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媒體應用技術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加速與各行業融合,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成為生產生活服務數字化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充分凸顯了其價值。本文簡單介紹了互聯網時代的數字媒體應用技術的發展,分析了該技術在實踐應用方面所體現的應用價值,并圍繞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在廣電傳媒、電影電視、教育教學、電子商務、大眾休閑娛樂、設計等領域的應用進行了探討,研究該技術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數字媒體應用技術;應用價值;應用領域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數字媒體應用技術的發展及應用提供了良好條件,既為該技術在各個領域和專業中的應用提供技術、數據傳輸層面的支持,也為該技術的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實踐發展過程中,數字媒體技術與各行業領域加速融合發展,數字化服務與應用向社會和產業發展各領域廣泛深入滲透和融合,數字化產品與服務將創造出巨大價值,數字媒體應用技術也隨之加速發展。只有綜合掌握該技術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情況,基于此探究其發展前景,才能順應互聯網時代發展趨勢,推動新數字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及高質量發展。
一、互聯網時代的數字媒體應用技術概述
數字媒體應用技術是隨著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互聯網快速發展,主要依托計算機網絡為媒介,對文本、圖形圖像、視頻、音頻、動畫等數字媒體進行采集、設計制作、存儲、傳輸和顯示輸出的一種現代信息技術。數字媒體技術在設計、制作等應用方面主要包含數字圖像處理、數字模型制作、數字動畫制作、數字音視頻編輯、數字影視制作、多媒體設計制作等內容。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數字媒體逐漸成為現代媒體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關鍵部分。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具有數字化、多樣性、交互性、集成性等特點,具有趣味性、藝術性、實時性、生動直觀呈現內容等優勢,在多個領域、行業都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在影視、動畫、廣告、教育、生活娛樂、設計等領域,數字媒體應用技術更是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在互聯網時代,數字媒體應用技術需要基于互聯網內涵、特征、要求等進行融合應用,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并凸顯其實際價值。從實踐層面看,以下三點成為當前數字媒體應用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關鍵。第一,網絡的快速發展對數字媒體技術的進步發展提供了基礎。網絡不僅能支持數字媒體應用技術的應用成果傳播,還為相應的技術應用提供支持。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5G技術本身的特性與優勢使得互聯網在數據傳播和處理方面發揮巨大作用,甚至未來6G的實現,將為數字媒體應用技術提供強大的基礎支持,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進一步推動其快速發展。第二,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的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將快速發展。虛擬現實技術融合應用了多媒體、傳感器、新型顯示、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多領域技術,能夠拓展用戶的感知能力,改變產品形態和服務模式,其帶來的沉浸感、交互性、多感知性,提供了多感官體驗模式,提升了用戶體驗,對數字媒體技術帶給用戶視聽感知實現了新的飛躍提升。互聯網在各行業領域的深度融合應用,將不斷促進新的數字媒體技術創新發展。第三,網絡安全與網絡文明提升將對網絡數字媒體的發展應用提供保障。互聯網時代信息安全問題變得愈發嚴峻和重要,不管是由于網絡軟硬件本身問題所導致的風險,還是數字媒體數據庫、數字媒體信息保護、數字媒體集成分發傳輸、數字版權等方面,都有可能造成信息盜用、信息泄露、信息篡改、病毒感染、系統攻擊等,這就會影響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有效應用,相應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難以得到充分保障。互聯網為數字資源傳播提供了良好平臺,網絡安全與網絡文明建設顯得愈發重要,在加強提升網絡安全技術的同時,也需要不斷構建起我國科學、系統、完善的互聯網相關法律制度和保障體系,以保障我國互聯網以及相關數字技術在社會和各行業領域中的應用,促進數字經濟長遠發展。
二、互聯網時代下數字媒體應用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價值
(一)互聯網時代下數字媒體應用技術的發展
互聯網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式快速發展,推動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在數字媒體采集制作、數字媒體傳輸、數字媒體內容管理、數字媒體業務運營管理、數字媒體終端消費及參與等各方面的技術不斷創新發展。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已經發展成為計算機信息處理、網絡技術、人工智能等多種學科領域交叉的技術。
