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慧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如何能夠讓學生‘減負增效’地學習”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問題,而這恰恰也是“雙減”政策的核心要求和目標?;趯@一背景的認識,筆者將以小學語文作為切入學科,從作業設計的角度出發,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和有關研究成果,利用文獻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圍繞“‘雙減’政策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評價”一題撰文,并就不同方面提出一些策略性的建議。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策略
在同階段的學科當中,小學語文有著知識容量大、考查難度高、知識要點作用體系復雜等突出特點,同時又是最具考查“熱度”的學科,因此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都在不同程度上奉行著“題越多、分越高”的“題海思維”,其結果不但沒有讓學生的成績得到明顯改善,反而加大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讓他們患上了“恐語病”。其實若要讓學生通過做作業來實現成績和素養的提升,小學語文教師應當轉換一種思路,將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對作業“質”的雕琢上,圍繞個性化、全面化、趣味化和互動化等主題確立作業設計思維,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真正通過“作業之路”實現個人學習成績和語文素養的提升。
一、立足分層理念,體現作業設計個性化
(一)豐富學生學情的搜集渠道
落實分層作業設計理念的第一項要求就是要詳實而全面地掌握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小學語文教師對學生的學情掌握應當開辟多個渠道,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條件、學習態度以及具體的知識短板、思維方式等做全面地了解,同時還要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性格,將這些作為后續作業優化設計的可靠參考,以便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適合自己當前能力和發展需要的作業指導。
比如,教師不妨將學生們之前完成的作業按照批次集中起來,結合不同的題型和考查內容來評估不同學生的語文整體素質、長項分布和弱項所在;對于一些學習較落后的學生,教師還可根據他們具體的作答內容來推斷學生們的語文答題思路和知識、技能運用習慣;在課下時間,教師可以和學生多作交流,從他們的言談舉止中了解每個學生的表達能力、閱讀和寫作愛好以及性格等。這些內容均可體現在每個學生的學情檔案當中。
(二)體現作業設計的難度差異
由于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所以教師要重視找準每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完成對每個學生具體學習情況的搜集和掌握工作后,針對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對其進行檔位劃分,設計難易有別的作業。具體可按照如下標準進行:對于基礎相對薄弱且學習興致不高的學生,可劃分為“提升組”;對基本知識掌握情況較好,但不善于實踐應用或綜合題目解答的學生,可劃分為“強化組”;而對于成績較好且思維比較活躍的學生,則可劃分為“鞏固組”。在作業難度的設計上,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到“因‘組’而異”:對“提升組”應以基本知識概念的記憶和理解為主,對“強化組”則要體現出更多的文字表達和理解內容;對于“鞏固組”,則要突出創新性的要求來。
例如在完成《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這一首詞的教學之后,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就可以“看人下菜碟”:對于成績相對后進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以正文默寫、詞句翻譯、主題理解和記憶為主要考查點的題目;而對于成績居中的學生,教師則可加入關鍵詞句理解、意象解讀等任務;對于成績突出的學生,可鼓勵他們嘗試一下進行“詞眼”理解、作品擴寫乃至仿寫一首詞的擴展性任務。
二、雕琢作業內容,體現作業設計全面化
(一)體現作業難度的漸進提升
每一項作業的設計都是以考查并鞏固學生某一階段的學習成果為目的的,這就代表著作業的內容必須要對這一階段的所有知識點進行不同程度的反映。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當將處于不同難度檔位的知識內容都融入到作業當中,根據這些知識點的考查頻率和學習要求來設置不同的比重,但不要一味地讓所謂的“重點知識”獨占所有作業訓練。同時在這些知識點的作業考查安排上,小學語文教師也要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來設計,使學生從簡單的題目做起,逐漸向高難度題目過渡。
比如在設計《兩小兒辯日》這篇文言文的課后作業時,教師可以在一開始設計幾道解釋關鍵字詞的題目,考查學生的理解基礎;而后加入一些句子的翻譯題,將學生對原文的理解上升一個層級;再之后可加入諸如“如何理解‘孰為汝多知乎’這句話”或者鼓勵學生就兩小兒的爭辯談談自己的看法等“活題”。
(二)重視課外資源的有機引入
小學生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對新鮮事物總是懷有濃厚的興趣。興趣是一種強大的動力,有了興趣的加持,學生便會在從事某項活動時而“樂此不?!?。基于這一認識,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當突破對課本資源的局限,有意識地根據學生的普遍趣味而引入一些新鮮、有趣的課外資源,讓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接觸到更豐富、更新鮮的知識載體,從而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這種愉快的作業執行感受來沖淡學生的疲憊感。
