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霞 鄢雨琴
摘要:集多媒體技術和實體博物館等眾多課程資源于一體的數字博物館運用于高中歷史教學具有重要價值。數字博物館資源運用于高中歷史教學具有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擴大受眾范圍、培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等諸多優勢。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可充分利用數字博物館資源,通過創設歷史情境、培養學生問題探究能力、提升學生史料研習能力等教學策略,培育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數字博物館;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5B-0031-04
一、數字博物館運用于高中歷史教學的背景
數字博物館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開始興起。二十一世紀初期,國內開始了對數字博物館的研究和建設工作。“數字博物館是指那些將自身的文物與標本藏品及陳列展覽采用計算機數字化處理、加工、整序,并以供社會觀眾瀏覽觀賞的多媒體數字化信息機構”[1]。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數字博物館開始更多地受到大眾關注。疫情期間,全國各地博物館陸續推出多場精彩的線上展覽。2020年9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發布了《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指出博物館與學校教育的合作為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發揮了重要作用,提出了四條有利于博物館資源和學校教育合作的意見。數字博物館中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學生的歷史學習提供眾多的便利。在歷史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遵循其目標性、創新性和選擇性的原則,將高中歷史教學的內容和數字博物館資源有機結合起來,多角度挖掘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內涵,開展網絡環境下的歷史教學,必定會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二、數字博物館運用于高中歷史教學的優勢
近年來我國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除一些博物館自身建設有數字博物館,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博物館互聯網平臺,已收錄全國博物館六百多家,并有富媒體、3D全景技術、虛擬體驗、二維碼等技術支持。數字博物館通過對實體博物館藏品進行信息采集,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圖像技術等最新的信息技術以三維立體的方式將實體博物館中的藏品呈現于網絡,將博物館傳統的業務工作與互聯網緊密結合,構筑了博物館大環境所需要的信息傳播交換的媒介[2]。數字博物館以其特有的優勢為高中歷史教學資源的獲取提供了極為便利的途徑,充實了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加具有趣味性、生動性,在培育學生能力方面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激發學習主動性,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創造性地利用數字博物館進行教學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3]。同時也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增強學習互動性,適應了歷史教學中探究性、創新性原則的要求,促進教學相長。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數字博物館資源,可以培養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對歷史信息進行辨別、整合、解讀的能力,進一步提升自身歷史思維。
(二)突破時空限制,擴大受眾范圍
數字博物館收錄了實體博物館中的豐富藏品,學生可以在課堂學習之外,隨時隨地參觀博物館資源,有效提升學習的時效性。同時,由于部分文物藏品的特性,實體博物館在進行展覽陳列時,無法完全展現文物的有效信息。數字博物館借助信息技術可以較好地彌補這一不足,將眾多不便展出的文物完整清晰地呈現給觀眾。由于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很多學生無法參觀某些實體博物館。而數字博物館是將實體博物館中的藏品等通過現代技術手段進行數字化處理后,以數字化的方式予以生動呈現,這使得全國學生均有機會利用博物館資源進行學習和課外拓展。
(三)培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4]。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對中學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數字博物館應用于歷史教學有助于實現這些目標。第一,博物館中收藏的文物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人類認識世界進程的見證,學生通過數字技術可以直觀地觀察、分析文物信息,從而通過唯物史觀進一步探究歷史發展的規律。第二,依靠數字博物館中的展覽信息,學生可以構建出歷史的橫縱坐標軸,搭建起歷史時空的點、線、面,梳理歷史的發展脈絡,對培育學生的時空觀念大有裨益。第三,數字博物館中確在、可觀的文物信息和數字技術的有機配合,能帶給觀眾更直觀的體驗。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自主探究、辨析所獲得史料的真偽性、可信度等,“從中尋找有效信息以拓展問題視野,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5]。教師通過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可進一步引導學生以實證的精神理性客觀地對待歷史與現實問題。數字博物館中豐富的歷史資源,更能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是踐行立德樹人、弘揚愛國主義的有機載體。
三、數字博物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數字博物館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需要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分析教材內容和學情,根據教學要求,通過多種教學策略,挖掘豐富歷史課程資源背后的深層歷史信息。
(一)創設歷史學習情境
學生的歷史認識是通過對歷史事物的感受和體驗,在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相互作用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在課堂上瀏覽某數字博物館的某特定板塊,引導學生熟悉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人物、建筑、文字史料等,從而在教學中創設歷史情境。學生在近距離感受歷史中學習歷史知識,走近歷史人物,進一步深化對人類歷史的認知。
