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
摘 要:本文研究針對《英美文學》這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如何深化實踐化教學理念、體現應用性的特點,并制定出具體可行的方針和措施,明確應用型本科高校《英美文學》課程發展建設的方向。同時,針對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文學基礎普遍薄弱的現狀,如何構建學生主體課堂,并幫助學生形成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彰顯課程作用,實現英語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英美文學,教學方法
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我校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所以《英美文學》課程不同于研究型大學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樣體現出應用性特色。根據英語專業培養目標要求,本課程在教授學生英美文學理論知識基礎上,把教學重點放在知識運用能力上。因此構建學生主體的課堂教學,就成為重中之重。
一、課程建設現狀
我校《英美文學》課程是為英語專業本科三年級學生開設的重要專業學科必修課。課程開設最初幾年,教學沿襲了傳統型大學英語專業本科《英美文學》課程側重理論性和學術性的特點,但因學生基礎和水平差距導致課堂很枯燥,學生對文學知識接受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學效果并不理想。2013年學校開始全面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化教學模式。《英美文學》課程講授開始加大學生課堂參與度,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但是教學方式改變只是在課堂中增加提問和討論等互動形式,雖起到一定效果,卻只能短暫吸引學生注意力,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授課效果。
二、存在問題
長期以來,多數教師沿用傳統教學模式,注重教師講解,對學生參與要求不高。講作家、作品時,從時代背景、作家生平講起,接著是作品思想內容、藝術特點。這種四段論的程序化教學方法使課堂氣氛較為沉悶,學生只是被動地聽。因此課上沒有興趣,課后閱讀也不積極。學生上課后,除了對一些術語和作家姓名及作品名字有記憶外,對作品本身基本不了解,更談不上語言和文學欣賞能力的提高。《英美文學》這門專業重要的專業學科必修課、人文素養類課程,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更沒有達到英語專業培養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目的。
三、課堂教學方法改革
(一)建立多維學習模式,充分利用幕課、微課等網絡資源充實教學內容。作家信息、作品背景等內容作為預習作業由學生通過幕課、微課在課前完成。這些優質網絡資源有效增加教學內容,緩解因為課時有限而導致學生不能夠掌握足夠內容的困境,又實現了教學的形象化、生動化,教學重點得以強化,教學難點得以分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課上時間更多、更集中地引領學生進行作品賞析,使學生成為課堂主體,讓學生在討論中進行批判性思維鍛煉,增加學生語言輸出時間和機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從而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
(二)依托新興網絡教學平臺豐富教學手段。超星、雨課堂、藍墨云等平臺提供了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的移動教與學空間,能夠轉變單一枯燥的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方式,發揮教師的輔助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獨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課前教師將相關幕課、微課等網絡資源上傳平臺,提出問題要求學生查閱資料得出答案。課上教師利用平臺提供的豐富互動方式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課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回看相關幕課、微課,加深印象鞏固學習效果。教師通過“作業”功能,針對課堂內容提出問題。這種移動教學通過探究式教學和遞進式學習橋梁搭建,轉變單一枯燥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獨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
(三)綜合應用翻轉課堂、比較文學分組學習等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效果。強調對學生能力的注重,更加側重學生應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討論、辨析中培養批判性思維、創新性思維。課程采用翻轉課堂法,將教學重點集中在師生互動交流,課后跟蹤學生進程。翻轉課堂中教學視頻針對性強,短小精悍;信息明確。老師起引領作用,帶著學生理解作品,鼓勵學生對作品的不同解讀和看法,鼓勵學生辯論,讓學生在辯論中活躍思維,形成自己的邏輯,對文學作品形成自己的解讀,激發學生興趣,激勵學生創新性思維培養。《英美文學》的教學改革還可以運用比較文學法,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與中國文學、文化進行比較,不但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大大促進學生增強文化底蘊和文學修養、拓寬文化視野、提高人文素質。
(四)注重過程考核方式,增加學生課堂參與度。注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評價,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思維的評價,這些在一張試卷中體現比較有限,還應加強學生學習過程評價。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切實發揮過程考核的作用。首先課堂表現不僅考核學生出勤情況,還把學生課堂參與度統計在內,通過超星等教學平臺統計功能,利用數據得出成績;其次調整階段測試形式,目前4次測試均為筆試考核英美文學相關知識點掌握情況,可嘗試把其中一次改為口試,要求學生分析文學作品并提出自己的觀點,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形成自己的邏輯,對文學作品有自己的解讀,并激勵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培養;最后,進一步優化小組任務主題和內容,讓學生對小組任務感興趣,并且任務難易程度適中、可操作性強,學生只要努力都能完成,學生樂于參與,獲得成就感的同時也激發了自主學習興趣。注重過程考核、體現能力培養的考核方式可做到學業考核過程化,學生評價多元化。
四、結語
通過本次教學改革,《英美文學》課程實現了綜合利用網絡資源、網絡教學平臺以及翻轉課堂、分組學習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從用耳朵聽變為動手去做,即讓學生自主學、動手學,課上課下有機結合,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大大提高。體現了實踐化教學的特色,也實現了英語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 融合英美文學元素的大學英語探索性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魏淼.長治學院學報.2022(01)
2. 應該終結“文學史+選讀”模式[J]. 王守仁.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05)
3.英美文學教學的現狀及提升策略分析[J].陸美.英語廣場.2017(08)
2021年度沈陽城市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應用型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構建學生主體課堂教學方法研究”成果(編號:JG202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