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程琳
摘要: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是小學低年級學生至關重要的階段性目標。本文主要分析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的現狀問題,根據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從學生、教師、家長等不同角度出發進行對策分析,對教師處理學生班級問題提供了多方面的思路。
關鍵詞:集體榮譽感;低年級;現狀問題;對策分析;
一、選題意義
(一)理論支點
教育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面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要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會常識和有關祖國的知識,保護環境,愛惜資源,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習慣,形成自信向上、誠實勇敢、有責任心等良好品質”。在小學低年級中,想要引導學生愛親敬長,熱愛集體,離不開家庭、學生同伴以及教師的影響。因此,培養低年級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至關重要,這正符合教育部所指引的階段性目標。
(二)班級集體榮譽感的重要性
1.是形成良好班級輿論的基石。小學生的心理具有向師性和模仿性,因此培養班級集體榮譽感,能夠使學生個人影響集體,集體影響個人,形成平行式班級管理【1】,為形成良好的班集體打下基礎。
2.是形成濃厚學習氛圍的催化劑。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階段理論說過,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學齡期,【2】正是培養學生勤奮感的時候,如果這時候學生能夠認識到集體的重要性,成功地參與到班級社交和班級活動當中,那么學生將會形成勤勞的品質。
3.是教師進行班級管理的有效推動力。當一個班級形成集體榮譽感,學生便會遵守班級規則和制度。學生也會受同伴的積極影響,形成競爭意識,更加積極地看待班級的評價體系,也會積極參與班級的各項活動競賽。
二、現狀問題
(一)主觀方面
在教育學理論中,根據學生知情意行統一發展的規律,我們懂得學生對于道德方面的理解可以通過“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四方面之間相互影響,相互統一,從而構成學生的道德品質。其實,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集體榮譽感來說也是一樣,面對學生集體榮譽感不強,從學生自身的主觀問題來說,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1.認識不足。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正處于自我中心轉向非自我為中心的心理階段,在學校并不能很好的處理與同伴之間的關系,事事考慮更多會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思考。學生并不能認識到一個班級的集體榮譽感有多重要,沒有意識到集體不團結,給班里和自身帶來的不良影響,自然也不能很好地遵守班里的各項規章制度,與同學和睦相處。
2.情感偏差。認識是情感的基礎,因此,一個學生對于集體榮譽感的認識,影響著學生進行集體活動、集體競賽是否熱情。當學生并不在意遵守班規制度、不在乎班級榮譽的時候,對待集體活動時,會以我為主,我行我素,甚至出現“唱反調”、“博關注”的不良現象。
3.意志不堅。小學低年級學生若是有教師、社會的影響,對待集體榮譽感有充足的認識和正確的情感,也會出現意志不堅的情況。孩子愛玩是天性,小學低年級段的學生,要時刻遵守班級的規章制度,遵守集體大于個人的原則,對他們來說可能比較難。因此,小學低年級段的學生往往也會面對個人利益的時候,意志不堅,動搖了內心的集體榮譽感。
4.行為不當。小學低年級學生部分已經懂得集體榮譽感的重要性,也會特別遵守班級的各項規章制度,還會幫助教師和班干部一起守護好班級榮譽,極力地去影響其他學生也形成集體榮譽感。但是有時候,由于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不強,或者是操之過急,出現了行為不當的現象。
(二)客觀因素
1.家庭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孩子最大的教師,影響孩子的認知體系。例如,有些家長認為,教師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當班干部,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因此不讓孩子競選當班干部;又或者是,當學校有集體活動時,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站在最中間,做集體活動的“主角”……在這些不恰當理念和行為的影響下,非常不利于形成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不利于培養學生正確對待同伴、對待班級。
2.教師影響。小學低年級學生之所以沒有形成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教師的影響。低年級段的學生具有向師性、模仿性的階段特點,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時刻影響著學生。因此,當學生沒有形成集體榮譽感的時候,恰恰需要從教師身上找原因。
