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駿 黃谷瑜
【關鍵詞】外科學;課程思政;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2.05.014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作了重要講話:“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而隨著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出臺,醫學高等院校構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雙向并行的教學培養體系已是大勢所趨[2]。
1加強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學生是國家醫療事業的未來,擔負著救死扶傷的崇高使命,培養醫術精湛且醫德高尚的醫生是醫學高等院校肩負的重任。當代的醫學生培養體系需要明確的是“培養什么人,怎么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原則性問題[3],因此構建課程思政、全員思政的教育體系是符合時代的潮流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的[4]。
大學生正處于心智和性格塑造的重要時期,思想尚未成熟,人生閱歷較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定型,情緒也較易波動,雖然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強,但也容易迷惑,正是由于大學生如此性格特征,大學期間是大學生完成性格塑造和技能學習的絕佳階段[5]。當代醫學生很大一部分人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認識不夠,更多將學習重心放在專業理論和實踐技能上,而忽視對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的培養,而醫務工作既要有仁術,也需要仁心,才能稱得上稱職的醫生,醫學院校只有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才能培養出更多高質量的醫學人才。因此,如何把專業課程和思政教育整合起來完成“立德樹人”的目的,成為新時代高校醫學生培養的一大挑戰[6]。
有學者對國內部分高校醫學生進行研究發現,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思政教育手段單一、內容陳舊,難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致;思政教育更多側重于理論教育,缺乏實用性和創新性,難以同學生切身處境相關聯;思政教育的內容與專業知識整合不佳,難以達到課程思政的效果;此外,思政教育在高校內沒有達到“全員育人”的效果,主要表現在思政教育工作局限于某些部門或者人群,缺乏多部門協同導致教學效果欠佳[7]。思政教育的實踐中尚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如何結合學科自身的特點進行課程思政的實踐是需要我們不斷進行探索和總結的。
2外科學課程的特點外科學是臨床醫學的一門主要課程,內容涵蓋人體各個系統外科疾病的發生、發展、診斷、治療以及預防。該學科伴隨著整個醫學發展歷史也在不斷更新進步中。當前外科學在理論基礎和臨床實踐上都已取得了極大的提高,治療范圍可以用無深不逮、無微不至形容,手術方法已經和許多新技術結合,并且伴隨著生物醫學工程和醫用材料等學科的迅速發展,外科學所涉及領域正不斷擴大,且已分成許多亞專業。一個合格的外科醫生不僅應具有豐富的臨床醫學知識,還要熟悉科學和技術的進展,并善于把不斷更新的知識應用于外科實踐工作中,同時,外科醫生在防治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實現國家醫學現代化等方面也要有責任意識,醫學生有必要概括地了解外科學的發展歷史,從前輩外科學家的事跡和貢獻中受到啟發和教育,在實際工作中打下良好基礎,并充分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解決醫學問題,促進學科發展。因此在外科學的教學過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可供教學開展[8]。
3思政教育融入外科學教學中的具體措施3.1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建設“德醫交融”教學團隊傳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提升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才能當好引路人。在新時期思政育人新要求的形勢下,教師是知識傳授的核心體,需要承擔起教學和育人的雙重職責,除了向學生傳授專業技術知識外,自身也需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教師可通過相應課程的聽課及各類教學培訓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充實自身知識體系。以黨建引領,搭建教師外科學課程思政研討平臺,交流借鑒他人他校先進的醫學專業課課程思政的教學經驗。在教師上崗前需進行集中的課程思政培訓,并定期對全體教師隊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此外,組建“思政教師+臨床專家”外科學教學團隊,整合“德醫交融”的課堂教學內容。思政教師與臨床專家共同參與外科學教學過程,通過規劃制訂課程教學目標與內容,使課程設計能更好更有效地達到立德樹人的效果[9~10]。
3.2充分挖掘外科學思政元素,實現“教書”“育人”有機融合要做好課程思政的育人工作,首先需要對課程本身內容進行研究和挖掘,找到專業知識點和育人元素相融合的素材,從而對學生進行傳授。思政素材可以來源于以下幾個方向。
