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
摘要:當前,我國存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嚴重不平衡,大批農村欠發達地區青壯年勞動力選擇離鄉打工,從而造成這些家庭的未成年子女留守農村,形成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有相當多的調查數據顯示,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監管,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出現一系列的異常已經成為比較普遍的現象,嚴重制約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也為未來社會的穩定和諧埋下隱患。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農村學校作為留守兒童的直接教育主體,應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必須從根基、細節、實踐層面落實心理教育引導的工作,采取多措并舉的有效策略,切實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隨著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農村留守兒童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兒童時期本應該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健康成長的階段,可是,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兒童不得不與父母分開,由年邁的爺爺、奶奶來撫養。有數據資料顯示,在我國每18個兒童中就有一人不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兒童的情感是細膩的、脆弱的,也許表面上看不出兒童心理有什么變化,但其實孩子的心理變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對孩子后續的健康成長都有影響,有的甚至能影響其一生,因此,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進行分析,探究相應的解決方案,以及利用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合力作用,使農村留守兒童能夠健康成長。
1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1.1出現更多的性格缺陷
農村留守兒童更多的表現出性格孤僻、情緒消極、情感不穩定、抑郁、焦慮等,兒童階段本應該是天真、活潑、積極、樂觀的時期,但由于長期不和父母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雖然身邊有親人照顧,但畢竟不是父母,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產生孤獨、焦慮的現象,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會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1.2價值觀受影響,內心失衡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群特殊的群體,在兒童時期由于缺乏足夠的親情,從而產生情感缺失,導致留守兒童內心出現失衡現象。有的不愿與人交往,產生自閉傾向;有的貪慕虛榮,產生攀比現象;有的有逆反、仇視心理等,使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受到影響。
1.3自我認知出現偏差
在父母監護下的兒童受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和諧安定的環境中成長,能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而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在成長過程中沒有人進行正面的引導,從而形成功利主義思想嚴重、自信心不足和自卑感強烈等性格特征,使他們在思想認識和道德認知方面容易出現偏差,認知能力出現嚴重不足。
1.4人際交往出現障礙
留守兒童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生理心理上會出現很多的問題,然而由于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人進行正確的引導,很多生理心理上的困擾得不到解決,也影響了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他們普遍表現出性格內向、緊張焦慮、沖動任性等,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在人際交往中出現障礙。
2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應對策略
2.1加大社會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力度
社會支持是指社會各團體組織與當地政府的支持力量,它在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農村學校應該積極加大與社會各團體組織及當地政府部門的合作,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聯合教育。其一,農村學校可以定期安排各級政府部門進入學校調查留守兒童學習和生活情況,讓各級政府部門根據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情況,發現、分析他們的心理健康發育問題,并與教師合作解決問題。例如,各級政府部門可以為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財政支持,或者為其提供“法制進校園”的各種案例材料,讓留守兒童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也使其了解自己應該遵守的規則,促進心理健康發育。其二,農村學校可以與婦聯部門、團委部門等團體組織合作,讓留守兒童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促進心理健康發展”等的主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讓留守兒童接受不同主體的關愛,彌補情感缺失。
2.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融合
家庭教育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能夠產生極大的影響。農村學校要發揮家庭教育的積極引導作用,讓留守兒童能夠享受家庭教育的權利,獲得來自家庭的更多的關愛,彌補情感世界中最重要的親情缺失。在這方面,農村學校可以充分運用網絡,用網絡搭建起家庭教育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橋梁,讓無法在家陪伴留守兒童的家長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更多地參與到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中。農村學校可以通過微信、QQ等聊天工具,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使其了解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讓家長認識到自己在改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方面不可取代的價值,使其有意識地增加對孩子的親情關懷和學習關懷,帶著愛心和耐心與孩子進行溝通,對癥下藥地解決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農村學校可以定期組織由留守兒童與外出務工家長共同參與的親子活動。親子活動可以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改善”作為主題,在親子互動中增強留守兒童的安全感,使其有勇氣走出不良的心理困境。
2.3優化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農村學校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陣地。為了提高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教師要引入先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優化現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引入積極心理學的先進教育理念與方法,塑造留守兒童的積極心理情感。首先,教師要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空間里滲透積極心理文化。例如,在學校走廊、黑板報、櫥窗等處設置有關積極心理健康的名言、名人故事等內容,讓留守兒童潛移默化地接受隱性積極心理文化的熏陶。其次,教師可以針對性地開設積極心理課程,讓留守兒童學習有深度的積極心理知識,塑造留守兒童的積極人格。最后,教師要帶領留守兒童參加到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實踐活動中。例如,結合“陽光運動”的體育主題,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讓留守兒童從生機澎湃的陽光體育鍛煉中學習積極心理健康知識,也讓留守兒童在健康的體育休閑時光中消除負面心理情緒,實現身心的積極健康發展。
結束語
針對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發展問題,學校、家庭和其他社會主體均應發揮自身的作用,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并通過各方聯合教育,推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健康開展。
參考文獻:
[1]張小彬,陳潔.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對策[J].讀寫算,2020(15).
[2]梁妙.試論積極心理學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心理月刊,20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