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根升
摘 要:當前,中等職業學校在落實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存在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操作技能與生產實際相脫離的問題,導致中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不高,高薪就業、工作穩定的畢業生比例較小。本文通過對中職校企合作現狀的探究與分析,為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下校企合作的推進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中高職一體化? ? 人才培養模式? ? 校企合作
當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掌握的知識、操作技能與生產實際銜接不緊密,其綜合素質,如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標準和規范意識無法達到實際工作崗位的需求,學生上崗前企業需要對其進行二次培訓。同時,因部分中職畢業生心智不夠成熟、好高騖遠、不愿吃苦耐勞等,導致其就業不穩定,加大了企業人才的流動性,增加了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使得企業在付出培訓成本之后無法獲得較好的收益。正因如此,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要求應聘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較高的職業素養,這對于中職與高職畢業生而言是十分不利的。為更好地適應企業的需要,越來越多的中等職業學校和高職院校開始注重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注重中高職與企業的一體化合作,即通過中高職一體化校企合作將學生、家長、中職、高職、企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其中,中職、高職、企業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實施教育教學,共同培養出滿足行業、企業用人需求,滿足崗位用人標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
一、中等職業學校校企合作現狀
(一)中等職業學校校企合作現狀
國家非常重視中等職業教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隨著中等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以及育人理念的轉變,中等職業學校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創新。中等職業學校的育人模式由傳統的理論教學轉變為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同時,校企合作的形式也由單一性轉變為多元性,最開始的校企合作或聯合主要是企業為學校學生提供學習、實踐的平臺以及機會,但此種方式無法發揮企業的最大價值,而當前階段的校企合作更為側重學生的個性化、全方位發展,即通過聯合中職、高職、企業等主體,制定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或方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增加了企業文化培訓、職業道德培訓、崗位能力培訓、產教融合等更深層次的合作,促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過程中,實現自我認知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中等職業學校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1.校企合作思維禁錮
雖然職業教育改革已有多年,校企合作也成為眾多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途徑,但是中等職業學校受自身固有育人思想的影響,在落實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教、學、產、研分而行之,并未制定出真正符合社會發展定位、滿足企業用人標準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教學目標,依舊以基本的知識以及技能講解為主,且理論與實際脫離,教學內容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無法滿足崗位實際需求。這不僅削弱了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也無法較好達成新時期職業教育的育人目標,導致整體育人效果不理想。此外,一些企業偏向于與高職院校合作,降低了中等職業學校校企合作的穩定性。
2.校企合作制度滯后
在開展人才培養活動之前,中等職業學校在校企合作中起主導作用,其中的人才培養模式確定、課程體系構建等基本上由校內教師經過調研決定。而在全新的育人視角下,此種關系需要重新定位,高職、中職、企業需要就課程實施、企業培訓課程落實、人才培養模式規劃、教師的分工等進行深入探究,以此來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能力以及職業素養。但是部分中等職業學校在與企業和高職院校的合作中,并未意識到這一點,缺少相應的制度來保障校企合作的運行,僅是單一地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參觀、體驗或簡單的實訓實習,導致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難以實現。
二、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下實施校企合作的對策
(一)三方協同,構建全新的課程體系