一是數字媒體采集制作設備和技術多樣化快速發展,語音識別、圖像視頻采集、音視頻編碼壓縮、圖像視頻處理及內容分析等新的技術不斷創新,尤其虛擬現實與數字媒體技術的融合,其應用領域將不斷拓展。二是網絡流媒體、無線多媒體傳輸等新的數字媒體傳輸技術不斷提升,傳輸實時性、交互性不斷增強,網絡電視、視頻會議、網絡直播等快速發展。三是基于內容的檢索、數字媒體的集成分發、數字媒體的存儲等數字媒體內容管理技術更加智能,尤其是云存儲、人工智能等技術與數字媒體技術的融合發展,更加適應數字媒體的個性化需求。四是互動增值服務、客戶管理、認證計費等數字媒體業務運營管理方式不斷創新,各類自媒體不斷涌現。五是數字媒體終端消費及參與形式更加多樣化,除了電視、電腦終端,各類顯示屏、移動手機終端也廣泛應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投影等技術的發展,使數字媒體終端更加多樣創新,虛實結合、人機交互更加增強,應用領域也滲透到各行業和經濟社會活動中。隨著我國網絡數字信息基礎設施不斷優化升級,互聯網時代下,網絡化、數字化、智慧化將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也將進一步促進數字媒體應用技術的創新應用。
(二)互聯網時代下數字媒體應用技術的應用價值
隨著我國深入實施數字經濟發展戰略,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數字技術與各行業加速融合,互聯網平臺日益壯大,在線學習、網絡購物、視頻直播等生產生活新方式加速推廣,數字媒體應用技術的發展將在互聯網時代發揮巨大的應用價值。一是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向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各領域的廣泛深入應用,必將進一步推進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升級和深度覆蓋,進一步推進網絡化、數字化終端產品設備的研發創新,進一步推進智能互聯網絡與生產生活服務等各領域的深度融合。二是數字媒體技術與各領域融合應用,在推動行業企業與數字技術服務企業跨界創新的同時,必將進一步推進新的數字媒體應用技術不斷創新發展,提升數字媒體應用技術的集成共享和協同,加快創新技術的工程化、產業化,提升數字化智能化服務水平。三是進一步推進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融合創新,構建虛實結合的產業數字化新生態,深化培育數字媒體技術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電子商務、文化教育、生活娛樂、社交購物、會展旅游、公共服務等各領域應用的新模式新業態,創新新型數字化生產生活方式。四是推動網絡化數字化體驗產品內容的開發制作,提升虛實交互體驗,滿足人們多樣化、個性化、多層次的需求。五是互聯網時代數字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良性發展,將急需促進數字知識產權保護、數字服務監管、風險防控、數字化治理能力和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提升,保護互聯網環境下數字媒體從業人員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營造有利于創新協調發展的環境。
三、互聯網時代下數字媒體應用技術的應用領域
(一)廣電傳媒領域中的應用
進入互聯網時代,廣告和網絡電視逐漸融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數字媒體則為互聯網時代廣電傳媒行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在廣告中運用數字媒體技術,能夠通過動畫、視頻等形式增強廣告的視覺沖擊力,甚至能夠通過三維立體的影像來進行推廣和營銷。這種動態、立體的信息傳播方式無疑比傳統廣告形式更容易吸引人們的興趣,相應的推廣營銷效果也更為良好。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則進一步強化了廣電傳媒行業的發展,使得基于數字媒體技術的廣告能夠出現在智能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上,進一步拓寬了廣電傳媒范圍。
(二)電影電視領域中的應用
電影電視領域是互聯網時代應用數字媒體技術的重要領域。實際上早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數字媒體技術就已經在電影電視領域得到了普遍應用,不過主要局限于影視作品的制作環節。而進入互聯網時代,數字媒體技術還被應用于影視作品的宣傳、發行以及傳播等各個環節,全面推動了影視行業的創新發展。影視作品的制作環節中,數字媒體應用技術能夠為畫面以及音效帶來有力支持。不管是根據影視作品需要運用CG技術來調整畫面色調或制作畫面特效,還是配置聲效以及背景音樂,都能大幅增強影視作品的畫面表現力和聲音表現力,進而帶給觀眾更為真實、震撼的觀看體驗。在影視作品的宣傳與發行環節,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則能實現在互聯網平臺的生動宣傳,制作出引人入勝的宣傳片或者設計與繪制合適的影視作品海報。而且基于數字媒體技術影視作品能夠實現全球各地同步上映,進一步方便和支持宣發工作開展,降低發行成本。在影視作品傳播領域,基于數字媒體技術的影視作品能夠通過數字資源的形式進行保存,并能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有效傳播,不管是從傳播范圍還是從傳播時間層面來看,都能為影視作品的有效傳播以及影響力增強而提供支持。
(三)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應用
進入互聯網時代,現代教育快速朝著信息化方向發展。一方面,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使得原本較為枯燥、單調的課堂變得更加生動、直觀和有趣,能夠通過包括聲音、圖像、視頻等在內的各種媒體形式呈現豐富精彩、生動形象的教學內容,大幅增強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互聯網的支持使得數字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進一步得到拓展和深化,推動著線上教育的快速發展。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思考、探究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思維和信息素養,有利于學生適應新的時代發展要求并實現全面成長。通過互聯網平臺以及數字媒體技術進行線上教育,能夠對傳統線下教育進行有效創新和顛覆,擺脫課堂的時空限制,真正形成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高質量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微課、慕課以及在線直播教學等的優勢,推動現代教育創新發展。而且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出現,能夠進一步凸顯與保留線上教學模式、線下教學模式本身的優勢,對二者的缺陷進行彌補,構建起更加科學、高效且契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優質教學模式。