3.2.1我國外科學的發展史及外科學先輩的先進事跡回顧我國源遠流長的外科發展史,通過我國外科學發展成就以及各位外科前輩專家克服困難、不斷創新、永攀高峰,才使得我國外科學發展有今日成就的事跡,讓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生對黨和國家奮斗目標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認同,進而把國家富強、社會進步與個人成長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我國外科事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諸如黃家駟、裘法祖、吳階平、吳孟超等行業先驅的奮斗。比如我國外科巨匠裘法祖院士曾說過“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先者不可以為醫”,借此引導學生就醫生個人修養及社會責任感的思考[11]。通過黃家駟等諸多專家放棄在國外優渥的條件,在祖國困難時期選擇報效祖國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鼓勵學生見賢思齊[11]。通過向學生們講述當前國際形勢下,我國援外醫療隊“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偉大精神,進而將學生培養成為堅定“四個自信”、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3.2.2課程教學內容本身的思政素材胸外科教學時,可以講述胸外科先輩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無私奉獻、對待工作極端熱忱、精益求精的事跡,培養學生傳承和弘揚白求恩精神;在疫情全球蔓延的今天,在無菌術和外科感染教學時,可以融入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偉大抗疫精神,培養學生醫者仁心、大愛無疆的奉獻精神;對于外科圍手術期的發展進步,以及曾經因為圍手術期措施不到位造成的嚴重后果,借此強調求實的科學精神和高度認真的責任感在外科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進一步弘揚神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精神;在泌尿外科教學時,可以講述吳階平院士挽救曾被行業判為不治之癥的單側腎結核的故事,引導學生學習吳院士敢于質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啟發學生成長為善于思考、為夢想奮斗的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為青年[12]。
3.3積極探索課程設計,創新思政教育模式當前高校構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雙向并行的教學培養體系勢在必行,因此圍繞課程設置、思政元素挖掘、教學手段和模式進行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是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的。思政課程素材是可以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積累的,教學目標、課程設計、教案課件編寫則需要不斷增加育人理念,將必備的思想道德品質貫穿于教學當中,讓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外科學課程當中,將思政的要求整合在教學大綱中,在各章節提出明確的思政教學任務,保障思政教育能有效在課堂中貫徹。同時,多種課堂教學模式以及現代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也可嘗試用于課程思政的教學中,比如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的引入,微視頻、多媒體影像化教學等各種教學媒介和教學平臺的使用能更有效地給思政教育提供平臺,線上線下的教學互動能更好地擴展師生交流的空間[13~14]。
4小結新形勢下,高校醫學教育不僅僅是專業理論技能的傳授,還承載著立德樹人的高質量發展要求。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外科學課程學習中,要堅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通過推動課程思政體系的創新、挖掘課程思政素材、加強教師思政教育的培訓,同時結合不同授課模式及借助新媒體技術,多管齊下才能切實增強外科教學課程思政的效果,使學生能真正接受課程思政,培養學生成為思想政治素養和專業綜合素質兼備的醫學人才。參考文獻[1] 肖香龍.思政課與其他課程須建立協同育人機制[J].中國高等教育,2017(23):14-15.
[2] 魏亞敏,茹澤園,田佳,等.課程思政在醫學生培養體系中的構建與探索[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1,13(16):77-80.
[3] 楊威.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要主動回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5):15-17.
[4]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5] 陳笑夜.綜合性大學“95后”醫學生就業心理特征分析及教育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8(11):55-56.
[6] 余皖婉,周曉.課程思政融入外科學教學的路徑探索[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5(8):52-54.
[7] 劉超,原媛,丁毅仁,等.探索新形勢下醫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的提升路徑[J].黃河 黃土 黃種人,2021(13):48-49.
[8] 吳孟超,吳在德.黃家駟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9] 李吉祥,程海,劉景紅.充分發揮高校任課教師的育人潛能[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5,7(4):525-526.
[10]劉戈,凌杰.高校課程思政與師資隊伍建設現狀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6):82-84.
[11]許宇彪,韋尊,陳盛越,等.外科學教學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探索[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27(4):604-607.
[12]顧潤國,劉艷艷.外科學課程思政設計與實施[J].衛生職業教育,2021,39(12):41-42.
[13]孫靜,高薇,盧玉仙,等.基于課程思政的系列微視頻設計與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21,39(12):43-45.
[14]阿麗婭·阿克木,李娜,蘇來曼·卡斯木,等.淺談如何建設外科學線下一流課程[J].現代職業教育,2021(28):39-41.
(收稿日期:2021-11-30修回日期:2022-01-11)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