職員工資源的開發與共享為核心,根據對學校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綜合建設,進行集中工作。在具體實踐中,通過“狀況和政策”模式(包括視頻課程、研討會和其他形式的多樣性),可以將教育與課程資源開發的相關內容用于國家或地區的整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下,對于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要重視民族團結的進步教育,滲透民族團結思想和意識,讓學生全面了解民族團結對于國家建設的重要性,提高了民族團結教育過程的創意和魅力,增強了其親和力,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成本,有效利用教學資源,以免造成浪費,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完整性,以此提高教學效果[11]。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加快推進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就要將民族團結有效融入到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并積極開展進步教育,引導學生在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并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理解和掌握民族理解和掌握民族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的制定,充分認識民族法治的重要性,培養民族法治意識,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民族團結思想和愛國主義情感,促進學生全面的綜合素養發展。
參考文獻:
[1] 萬明鋼, 王婕.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建設[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58(03):9-11.
[2] 王晶晶. 運用"五段教學法"構建高效課堂——以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七課"促進民族團結"為例[J]. 學園, 2021,12(10):29-31.
[3] 吳榮華. 手足相親 守望相助——道德與法治九(上)"促進民族團結"教學設計[J].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學研究, 2020,05(05):2-3.
[4] 嚴慶, 梅麗. 認知與作為:如何在新時代深化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J]. 民族教育研究, 2021,02(03):8-10.
[5] 郝玉梅.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方法研究[J]. 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 2018, 16(06):4-6.
[6] 李英. 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對學生民族團結意識培養方式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 2020,11(11):2-5.
[7]羅紹良, 戴慧. 追求和諧價值共圓民族夢想——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析[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初中版, 2018,10(05):22-25.
[8]鄭順愛. 從"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視角下加強新時代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研究[J]. 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2019,11(01):3-6.
[9]吉克躍林, 張立輝, 劉毅. 民族高校民族團結進步隱性教育"4S"課程體系構建[J]. ?2021(2014-11):196-200.
[10]萬明鋼, 王婕.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建設[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58(03):9-12.
[11]嚴慶, 馬鑫. "互聯網+民族團結進步"實踐及其價值分析——以民族團結進步微信公眾號為例[J]. 貴州民族研究, 2022, 43(01):8-11.
內蒙古自治區統編三科教材“鑄魂工程”專項研究課題,編號NGHZX202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