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新
關鍵詞:腸癌;泄瀉證;補中益氣湯;脾虛型;有效率;中醫證候積分
【中圖分類號】 ?R256.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6--01
腸癌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惡性腫瘤,其誘因包括缺乏運動,不良飲食習慣如長期高脂飲食,維生素攝入較少、遺傳因素等。目前臨床以手術治療為主,療效較好,但術后易出現腹瀉,即中醫中的“泄瀉”,發生率達4.35-17.00%。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性原因,脾胃逐漸衰弱,更增加了泄瀉的發生幾率。目前西醫多采用鹽酸洛哌丁胺膠囊對癥治療,雖見效快,但不治本,無法從源頭上解決。本研究擬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希望能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優的方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奉新縣中醫院收治的66例腸癌術后泄瀉患者臨床資料,運用計算機軟件隨機分為兩組,各33例。對照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最小是61歲,最大是75歲,平均是(65.70±4.45)歲。合并基礎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依次為5例、3例及9例。觀察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最小是62歲,最大是70歲,平均是(65.65±3.50)歲。合并基礎?。禾悄虿 ⒏哐獕?、高脂血癥依次為9例、5例及4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P>0.05,表明兩組均衡性較好,組間可比。
1.2診斷標準
腸癌診斷參照《AJCC癌癥分期手冊》[2],并經病理檢查確診為腸癌。泄瀉西醫參照《IBS羅馬Ⅲ標準》[3],中醫辨證診斷參照《中醫內科學》:大便次數增多,每日三五次,時溏時瀉,脘腹脹悶,腹痛隱隱,飲食不節、遇寒或受涼加重,伴排便急迫感,納減,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膩,脈虛弱。
1.3病例選擇標準
所有患者需滿足下述條件方可入組:①均采取保肛術治療;②滿足上述診斷標準,且辨證為脾虛型泄瀉。③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字確認。④能積極配合,按時服藥者。⑤預計患者生存期>3個月。排除伴有嚴重心肝腎等疾病;其他惡性腫瘤;其他因素引起的泄瀉如痢疾等;既往精神病史;易過敏體質或對研究藥物過敏;腸癌術后復發;正在參與其他研究;近期使用治療泄瀉的西藥、中成藥、中藥或其他影響本研究結果的藥物;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4方法
對照組西藥治療,鹽酸洛哌丁胺膠囊(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85,2mg*6s)口服,首劑量4mg,后每排便1次給予2mg,每日總劑量不超過20mg。共治療2個療程,每個療程7d。觀察組給予補中益氣湯。在經方的基礎上化裁。方中包含黃芪30g、馬齒莧30g、茯苓30g、黨參20g、陳皮15g、炒白術15g、石榴皮15g、車前草15g、澤瀉15g、炙甘草10g、訶子10g、升麻10g、柴胡6g。隨癥加減,腹痛甚者加20g白芍;久泄不止加20g仙鶴草;完谷不化、納差加雞內金、神曲、炒麥芽各15g、10g、20g;手足冰冷,食冷則瀉,得溫則舒加肉桂和附子各3g、6g;上述藥物由本院統一提供,武火煮開,文火慢煎。1日1劑,共300mL,分早晚2次服用,持續治療2個療程。兩組治療期間均合理調節飲食,保持飲食清淡,適當鍛煉,避免吸煙、酗酒等。
1.5觀察指標
①療效:參照姜家康文章中的療效標準。痊愈:大便次數、性狀恢復正常,伴隨癥狀消失。顯效:大便次數每日2-3次,近似成形,臨床癥狀和體征積分與治療前比較減少>70%。有效:大便有所改善,臨床癥狀和體征積分與治療前比較減少35%-70%。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變化。總有效=1-無效。②癥狀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癥狀分級量化標準,于治療前后對兩組突出癥狀(排便頻率異常、大便溏瀉、腹痛隱隱、食少納差、腹脹腸鳴、倦怠乏力)的輕重程度進行評估。每項0-3分,分數越高表明癥狀愈加嚴重。
1.6統計學方法
研究所得數據SPSS19.0軟件處理:滿足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x±s),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n(%)]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所檢驗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療效比較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X2=4.100,P<0.05)。見表1。
3討論
相關調查顯示,我國腸癌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2014年腸癌新發病例達37萬例,2020年約56萬,發病率僅次于肺癌,躍居第二位。在中醫中腸癌屬于“腸覃”、“臟毒”,多因正氣不足、飲食失調、脾胃不足,使脾虛運化失調,進而導致臟腑氣血陰陽失調。故泄瀉基本病機在于脾虛,治療宜健脾止瀉。
筆者所用補中益氣湯方是在李東垣之補中益氣湯基礎上化裁,方中黃芪為“補藥之長”,對于脾肺氣虛,元氣不足,疲倦乏力,食少便溏有一定效果?,F代藥理證實,黃芪具有促進新陳代謝、增強機體免疫力、抗疲勞的作用。馬齒莧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對急性胃腸炎有一定緩解作用。茯苓可健脾滲濕,尤善脾虛濕盛泄瀉。黨參既可補脾肺氣,又可補血生津。陳皮可健脾燥濕,善治脾胃氣滯、脘腹脹滿等。白術既可健脾益氣,又可燥濕利水。石榴皮入大腸,善治久瀉。澤瀉可利水滲濕。車前草可利水濕,能分清濁而止瀉,尤其適用于大便水瀉者。訶子可澀腸止瀉。升麻可治脾虛泄瀉、子宮脫垂等,其水提取液對番瀉葉導致的胃腸動力異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柴胡可宣通陽氣;炙甘草入脾胃,可補脾和胃,助參芪成氣虛之功。諸藥合用可升清陽,降濁陰,達到健脾益氣止瀉之功。隨證加減,增強療效。故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大便溏瀉等中醫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與黃衛國、占煜等研究一致。
綜上所述,對老年脾虛型腸癌術后泄瀉證患者給予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減輕患者腹部隱痛、大便溏瀉等臨床癥狀,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吳永梅,鄒群,羅酩,等.健脾止瀉湯對結腸癌術后腹瀉患者胃腸激素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30(12):509-511.
[2]格林尼,弗萊明,佩基,等.AJCC癌癥分期手冊[J].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4.
[3]周世勇,艾飛,高波,等.自擬翁苓參芍湯加減五倍子治療老年結直腸癌術后脾虛濕熱瘀毒型泄瀉的臨床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1,41(9):48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