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棟 周全麗
摘要:心理社團是高校心理健康朋輩教育的主要載體,在心理育人工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本文對高校心理社團的角色定位、實踐探索進行了系統剖析。
關鍵詞:高校心理社團;角色定位;實踐探索
隨著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人們社會生活壓力不斷增大,心理亞健康現象層出不窮,心理疾病發生率逐年攀升。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心理健康狀況同樣面臨著嚴峻考驗,目前,多數高校在學校層面已經建立了相對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可以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大學生朋輩教育、同輩關懷同樣不可忽視,而學生社團能夠較好地實現朋輩心理關照的功能。心理社團將心理健康朋輩教育作為工作的主要方式,彌補了學校心理健康專業人員不足、學生受益范圍有限的短板,能夠提升學生自我教育、自助互助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心理社團的角色定位
1.社會心理服務建設的有效補充
加強社會心理服務建設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設的重要內容[1],在社會心理服務資源方面,高校心理社團可以提供有效補充。社團在承擔大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工作的同時,也協助承擔著部分社會心理服務職能,如中小學校、企業、政府單位的團體心理輔導、團體專場培訓、暑期社會實踐等活動。一方面,社團學生能夠走出校門,走入社會,在實踐服務中增長才干,提升本領;另一方面,心理社團的各類活動為社會公眾提供了心理健康科普渠道,有利于舒緩各類人群的心理壓力,提升公眾心理健康素質。
2.學校心理健康宣傳的重要抓手
宣傳實踐活動是“五位一體”心理育人工作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開展工作的重要一環。在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時,不僅需要專業教師的參與指導,更需要學生的積極組織和精心謀劃,高校心理社團就承擔著這一重要職責。目前,多數高校的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省級和國家級心理健康活動大賽等都有心理社團的身影,心理社團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建構起了比較完善的體制機制、打造了一系列心理健康品牌活動,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心理健康第二課堂引領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2]。
3.學生朋輩心理輔導的得力助手
學生心理輔導的方式、途徑多樣,有心理咨詢、團體輔導、朋輩關懷等等。一般來說,心理咨詢、團體輔導的需求、范圍有限,由于大學生身份、年齡、生活經歷等較為類似,朋輩教育往往是比較容易切入的輔導方式。高校朋輩心理輔導的載體一般包括班級心理委員、宿舍長、同鄉等,心理社團作為學生興趣社團,是朋輩輔導的得力助手,可以將朋輩輔導的載體納入進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育心氛圍,實現更大范圍、更為有效的心理幫扶。
二、心理社團的實踐探索
1.完善社團組織架構,擴大社團輻射范圍
一般來看,很多高校的心理類社團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或心理學院(部)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在開展相關活動時,受指導教師資源有限、架構不暢等因素影響,活動輻射范圍較小,難以深入全校學生群體,容易陷入自娛自樂的狹小天地[3]。對此,心理社團需要厘清組織架構,建立與學院二級心理輔導站、班級心理委員、宿舍長等各方面力量的經常性聯絡機制,促進社團影響力提升,實現心理育人效果的擴大化。
2.強化社團系統學習,提升成員綜合能力
高校心理社團是基于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興趣、愛好建立起來的志同道合的學生團體,涵蓋了各個專業學科、不同年齡段,社團成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認知、基礎不一而足。因此高校需要加強對心理社團的專業指導、實踐培訓,在團體培訓、基礎咨詢實務培訓、對外交流學習上提供更多資源和機會,提升社團成員綜合能力。
3.創新宣傳內容形式,打造系列品牌活動
當前,00后已成為大學生主力軍,他們作為網絡時代的原住民,各種短視頻、直播平臺使用頻率較高,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漸成為新時代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陣地。高校心理社團在開展傳統的線下心理健康類活動的同時,需要創新內容形式,融入00后大學生感興趣的新內容、新元素,以抖音、微視頻、小紅書等平臺為媒介,打造系列品牌活動,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心理調適技能,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協調發展。
綜上,心理社團是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也是學生參與心理健康體驗類活動的重要窗口。新時代高校心理社團需要明確自身角色定位,加強實踐探索,為心理育人工作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丹,牟艷娟.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研究綜述[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1(01):49-52.
[2]張勵行.高校心理健康類社團的發展現狀、問題和展望——以大學生心理協會為例[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03):123-125.
[3]陳莉.高校心理社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專業化問題探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27(01):21-22.
基金項目:陜西師范大學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專項課題重點項目(2021szzxzd001)。
作者簡介:楊棟(1994.07),男,漢,陜西省渭南市人,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指導中心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