(四)電子商務領域中的應用
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推動著電子商務邁入高速發展階段,并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巨大突破。而在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無疑居功至偉。電商平臺基于數字媒體技術能夠為用戶提供直觀的商品信息,讓用戶足不出戶就能對商品的具體情況加以了解,這是廣大用戶愿意通過電商平臺進行購物的必要前提。可以說沒有數字媒體技術的支持,電子商務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嚴重阻礙。
(五)大眾休閑娛樂中的應用
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使得各種智能化產品以及軟件、游戲等成為大眾休閑娛樂中的重要部分。不管是用于通訊的微信、QQ等,還是用于了解新聞信息的今日頭條,又或者是觀看短視頻的抖音,這些軟件都已經成為當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極大地豐富了大眾休閑娛樂生活。而對于這些數字化產品與軟件而言,數字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可忽視。如果缺乏數字媒體技術的支持,這些軟件的使用體驗將會大打折扣,很難成為當代人用于線上交流、娛樂消遣、休閑生活的重要部分。
(六)設計領域中的應用
數字媒體技術在設計領域的應用能夠推動傳統設計模式的全方位創新,在設計過程中基于數字媒體技術的各種工具和軟件進行設計,能夠充分利用各種豐富的功能提高設計工作效率,擺脫手稿設計的局限性并助力設計水平的提升。而且數字媒體技術能夠支持設計作品的有效傳播、分享,還能支持不同設計人員以及設計人員和客戶之間的有效溝通乃至深度協作,進一步保障設計質量。數字媒體應用技術還能實現對設計作品進行三維建模以及渲染,生成直觀、具體的作品模型并呈現出生動的動畫效果,進而為設計作品的實際生產、制作等提供依據,也能為作品的進一步調整、改善而提供支持。就目前來看,數字媒體技術已經在設計領域的各個行業得到了充分應用,如建筑設計、工業產品設計、廣告設計等,有效推動了整個設計領域的創新發展。以工業產品設計中的數字媒體技術應用為例,就具體的應用要點進行剖析。在工業產品設計的初始階段,設計人員需要合理選擇基于數字媒體技術的專業軟件,熟練掌握軟件操作方法并準備合適的硬件設施設備,為具體的設計工作開展創造有利條件。而在設計中期,設計人員則需要利用專業軟件進行創意設計,兼顧創意性、具體性以及精確性。在此過程中,各設計人員能夠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交流、共享乃至實時協作,通過不同終端實現跨時空的實時交流,進一步強化設計過程中的合作性。而且設計人員能夠通過互聯網平臺與客戶直接進行聯系,一邊聽取客戶意見,一邊準確表達自身產品構思與設計理念,雙方在有效溝通過程中逐步實現設計目標的統一,保障設計方向正確且設計質量足夠高。而在設計后期階段,運用數字媒體技術能夠對設計作品進行有效共享和傳播,促使了相關人員有效理解設計理念與內涵。借助數字媒體技術進行三維建模和燈光渲染等,能夠直接生成設計作品的成品三維模型甚至呈現不同的動畫效果,直觀展現作品,及時發現作品設計中的缺陷與不足并加以調整,并為具體的工業產品生產提供依據和支持。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發展以及數字媒體應用技術的逐步成熟,該技術在互聯網時代中的應用和發展前景必然會極為廣闊,能夠為現代社會創造更多、更大的價值。一方面,該技術的應用必然會變得更為廣泛。隨著移動互聯網尤其是5G網絡的覆蓋、普及與應用,數字媒體技術將會滲透與應用到更多的領域和行業,持續推動現代社會創新變化。另一方面,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將更加專業化以及多層次化。在設計、影視、廣電傳媒等各個領域,數字媒體技術在互聯網的支持下,其應用水平將不斷提升,加深應用深度的同時增強相應的專業性,進而提高應用質量和效率,為相關領域與行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動力。隨著現代法律體系的逐步完善,互聯網環境下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必然將形成更為系統、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
四、結束語
綜上,互聯網時代為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各個領域和行業都應當準確理解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趨勢,主動探索應用數字媒體技術的可行路徑,借助先進技術進行有效創新,構建新的發展模式并為數字媒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助力。
作者單位:李永利? ? 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
作者簡介:李永利(1973.4-),男,漢族,河北省石家莊市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數字媒體技術、職業教育、計算機信息管理。
參? 考? 文? 獻
[1]黃麗,賈暉楠,黃佐.新數字媒體虛擬技術與應用策劃展示的融合研究[J].數字通信世界,2021(12):192-193+251.
[2]馬翔天,李紅梅.數字媒體技術在環境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1(11):69-70.
[3]陳培波.數字媒體技術在影視后期制作中的主要應用[J].黑河學院學報,2021,12(11):143-144+167.
[4]王藝錦.數字媒體藝術的創新及發展研究[J].大眾文藝,2021(19):227-228.
[5]武若暉.數字媒體技術在藝術設計領域的應用探究[J].信息記錄材料,2021,22(08):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