比如在講完《草船借箭》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活作業”,讓學生回到家后利用網絡資源去觀看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體現“草船借箭”這一章回的劇集,并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看一看其他的諸如“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火燒赤壁”、“義釋曹操”、“大意失荊州”、“秋風五丈原”等章回的劇集內容,還可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寫一篇心得體會。
三、豐富作業形式,體現作業設計趣味化
(一)注重實踐活動性作業的設計
實踐永遠是檢驗知識、理解知識、吸收知識的最好途徑。小學生天生活潑好動,更喜歡參加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參與感的實踐活動,也常常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更強的行動力和學習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可積極利用這一特點,在設計作業時安排一些實踐活動任務讓學生們去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感受到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快樂,并對知識內容形成更深、更全的理解,既滿足了學生表現自己的訴求,又讓教學成果得到了更好地鞏固。
例如在完成《我們都來演一演》這一口語交際教學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根據“就近”原則結成幾個小“劇組”,一起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本名著中的某個情節來設計劇本、分配角色、排練對白,如果條件允許還可準備一些簡單的服裝和道具,而后在下一堂課請各個“劇組”將自己準備的“舞臺劇”表演出來,并以投票的形式評選出1~2個“最佳劇組”和2~3名“最佳演員”。
(二)注重興趣培養性作業的設計
作業的出現固然是為了鞏固學生的既有學習成果,但更為長遠的目的則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科興趣,落實“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育人要求。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豐富對作業的認知,在保留傳統的需要上交成果的作業的同時,還要布置給學生一些長期性、自覺性的作業,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課程教學需要從事某項長期活動,以此作為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放松學生身心和陶冶學生精神的有效途徑。
比如在講解完《從軍行》這首古詩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們布置一項長期任務,讓大家每天讀一讀《唐詩三百首》,每兩天從中挑選一首自己喜歡且篇幅較短的詩背一背、品一品,并可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交流一下彼此的心得體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進行特色作業展示,從而培養起他們熱愛古典詩歌藝術的良好情懷。
四、引入家校合作,體現作業設計互動化
父母永遠是子女最為親近的人,和父母在一起參加活動不但會給學生帶來安全感,更能讓學生煥發出很強的表現欲和行動能力。針對這一事實,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需要和父母共同參與的親子活動作業,讓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知識、技能學習成果在父母面前獲得一展身手的機會,使學生的行為興趣和學習潛能都得到更深層次的激發;同時家長也能夠獲得更多了解子女學習狀況的條件,并給予子女適當地協助和指導,從而讓學生的作業完成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講解完《我們家的男子漢》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這篇課文中的主要情節以“連環畫”的形式畫出來,為自己的家長進行一次圖文并茂的“評書課文”講解;如果條件允許,學生還可以邀請家長和自己進行“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將課文的內容演繹出來,也可以用視頻展示的形式在班級進行分享、交流。
結束語
教育應當是充滿智慧的,它不是一種精神和肉體的折磨,而是讓學生在思考和運用中感受樂趣、形成智慧、獲得技能的引導。小學語文教師要真正認識到這一點,在作業設計當中樹立起鮮明的“雙減”意識,圍繞多元主題、采取多種手段為學生設計出更具執行感、參與感、獲得感和趣味感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們能夠在“邊練、邊想、邊用、邊樂”的狀態下實現對課內學習成果的深度理解和有機消化,從而達成逐步提升學生學習素養的目標,為他們日后進一步的語文學習和應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敢.探究落實“雙減”政策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J].教育文匯,2022(02):44-46.
[2] 熊波.“雙減”政策下創新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策略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2(02):19-22.
[3] 尚雨欣.基于“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對策分析[J].文教資料,2022(01):129-132.
[4]張小平. “雙減”視野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探討[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 2021, 6(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