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江
摘 要:中國人對玉的熱愛離不開我國數千年的文化背景,中國玉文化與華夏民族文明相伴而生,數千年來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它不僅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而且還具有豐富的精神價值。在我國古代就有“玉不琢不成器”之說,所以,玉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珍貴的物質之一。本文是關于中國玉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和田玉的研究。
關鍵詞:和田玉 傳統文化 研究
[正文]我們都知道中國和田玉負載著華夏八千年文化,它是中華文明的第一塊基石,也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見證者。和田玉以其溫潤細膩、玉質優良而聞名于世界,被稱為“玉石之王”。在中國人心中,和田玉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傳統道德觀念和社會文化綜合體現。
1、和田玉的文化地位
和田玉作為財富,權利與地位的標志,曾經是帝王顯貴們的私人收藏品,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和田玉逐漸走入尋常百姓的視野,尤其是最近幾年,為了陶冶情操,提高品位,富起來的中國人對于和田玉消費激增。玉石文化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里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不同時代背景之下,人們對玉石也寄予了不一樣的感情,包括“謙謙如玉”的君子品性,“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等等,使玉石行業在中國悠長的時代發展中盛極一時。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玉一直都是文人墨客的對象,它所承載的不僅僅是一種物質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的體現,所以玉也被稱為國之瑰寶。
2、和田玉的價值
和田玉在世界上久負盛名, 和田玉琢制的中國玉器被譽為“東方藝術”, 為珍品收藏。在寶玉石界把和田玉作為世界軟玉之首,它優良的質地,典型的成礦地質條件, 優美的工藝,都具有世界性意義。幾千年以來, 美玉的質地、形狀和顏色一直啟發著雕刻家、 畫家和詩人們的靈感。 隨著中國人對傳統玉的興趣日益濃厚。隨著中國人對于和田玉的興趣日益加深。和田玉的價值越來越大,中國和田玉將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傳統文化之一。
3、和田玉的和字精神
中華文明中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和,這種和跟和田玉和是一個字,或許是巧合,或許是冥冥中的歷史安排,張騫在公元前140年左右帶著一個和平使團離開長安,便是順著西域去中原進奉玉石,再由長安回到西域,并通過這條通道不斷西延,直到歐亞大陸,開辟出中國與西方通商的通道,結束了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交流之旅。了解了和田玉的文化和它的特質,就能明白我們中華民族了,我們是農耕文明社會,在這么多年的世界發展中,我們一直堅守的和字觀念,盡管不斷遭受外來的入侵與欺侮,但我們用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質,始終延續中國人獨有的精神命脈。保留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品質。就像國家領導人在講話中所指出的那樣,熱愛和平、深植于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和田玉,仍是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理念。從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我們對于和田玉的尊重,我們也不只是欣賞和田玉這個物件,而是去欣賞它背后所蘊含的中庸文化,和字精神。
4、和田玉是中華文化的載體
4.1華夏文明從古代開始到現在已經有千百萬年的歷史了。從人類文化的起源到至今為止,最長久,最能見證這個歷程的唯有和田玉了。文化代表著一個國家發展的進程,和田玉就是我國文化的發展的產物。從古至今,經歷無數歲月的變遷,依然以最完好的姿態存在著。被一代又一代的人發現,研究,考察,流傳,收藏,保存。和田玉見證的不僅僅是社會的更替,變遷,更見證了文化的發展進化。
4.2尤其是和田玉在古代是帝王專用,見證了帝王和國家的發展史,貴為“帝王玉”的和田玉尊崇無比,象征至高無上的皇權。文人墨客更是喜歡以玉擬物,抒發情懷。在詩詞中詩人用“玉”來形容物,就是希望借“玉”來形容該物的尊貴地位。如李煜的“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中,李煜作為前朝皇族雖然生活優渥,但最終逃不開當朝的制裁。所以縱然可以居住在有“雕欄玉砌”的皇家園林中,卻已物是人非。和田玉見證了歲月的變遷,印證了文化的發展,從最早的傳國玉璽,玉佩,再到現在的奧運會獎牌,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正是它獨特的玉質,體現中國君子之風和堅韌的民族精神,溫潤的品質也象征著中國人的性格,含蓄,內斂,因此也只有它才能成為中國文化傳承的載體。
5、和田玉的寓意
和田玉文化已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中,在古代玉器中,和田玉是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價值的一個品種。它既代表著一種精神內涵,也象征著一種美好寓意。因此古人常把玉比做人、比做事、比做理想的人,所謂玉一定是有作品的、作品一定是有寓意的、寓意一定是吉祥的。
結束語
綜上所述,和田玉還有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很多文化價值值得探討與挖掘,和田玉文化作為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之一,也將不斷地發揚光大。總而言之,和田玉走到今天,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古往今來,無數皇親貴胄,商賈富人為它傾倒,耗費無數心力。但無論世事如何變遷,和田玉被收藏進皇宮寶殿也好,依舊在山谷默默無聞也好,它的品格卻不會有任何改變,做人,也應如此。
參考文獻
[1]程遂營.和田:絲路上的中華美玉之鄉[J].傳記文學,2021(12):116-122.
[2]趙朝洪,本刊編輯部.和田玉與中華玉文化[J].藝術與設計,2021,1(06):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