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坤

摘要:當前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影響下,數學課堂的教學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需要進一步優化課堂結構,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數學練習課不能緊緊停留在“練”,而是既要通過習題強化、補充與應用所學知識,促進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要基于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深入推進知識應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練習課;設計與實施
引言
新課程下有效的數學教學,要求教師成功細致地講解知識點,學生通過有效的練習理解并掌握知識。當下部分教師對練習的處理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練習內容過于簡單、乏味,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效的練習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引發疑惑,及時糾正錯誤,并將它們轉化為相應的技能技巧,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獨立自主、快樂地學習數學。
一、有效拓展,培養高階思維
為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感悟,教師需要沿著知識脈絡拓展,把舊知與新知有效聯系起來。因此,在練習課中,教師應從學生原有認知切入,找準學習的新生長路徑,從學生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展開,溝通知識的聯結,對知識進行適時、適量、適度地拓展。其一,拓在練習生成點。課堂練習拓展的關鍵是呈現和選擇生成點進行適時展開,教師應精心預設生成,寬容接納生成,理性認識生成,機智篩選生成,根據學生的生成,調整并展開教學。其二,拓在練習生長點。生長點是練習拓展的新觸角,教師要認真思考學生的“數學現實”,一方面,從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出發,找準學習的新起點,另一方面,從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系出發,找準練習的生長點,使學生將數學思想方法轉化為能力,不斷內化。比如對于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練習課,教師在練習環節設計上需要慎思:練習融通點在哪里?如何借助練習讓學生實現知識生長與拔節?這節練習課有兩個主要的生長點:一是分別由火柴盒內盒和外盒引出5個面、4個面的表面積,拓展到生活中洗衣機防塵罩5個面的表面積,實現了實物→知識→生活的生長與漸變;二是在“切長方體”環節,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怎樣將長方體切成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來觸發學生的知識生長,同時引發學生思考:剩下的長方體和原來相比,表面積減少了多少?兩個小長方體和原長方體相比,表面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豎著切后兩個長方體表面積之和與原來表面積發生了什么變化?在切分的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變與不變中讓學生對表面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更立體,在拓展辨析中有效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
二、突出練習設計主題性,廓清學生數學解題思路
數學練習的設計,要把握開放性原則,能從不同方向、不同渠道,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解題創新力。引入主題性練習,圍繞一些易混淆的數學知識點,以課題形式展開辨析與討論,鼓勵學生思考,培養學生探索意識、科學態度。舉例來講,對“行程問題”的訓練,行程問題需要把握“路程”與“速度”“時間”的關系。但很多學生在面對“行程問題”時,一頭霧水,不知道如何下手。在行程問題中,有不同的運動方式,如同向運動、相向運動、背向運動等。不同運動方式,所需解法思路也不同。教師可以結合“行程”問題,制作實物模型,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體會不同運動的特點,把握“線段圖”在“行程”問題中的應用方法。然后,針對不同運動方式,分別帶領學生展開話題討論,歸納不同運動方式對應的不同解題思路。某題中,小明騎車每分鐘250m,小紅騎車每分鐘200m,兩家相距4.5km。上午9:00,兩人分別從家騎車相向而行,問何時相遇?在該題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學會分析題意,找準解題的方法。題設條件中有各自的速度,又是同時、相向出發,則兩人在相遇時,剛好走完4.5km的距離。也就是說,兩人所用的時間相同,各自所走路程之和為4.5km。再如,某題中,父子兩人去郊游,父親讓兒子先走10步,再出發。父親走3步的時間,兒子正好走5步。父親走9步的距離,兒子正好走17步。問父親要走多少步才能追上兒子?該題題意相對復雜,在進行解題思路梳理時,先指導學生分組討論,由學生扮演父親、兒子,繪制同向運動線路圖,促進學生對題意的理解。接著,對“追擊”問題進行思考,要找出兩者的關系。可見,主題性練習,要切合學生易錯點,展開針對性訓練,提升學生解題思維能力。
三、寓學于樂,體現練習形式的趣味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積極投入學習,才能發揮自己的水平,從而有興趣探索,體會到數學是有魅力的。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動。因此,教師應基于學生的心理特征設計練習,從選擇材料、活動安排和組織都要保持形式新穎、生動和有趣。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富有游戲性、趣味性、競賽性的習題,讓練習內容變得“趣”一點、每個學生大腦能“動”起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躍”起來、數學課堂能“活”起來。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如教學“平行和垂直”之后,筆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猩猩最討厭什么線?當學生聽到這樣的問題時會疑惑:這是什么問題呀?思考片刻,有個學生迫不及待地回答:“平行線,因為平行線沒有相交(香蕉)。”此時,學生們都哈哈大笑。在這樣愉悅的氛圍中,學生已經將平行線的性質牢牢銘記于心了,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再如,在教學“確定位置”后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趣味性的練習:如圖的方格中有25個漢字,如D1表示“天”。
(1)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一份禮物,請按照“A1→C2→B4→D3→E1”的順序尋找自己的禮物。(2)請同桌合作照樣子寫出一個路徑幫對方選一個禮物,然后照著路徑去尋找自己的禮物。這樣的練習避免了機械重復時分散注意力,同時將課堂氛圍推向高潮,增強了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還能鞏固所學知識。趣味性的練習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鉆研新知的愿望,從而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其實,有時候教師只需要轉變一下,變“要我練”為“我要練”,就可以引領學生走進一個豐富精彩的世界。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有效的練習是完成數學任務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師要從練習的多方面精心設計練習,充分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學而不厭、做而不煩,讓學生插上自由的翅膀“能飛的飛起來”“能跑的跑起來”。
參考文獻:
[1]鄭東洪.小學數學練習課設計路徑探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14):7-8.
[2]郭暢.簡論小學數學練習課習題設計策略[J].中華辭賦,2019(09):146.
[3]馮冠聰.小學數學練習課的設計與組織策略[J].吉林教育,2018(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