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華
摘要:對于傳承革命文化,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有必要按照教材編寫的形式對文本進行梳理和分析,把握教材編寫的特點,提出合理有效的教學策略來促進教學,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中所體現的革命內涵。
關鍵詞:小學語文;革命文化;篇目教學;實踐
引言
語文課堂不僅旨在讓學生掌握漢語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不斷提高他們的世界觀。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巧妙貫徹紅色革命文化,能夠更好地傳承紅色精神,實現漢語學習的教育功能。下面,本文主要小學語文革命文化篇目的教學實踐進行探討。
一、設置紅色文化教育課程目標
語文教學的目的應符合學生的發展,適應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研究漢語教材的內容,對教材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理清知識的結構和組織,合理適應紅色文化的內容,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到不同的學歷,在教授課程時要注意學習目標的設定,因為學習目標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只有制定紅色文化教育的目標,才能在有目的的、充滿紅色革命文化的環境中管理課堂、組織教材。雖然教科書對紅色革命文化的反映不是很直接,但教師們可以通過這些革命先輩的功勛,在課堂上潛移默化地體現他們的精神。
二、單篇教學
首先,對于“國家”領域的革命文化文章,可以采取“分析影視素材背景,直觀呈現,促進理解”的教學策略。例如,通過觀看《地道戰》中的相關片段,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地道戰的歷史背景、結構和特點,人民是怎樣打擊敵人的,同時渲染一種革命情感。在課文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用粉筆畫出或者用PPT展示地道的式樣圖,圖文并茂,使學生理解地道里面的構造,感悟我國人民的智慧。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文,讓學生觀看圓明園利用技術手段復原的圖像,通過直觀的視覺感受,激發學生對祖國宏偉建筑昔日輝煌的驕傲以及被毀后的悲憤之情,從而提醒學生不忘國恥,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振興中華。其次,針對“政黨”和“榜樣”領域的革命文化篇目,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品內涵,聯系實際激情感”的教學策略,案例可以來自教師補充的素材性資源,也可以來自社會生活。比如,在《我不能失信》一文中,通過課文講解,讓學生體會到宋慶齡的可貴品質,還可以介紹“一諾千金”“立木為信”等典型案例,通過案例背后的小故事所反映的道理,讓學生真正理解文本深處的內涵。在《手術臺就是陣地》一文中,可以聯系當下疫情防控期間,眾多醫護人員、志愿者等“逆行者”不顧生命危險,承擔起社會責任。學生的父母、親戚或者社區工作人員都是鮮活的例子,聯系實際生活觸發親身體驗和經歷,培養學生對工作負責、甘于奉獻、勇于擔當的人生態度。最后,針對“民族精神”領域的革命文化篇目,可以采用“情境體驗促感知,對話反思悟精神”的教學策略。
三、大單元整體教學
從整個單元的高位置對每一篇課文進行整合和構建,將單元主題、單元導語、重難點教學點、課后練習等元素統一起來,使之系列化、邏輯化、結構化,是該系教材設計的一大亮點。比如高中選擇性必修上第一單元收錄了三篇文章,又穿插了兩篇自主閱讀文章。學習本單元要結合歷史背景,讓學生體會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偉大人格。教學時 以多種教學策略整合的方式,在不同體式作品中引導學生發表對中國革命的認識和思考。最后歸納情與理的融合性,讓學生感受富有時代特征的語言,從而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涵,獲得崇高的革命體驗感,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力。
四、創設紅色文化教學情境
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內容,使課堂氣氛輕松有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提高課堂的積極性。作者寫文章的時候,感情是夾在字里行間的,不深入研究,學生是無法理解的。有時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與我們的生活沒有那么緊密的聯系,以至于學生無法深刻理解和欣賞當時的情況。這時,教師要為學生營造紅色文化的學習情境,情境要與課文內容相對應,讓學生沉浸其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比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正式課前,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知道這節課主要講的是某八路軍某單位的七連六班。抗日戰爭時期,侵略。五個勇士必須掩護人群和連隊的位移,引敵上山,英勇殺敵,最后帶領敵軍登上瑯琊山頂,英勇跳崖的故事。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可以感受到五位英雄的英勇精神,他們勇敢頑強,寧死不屈,以死為家,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五、抓住關鍵詞語撬動全文,感受革命精神和優良革命
傳統小學在語文課本中編寫革命文化課文,但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沒有達到。所以課本上選的作品往往很瑣碎,大部分學生都能看懂。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撬動全文,深入體會其偉大的革命精神和優良的革命傳統,避免貼標簽。如,二年級上冊《朱德的扁擔》,大部分教師利用隨文識字的方式串講全文,相機給朱德同志貼標簽,使人物形象失去了立體感。朱德的扁擔有什么深遠的意義呢?可以抓住結尾中的“越發”一詞撬動全文。首先,追問“越發”是什么意思。“越發”是“更加”的意思,這個詞說明以前人們就敬愛朱德同志,而現在是更加敬愛朱德同志。這是為什么呢? 然后,再探究越發敬愛朱德同志的原因。戰士們心疼朱德同志,把他的扁擔藏起來不讓他挑糧,而朱德同志又找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的扁擔”五個字。在這個小插曲中,要聚焦對“又”字的思考,從這個字上學生既體會到戰士們對朱德同志的心疼,又體會到朱德同志對戰士們的關愛,以及和戰士們同甘共苦的決心和誠意。這樣的好軍長,誰不愛呢?這一根“扁擔”,更體現了“同甘共苦”的革命傳統。低年級的革命文化題材作品篇幅短小,層次清晰,抓住關鍵詞語便可以撬動全文。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人物形象,在細節中豐富人物精神。在層層深入的語言文字訓練中,將偉人的革命精神與優良的革命傳統具象化,學生自然生發出對偉人的崇敬與愛戴之情。
結語
本文設置紅色文化教育課程目標,對單篇教學、大單元整體教學、創設紅色文化教學情境、抓住關鍵詞語撬動全文,感受革命精神和優良革命、巧用閱讀鏈接,加深課文理解等教學策略,從而增強革命文化篇目教學的有效性,將革命文化篇目中所蘊含的紅色基因真正融入學生的血液、浸入學生的心扉,引導學生從小就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王倩.小學語文革命文化篇目的教學實踐研究[J].科教文匯,2022(04):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