立足當今職業教育,為實現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滿足中職、高職育人目標,滿足企業用人的需求,需要重構課程體系。在中高職一體化校企合作過程中,中等職業學校以進行文化基礎、專業理論基礎、中職素養等課程教學為主;高職院校提供高階的理論與崗位技能課程教學,為學生能力發展提供平臺;企業提供崗位所需的行業知識、企業文化、專業技能理論與實操教學內容,同時擔當著實踐基地的角色,即企業在進行生產的同時,為學生提供生產性實訓崗位。在課程體系方面,需要制定理論考試與技能考核的核心課程、核心技能、必備技能、進階技能等標準。這種合作模式實現了校企資源的互補和共享,使校企雙方的設備兼具教學和生產功能,大大提高了設備利用率,且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得以提升。根據這一基本情況,校企要共同構建全新的課程體系,這一全新體系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多元能力發展,還要在最大程度上發揮中高職一體化校企合作的應用價值。首先,學校文化課教師、專業課教師、企業專家和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必須共同參與課程體系的構建。為滿足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各專業教師需要對當前社會背景下的產業結構、企業用人標準進行探究,深入分析專業崗位所設定的工作任務、評價標準等內容。結合這些有效的數據,與企業專家和企業導師進行深入交流,從而結合課程體系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其次,通過校企合作豐富實踐教學資源。結合中職、高職院校專業教學內容和企業工作內容,中職教師、高職教師及企業導師在此基礎上進行提煉、修改、完善,形成有利于學生長遠發展、滿足崗位能力要求、實用性強的教育教學資源。
(二)三主體育人機制與方法
對中職、高職、企業三者而言,人才培養不僅需要考慮中等職業學校的實際情況,同時也需要從企業的實際利益以及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入手。為滿足三者的共同利益,并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可以建立靈活的教學體制。首先,中職、高職、企業擇時而教。在企業工作的淡季、學生假期期間,由中職、高職院校教師以及企業導師組成的教師隊伍,組織學生返校進行知識學習,或在項目工地、企業車間以實際教學或線上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其次,做好教學統籌工作。為了確保相關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并實現學生多元能力以及素養的提升,教師需要做好學生的學習統籌工作。其一,開展基礎知識教育。理論性的知識需要順應時代發展,不能出現與實際工作、生產相脫節的情況,可以由中職、高職、企業導師組成的教學團隊進行協調,結合專業發展現狀,選擇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內容。其二,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在現代技術的支持下,AR技術、VR技術、在線工程模擬技術等獲得廣泛應用,中職、高職教師可以協同企業導師規劃在線模擬平臺,并借助教學App、學習網站等,打造微課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最后,有效開展實際案例教學和項目教學。在企業生產繁忙階段,為緩解企業的生產壓力,可以組織學生進入企業實習。
(三)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養基地
人才培養基地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一環,也是人才是否符合就業崗位能力要求的訓練場。沒有人才培養基地的現代化,就不會有專業建設與發展的現代化。中職、高職、企業三方必須根據行業發展現狀、技術革新要求、設備更新情況,共同謀劃,共建“校中企”或“企中校”的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加強“進”“出”雙向流動,讓學生在校、在企學習期間,與最新的知識、技能、設備、生產過程零距離,掌握實際工作崗位需要的知識與技能。
(四)多維入手,實現共贏
首先,多方共同參與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中職、高職教師和企業導師利用多種形式向學生介紹專業現狀、行業標準、專業發展趨勢、育人目標、就業情況,介紹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中各主體扮演的角色與發揮的作用。讓學生明白應該學什么、怎么學、如何升學、如何就業等。讓學生了解企業文化、崗位技能要求、工作待遇、崗位晉升等內容。讓學生樹立學習自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確保教學活動與崗位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總之,中職、高職教師和企業導師必須引導并幫助學生做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讓學生成長成才。其次,完善評價標準與內容。由企業導師或師傅、高職院校教師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共同組成的考核評價小組,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與內容,結合學生在企業的實習情況、學習表現、學習成績及個人綜合素養等情況,對其進行全方位評價。在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框架下,校企合作考核小組對學生的評價結果或考核結果,可以作為企業人才招聘的重要依據,可以作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畢業的依據,也可作為高職院校招生或學生升學的條件。學生得以成長成才,企業不用對畢業生進行二次培訓,中職、高職向社會輸送了人才,實現了多方共贏。
三、小結
綜上所述,立足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以及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校企合作,企業、中職、高職三者結合社會用人需求及中高職育人目標,共同構建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必將促進學生的專業成長與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馬麗,王海,王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中、高職銜接現狀[J].辦公自動化,2021(15).
[2]潘書才,徐永紅,陳宗麗.高職校企合作“雙元”育人的問題與對策:基于江蘇省12所高職院校的調研[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
[3]姜宇國.面向中高職一體化的職業教育管理創新:基于企業需求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5(5).
(作者單位:臨海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