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琰 王維龍 曹民 謝馥羽 陳睿


摘要:在運用當地紅色資源構建基層黨組織“四史”學習教育體系中,要堅持組織引領、結合學科特色、加強頂層設計、選樹優秀黨員、創新教育模式,構建“四史”學習教育紅色資源的保障機制、資料庫、路線圖、宣傳典型和微信課堂,切實提升“四史”學習教育質效,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分析了鄉村"四史"教育現狀,提出了創新“四史”教育載體和途徑,并以實踐活動作為樣例,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四史”學習、教育模式、保障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3月6日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的講話中談到:鄉村振興不能只盯著經濟發展,還必須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重視農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視法治建設,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深化村民自治實踐,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家教家風作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因此要建設好鄉村,必須重視農民思想道德教育。開展四史教育是鄉村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十四五”已經開啟新征程,鄉村振興也已開新篇。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
1.鄉村四史教育現狀
目前鄉村教育中,四史教育較為薄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四史教育機制尚不完善,受重視程度不高。四史教育缺乏系統化。
多以黨員群眾自學為主,四史教育制度缺乏、培訓力量單薄,沒有專門的培訓機構。沒有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使四史教育有所淡化。
1.2 四史教育覆蓋面較小。
四史教育應當覆蓋全體鄉村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而在實際的教育中呈現明顯的不均衡現象。其中鄉村學生群體的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他們一般以課堂教學的形式對“四史”進行系統化的學習,而在黨員干部中的四史教育正處于弱化的趨勢,普通大眾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四史教育更加有限。
1.3 四史教育資料缺乏
可供學習的四史資料種類、數量較少,部分鄉村即使開設了鄉村閱覽室,但是沒有開設四史教育專題閱覽區。極大的限制了村民對四史的學習。部分教育資料較為陳舊,而且更新不及時。
1.4 四史教育形式單一,信息化技術手段應用較少
由于在鄉村,留守兒童和老年人,由于文化水平限制往往無法實現對其進行網絡教育。而鄉村收入不高者、初高中學歷居民為鄉村網民的主要人群。這部分網民往往將將網絡作為聊天和玩樂的工具,娛樂化傾向比較突出。
1.5 四史教育缺乏長期性
平時開展活動較少,教育缺乏經常性、連續性,教育效果不理想。
2.鄉村四史教育實現途徑
2.1 將“四史”教育與疫情常態化管理相融合
在確保鄉村村民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將“四史”學習教育深入人心,真正做到精準教育,把“四史”教育融合到防疫的 工作中去。同時,精準把握“四史”學習教育的政治性和時代性, 挖掘疫情背后蘊含的抗疫精神,梳理歷史脈絡,緊扣“四史”學習教育要求,號召學生重溫歷史,銘記偉大的抗疫精神,從疫情防控的管理中引導學生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 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1]。同時開展問卷調查,了解鄉村居民的對“四史教育”的實際需求。
2.2 組織宣講團,“四史”學習教育有“聲”有色
組建大學生“四史”學習教育巡回報告團,報告團隊員結合鄉村村民認知特點“按需點菜”,例如為了教育青少年。可以精心選取宣講故事,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深入淺出進行講述,意在用真實的故事感染青少年,用質樸的力量帶動青少年,展示青春的奮斗力量。
學校充分發揮學院藝術部優勢資源,組建了一支思想覺悟高、專業能力強的10人學生宣傳教唱隊,教唱隊有2名學生黨員、2名學生干部以及6 名志愿者。宣傳教唱隊精選了百首與“四史”相關的經典歌曲供鄉村教育使用。利用歌聲潛移默化的進行“四史教育”。“在歌聲中學習黨的歷史故事,回顧黨的奮斗歷程,黨史知識一下就變得生動有趣起來。從“四史”中汲取前進的力量,將個人發展和國家命運結合在一起,堅定理想信念,矢志奮斗拼搏。
演:情景史課“展新顏”,英雄事跡“劇傳史”。可以通過先進代表訪談、配音紅色影片、革命精神話劇等形式,配以視頻背景、音效效果、角色裝扮,大大提升了四史學習教育的吸引力[2]。
2.3 四史教育上墻 建設四史教育主題道路和主題廣場
深入開展四史教育文化墻活動,充分利用村民圍墻,將四史教育工作以彩繪、宣傳標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在墻壁上,做到讓墻壁都會“說話”。每幅圖案都形象生動,好看、好懂、好記、好接受,促使村民由“被動看”變為“主動看”。一面面藝術彩繪墻為村莊更換了美麗而震撼的“妝容”,同時也也將四史教育融入鄉村。同時有條件的鄉村建設四史教育主題道路和主題廣場。圖1為四史教育文化墻實例。
2.4 開設鄉村閱覽室和鄉村文化室
鄉村振興文化為魂,絕非虛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兩會在山東代表團強調的,“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鄉村閱覽室和文化室的建設,有利于聚焦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有助于推動鄉村振興,也能助力四史教育進一步深化,讓現代化成為有根的現代化,圖2為鄉村閱覽室建設實施情況。
2.5 積分大換購活動
為引導鄉村居民積極參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四史”學習,鄉村黨委可以推出為期6個期的“四史”學習教育積分賽,可以在微信等公眾平臺上開展。推動“四史”學習教育深入群眾、入腦入心。當村民積分達到一定分值時,可以到鄉村超市換購生活用品,比如醬油、鹽、保溫杯等,激發學習熱情。
3、總結
采用多形式的學習教育元素,讓鄉村里的四史教育充滿了新能量、結合“四史”教育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思想建設,改變過去單一的教育模式,創新教育方式,豐富學習內容,加強理論和實踐教育相結合。
參考文獻:
[1]楊茹婷. "四史"學習的多元融合創新模式探索——以上海師范大學"學四史 守初心 踐行動"項目為例[J]. 品位·經典, 2021(6):4.
[2]俞艷.一本三優 五學“四史”——淺談藝術類院校四史學習教育的新范[J].公關世界
作者簡介:王瑞琰 (2002.12),男,漢族,遼寧錦州人,沈陽工業大學化工裝備技術專業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