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
摘要:以當代新課改為背景,在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保障數學教學活動的實效性。也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轉變教學觀念和改善教學方式,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轉變既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方面不良情況,以緩解由數學學習引起的學生的不良情緒,進而促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有效性得到提升。由此,需要教師積極面對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各方面情況提出和落實合理的改進措施,從而真正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高策略
引言
相比于其他的受教育群體,小學生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十分有限,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很難有效集中注意力,課堂學習非常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響。因此,要想有效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就需要采取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措施來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思維方法。一套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更加扎實地掌握數學技能、數學方法以及數學思想,為小學生后續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游戲教學,簡化學習難度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而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邏輯性,這與小學生理解能力不相符,會導致小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因此,教師應注意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找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學習實踐中,以此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將游戲化教學模式引入課堂教學環節,這是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活動,能讓學生在玩中學習數學知識,真正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學生不僅不會產生厭學心理,還會自主地要求學習數學知識。而且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游戲化學習模式,更好地認知數學問題,簡化數學知識學習難度,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游戲化教學的開展可以通過創設游戲情境、聯系日常生活等方式開展,這會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效率,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學習氛圍中。教師可以將肢體動作方面的游戲與數學概念進行有機融合,使學生能夠通過運動學習數學知識,這與小學生好動的性格特征相吻合。學生在運動中完成數學學習任務,不僅能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靈活,也可以提高概念性數學問題的學習效率。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學習任務,從而產生意猶未盡的感覺,自然會為學生營造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通過數學游戲學習數學知識,比如,在家庭中可以與父母進行計算比賽,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數學任務,獲勝者可以對失敗者提出一個要求。而且,這種家庭親子游戲化學習,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品格,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種生活化數學游戲活動,能夠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常態化,也可以培養學生以數學思維思考生活問題的能力。
二、借助新教育理念營造民主氛圍
新教育理念倡導在課堂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通過平等、融洽的和諧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間是一種“對立”關系,教師控制了整個課堂,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數學學習興趣不濃厚,課堂氛圍比較沉悶,學習效率低。在這種狀態下,師生關系不可能和諧融洽,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交流比較少,師生永遠處于一種隔離的關系中,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也無從談起。在新教育理念下,師生關系變得非常和諧,學生在民主的課堂氛圍下進行學習。教師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很高,因而學習效果非常理想。
比如,在學習“角的度量”時,通過師生互動活動,學生在實踐中領悟數學知識。具體教學時,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到角的測量中,并把各自量得的數據進行比對,這樣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掌握了角的度量知識。在這個活動中,師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共同參與教學,師生關系呈現一種非常融洽的態勢,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學習效率非常高。
三、合理設計教學情境
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首先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知識進行掌握的效率,也就需要教師對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的心理狀態和特點提高重視,明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效果,以能夠掌握學生對于數學知識進行學習的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教學情境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可促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及綜合能力,逐漸實現學生數學學習有效性的提升。
例如,在對“分數”這一部分進行講解時,教師即可對以下情境進行設計:爸爸、媽媽、哥哥、弟弟一家四口人分蘋果,將1個蘋果平均切成4塊,哥哥吃了1塊之后還想再吃1塊,但是因為已經確定這個蘋果需要分給一家四口人,所以只能再拿出第2個蘋果,將第2個蘋果平均切成8塊,弟弟吃完自己的蘋果之后,還想再吃1塊,于是切開第3個蘋果,并將蘋果平均分成8塊,那么到最后,一家四口人當中,誰吃的蘋果最多?這一題目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同時也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分數相關的知識點,也就是如何對單位“1”進行平均分配,并在其中取出不同的份數。
又如在學習《認識圖形》時,教師可首先使用PPT向學生展示生活實際中較常見的圖形,使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圖形,并意識到數學知識與自身生活實際具有密切的關聯性,之后再為學生構建起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根據圖形形狀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繪畫。由此,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于圖形的了解,還可以提升數學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從而實現教學整體有效性的提升。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是一門重要的課程,要想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學好數學是前提條件。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主動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加大對于教學方式的創新力度,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參與度能夠真正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朱天瑜.淺析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策略[J].學周刊,2020(28):39-40.
[2]陳靜.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方法[C]//.2019年中小學素質教育創新研究大會論文集.,2019:341-342.
[3]魏永寧.有關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方法的探討[J].經貿實踐,2018(18):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