在進行統編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3課《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的教學時,由于學生在初中對秦始皇的功績已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可引導學生瀏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數字展示,全景漫游“云參觀”壯觀的兵馬俑坑和六乘精美的銅車馬,同時輔以博物館雄渾壯闊的背景音樂和解說,恢弘大氣的場景帶給學生強烈的震撼。這是僅通過講授和展示圖片不能達到的效果,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想象秦始皇“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的壯闊人生,加深學生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及鞏固的歷史意義的認知,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培養學生問題探究能力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十分重要。“教學的過程也是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以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活動為主,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知識、能力、經驗及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6]84教師根據課程內容,選取課標中要求學生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瀏覽數字博物館的相關內容。在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學生自己的歷史認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這種方式能很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全身心地投入知識的學習當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在進行《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2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中“工農武裝割據開辟新道路”“紅軍長征”子目的教學時,教師可提出“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建立起‘星星之火’的農村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是在何種艱險的情況下進行長征的?”等問題,帶領學生參觀江西省博物館官網的數字展廳“紅色搖籃:江西革命史陳列”板塊,停留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頁面,請學生口頭講述該故事,引導學生思考其與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得以開辟的深刻聯系。學生在參觀的過程中思考問題、積極討論。這個過程培養了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聯系現實的歷史學習能力和史料實證素養,加深學生對中國共產黨艱苦革命道路的感受和理解。
(三)提升學生史料研習能力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分析教材中的史料,自主探究史料中蘊含的歷史信息。“歷史信息的承載方式是以文字材料為主的,對歷史資料的整理、辨析、判斷、推論等是掌握歷史信息的基本方式,學生形成歷史認識的基礎在于對歷史資料的運用。”[6]83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引導學生進一步地理解教材對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的評價,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料實證素養。同時,這一做法遵循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結合的中學歷史教學原則,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在開展《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5課《十月革命的勝利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教學時,可以利用“探究與拓展”部分呈現的材料“布爾什維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們實現了最基層百姓那普遍而又單純的愿望,號召他們起來摧毀舊制度,然后同他們一道,在舊制度的廢墟上構建新制度的框架”,引導學生思考“列寧領導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蘇聯為何能夠通過十月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瀏覽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的網上展廳中“紀念十月革命100周年”板塊,觀看列寧在各地演講的系列圖片,列寧私人物品,《起來吧,勞動人民!》《紅騎士與黑暗力量斗爭》等人民群眾斗爭的系列繪畫作品等書上未展示的內容,進一步增加學生對十月革命斗爭的體會,使學生深刻理解材料所展現的內涵。學生根據數字博物館中的內容進行資料研習,佐證或推翻該材料的內容。通過這些課堂活動,盡可能地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和體會十月革命作為世界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開創性意義。
學生是中學歷史學習的主體,因此無論是課下獨立上網查閱博物館的資料,還是課堂上根據數字博物館提供的信息進行思考、探究,始終需要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這是“以學生的‘學’為本的教學理念的革新”[7]。現代中學生已經具備了獨自利用網絡進行學習的資源和能力,但是利用網絡進行學習還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和規范。對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要讓學生對歷史感興趣,然后才能促使學生自主利用網絡參觀數字博物館。教師在利用數字博物館進行教學時應該有選擇性,注意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開展有目的性、創新性的教學活動,創造性地發揮數字博物館的最大功效。
參考文獻:
[1]張衛,寧剛.數字博物館概述[J].古今農業,2000(4):74.
[2]周磊.有關數字博物館資源應用于農村中小學教學的探討[J].科技資訊,2014(6):190.
[3]常慧芹.數字化博物館與中學歷史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5(11):5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5]肖樹堅.“走進”數字博物館,滋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以《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一課為例[J].當代家庭教育,2019(23):31.
[6]于友西,趙亞夫.中學歷史教學法(第4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7]關歡歡.用數字博物館“激活”高中歷史教學[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0(7):88.
本文系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項目“OBE理念下歷史學師范生實踐教學能力提升途徑研究”(NC22C450)、西華師范大學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雙減’背景下歷史學師范生教學能力提升機制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12-15
作者簡介:羅小霞,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歷史教育、中外關系史;鄢雨琴,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科教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歷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