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蘭
摘要:數學教學倡導學生的探究學習,而問題便是探究學習活動的關鍵所在。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設計探究問題便是教師值得思考的話題。本文則以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數學課程特點為依據,對探究問題的設計以及實施效果展開深入分析,以此優化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體系。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問題;生活;認知體驗
一、問題表述符合小學生認知水平
分析小學數學教材能夠發現,其內容呈現的特點由具體向抽象不斷發展,對于小學低學段學生而言,大多數以具體化的內容為主,而對于中、高學段則以抽象內容為主。因此,探究問題的設置需要與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相契合,以此反映出小學階段數學知識的特點。此外,問題的表述也需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以避免“學術化”的問題出現,同時,多采用表格或者圖形作為載體將問題呈現出來,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探究的內容,為實現學生思維的積極轉化奠定基礎。
例如:在“分類與整理”教學活動中,考慮到小學低年級接受數學知識的難易程度,教師首先以對話的方式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并提出:“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禮物,看看是什么?一共有幾個?”于是,學生便參與到“數數”的探究活動中。有的學生先數紅色再數藍色,有的學生則先數大的再數小的。由于學生的分類方式不同,緊接著,教師便可引入“分類”這一主題,并引導學生描述感知分類的標準、體會分類的過程、嘗試記錄分類的結果,從而使他們的思維從開放中得到梳理。由此可見,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生,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表述問題,使學生更樂于參與到問題的探究活動中,以此推動學生的學習活動得到有效開展。
二、問題情境與小學生生活相聯系
數學與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較為基礎,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若將數學探究問題賦予生活化的特征,則能使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素材,不斷得以啟發,讓他們逐步感受到數學概念是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因此,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需要與小學生的生活相聯系,幫助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自主構建新知識,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強化他們的學習行為,進而促進他們的數學學習能力得到不斷加強。
以“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為例,本章節知識對于學生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也是小學階段數與代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起點,首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呈現了超市的一角,并呈現出商品的名稱與價格,這樣的情境便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認知。于是,教師提出相關問題,即:選取你們喜歡的兩種商品,計算總價。這樣的實際問題觸發了學生的共鳴心理,使他們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處處可見,也調動了每個學生參與到小數加法的計算活動中。每個學生便列出相應的式子,但在計算過程中卻出現了思維障礙,激發了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機,并深刻感受到小數加減法運算法則的重要性。接下來,教師便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整數的加法運算法則,體會小數加法算理過程,進而歸納出小數加法的具體算法。可見,設置與小學生密切聯系的生活問題,既能促進學生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還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進而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
三、讓小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目前,大部分探究問題是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點,而忽視了學生體驗知識的過程,造成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對此,教師應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并以“啟發式”的教學思想為主,讓他們親自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一來,既能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反思和抽象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還能對所要掌握的知識產生更加深層次理解,以此促進數學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
以“三角形的內角和”為例,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以及分類,并知道三角板上每個角的度數。為了使學生探索發現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和為180度,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即: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這一問題能使學生初步猜想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教師及時追問,“如何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每個每種三角形都量過嗎?”這樣的問題便調動了學生的感知、思維同時參與到操作活動中,初步驗證想法。為了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再次提出問題,如:你們還能運用什么巧妙的方法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為180度這個結論。于是,學生便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思考、操作、分析,提出“拼接法、折疊法”等操作方法,進而探索和發現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
四、將模型思想融入到問題設計中
數學模型是一種解決實際問題的有力工具,能夠聯系數學世界與現實世界。通過數學模型的有效構建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模型思想則是數學模型的抽象化體現。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將模型思想滲透其中,這樣能夠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將實際問題數學化處理,再通過有效的數學方法使問題得以有效解決,進而提高他們的應用意識。
以“平均數”為例,為了使學生能夠靈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平均數問題,教師出示兩組數據,第一組:9、8、9、6,第二組:7、10、9、8。同時,伴隨著問題的提出,即:哪組獲勝?為什么?隨后,教師將第一組加入一個成績“8”,再次詢問學生哪組獲勝。于是,學生在兩次評判中解讀、整理數據時,產生思維沖突,以此參與到平均數的探究活動中。實質上,學生從具體問題情境中抽象出平均數這一過程便是一次建模的過程。若讓學生理解問題,明確需要解決什么問題,屬于哪種模型系統,則需要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對過程、材料主動歸納,幫助學生將復雜的情境經過分析與簡化,確定必要的數據,建立真實的數學模型,找出數量關系,以此解答問題。
綜上所述,問題是探究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設計探究問題時,既需要注意問題的表述方式與小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契合,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中,還需要重視問題的價值與意義,將問題賦予真實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新知識學習的必要性,以此推動學生的學習活動得到有序進行。除此之外,教師也需要將模型思想滲透其中,讓學生感受、經歷從問題提出到結果得出的整體過程,使學生完成新知識的自主構建,進而提升他們的數學認知水平,完善他們的數學認知結構,為促進他們的長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陳秀娟.基于認知過程分析的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與應用研究[J].小作家選刊,2016(7):58-59.
[2]張登科.基于認知過程角度下的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與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6):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