(1)班級管理松散。當教師不重視班級集體榮譽時,處于放任型的班級管理方式,就會讓整個班級處于不良的氛圍。低年級段的學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尊重教師,視教師的言行為宗旨,當一名教師不重視班級集體榮譽感時,學生自然而然也不會重視集體的榮譽了。
(2)班級規定專制。部分教師為了省心省事,在初建班級的時候,專制包辦了班里的一切規章制度,設立了一系列認為合理的班級規章制度,難以服眾。殊不知在學生眼里,這樣的班級規章制度因為沒有學生的參與,印象不深刻,因此難以服眾,形同虛設,自然不利于形成班級團結,不利于形成一個友愛的班級。
(3)教育反饋滯后。當學生出現不當的行為,有損班級榮譽的時候,教師沒有及時地對學生的行為做出評價,沒有及時鞏固班級集體榮譽的念頭,學生便會有機可乘,在教師的眼皮子底下自我放飛。
(4)處理方式單一。部分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的時候,往往因為情緒上頭,用一些粗暴、野蠻的方式懲罰學生,從而產生一系列不良后果。有些學生可能因此會嘲笑奚落、甚至孤立學生;有些班干部可能會模仿教師的處理方式,粗暴地對待班里的學生。
3.同伴影響。個人影響集體,集體影響個人。當一個班沒有一個團結的班級氛圍,沒有形成集體榮譽感,那么學生個人的觀念將會被影響。人具有從眾心理,當一個班級、甚至同一個學校里的學生都在下課的時候肆意奔跑,隨意亂丟垃圾而沒人警告提醒,那么學生內心里正確的認知也會被影響改變。
三、策略分析
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至關重要,根據學生的現狀問題,進行深入探究,我們可以從以下策略進行逐步攻破,引導學生建立強烈的集體榮譽感。
(一)提高學生認識。從學生自身入手,充分利用好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們要合理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建立團隊意識。
1.創造教育機會。教師要擅于創造一切可能的教育機會教育學生,強調集體的重要性。通過品德課、開班會、競賽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可以在實踐中感受團結的力量,教師在其中充當引導者的作用,要適當讓學生進行總結,感受集體帶來的榮譽感,收獲喜悅感。
2.制定民主班規。班級規則制度的規定應當學生人人參與,吸取學生的集體智慧。通過學生的頭腦風暴而形成的班規,有班級的力量,能夠在集體的監督下做好學生的本分。班規的制定也不是從一始終,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應當給予機會,適當性地對班規進行調整,不能讓班規形同虛設。
3.感受班級存在。無論是課堂還是課下,總有一小部分學生是那么閃耀,他們的班級存在感很強,在班里也受歡迎,也總是為教師分擔班級的事務。而卻有一小部分學生的班級存在感很低,若是沒有教師的引導,他們很容易被忽視,從而不會獲得集體榮譽感。
因此,教師要為這一小部分同學找到班級存在感,找到他們的“閃光點”,適當性為每位學生分配好班級的大小事務,這便是“人人班干制”。班級里每位學生都能為班級做貢獻,自然而然使班級更加團結。
4.及時評價反饋。要提高學生對集體榮譽感的認識,就要及時地對學生做出的行為做出評價,教師可通過及時表揚、嘉獎班級同學幫助他人的良好行為,每月評選團結之星、愛心小天使,這樣便會形成榜樣示范作用,從而帶動其他同學。
(二)轉變教師理念。由于低年級學生向師性強,因此,身為教師應當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在處理學生問題的時候,除了要及時反饋之外,方式也應當民主和善,以理服人,給學生們做一個良好的示范作用。
除此之外,教師也因當重視班級集體榮譽,帶動學生,影響學生。教師的日常舉動都會在學生的眼里無限放大,因此,可通過日常小事,間接影響,讓班級團結起來。例如,教師通過每日上課前查看班級衛生情況和桌椅整潔情況,及時讓學生調整和清理,長期以往,學生也會重視起來,明白保持班級整潔的必要性。
(三)聚集多方力量。從分析的現狀問題當中可以得出,要培養低年級學生的班級榮譽感,光靠教師自身遠不足夠。教師要聚集多方力量,多方引導,才能事半功倍。
1.與各科教師協調。由于學生的認知很容易被教師所影響,各科的教師若觀念不統一,也會讓學生產生混亂。因此,各科教師之間要統一戰線,適當協調,統一評價方式,不斷強化學生的團結精神。
2.與學生家長溝通。教師要聚集學生家長的力量,間接影響學生。要通過多種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引導家長明白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的重要性。也可生活當中多創造機會,帶動家長參與班級活動,例如大掃除、學生生日會,讓家長也感受班級的團結氛圍。
四、結論
總而言之,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集體榮譽感,教師因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不僅需要發揮教師智慧,還要懂得協調多方面的力量。以改變學生觀念為主,以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的理念為綱要,以民主型的班級管理方式為載體,才能真正讓班級團結一致,真正讓學生懂得集體榮譽感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浪漫的抽象.馬卡連柯的平行教育思想[J].教育家,2015(04):62-63.
[2]馮雪.淺談埃里克森人格發展階段論[J].文學教育(下),2020(02):48-49.DOI:10.16692/j.cnki.wxjyx.2020.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