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勤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初期階段,并且低年級是學生初步進入系統性教學體系的關鍵時期,所以教師此時期采取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的學習方向以及效果具有較為顯著的影響。語文科目是主要教學課程,其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審美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的重要內容,并且唐詩教學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學生對于古漢語知識的學習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感悟。為此,教師應該全面探究小學低年級語文唐詩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成效。
關鍵詞:小學階段;低年級;語文科目;唐詩;教學策略
全面掌握教學現狀是教師進行改革與創新的基礎,所以教師先對教學現狀加以分析,發現以下三個因素阻礙教學進程持續推進:首先,唐詩內容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具有一定難度,所以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效率較低;其次,唐詩學習區別于現代漢語知識學習,所以學生容易在學習中感到枯燥乏味;最后,教師運用的教學方式傳統,不具有趣味性,學生無法產生學習興趣。為此,本文作者從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景以及開展教學活動三個角度闡述如何彌補教學短板,從而優化教學模式與結構。
一、借助信息技術,輔助知識理解
信息技術是教育信息化進程中必須借助的教學工具,其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并且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從而快速推進教學進程。唐詩學習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理解難度,所以教師應該借助信息技術這一手段,輔助學生高效理解知識內容。例如:教師在講解《靜夜思》這首古詩時,首先,運用古詩的朗讀音頻作為課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引導其對課程知識形成初步印象;其次,教師在講解唐詩中的古漢語知識時,借助微課視頻這一形式,先要求學生在觀看中自主掌握知識內容,隨后教師暫停視頻,輔助以全面且深入的講解,以此實現傳統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省去教師的冗余講解;最后,教師運用幻燈片這一形式將本節課程的重點內容進行展示,帶領學生結合課件對課程知識進行回顧與復習,以此為其高效背誦古詩奠定基礎。由此可見,教師借助信息技術這一形式,可以幫助學生高效理解具有難度的教學內容,從而避免學生因為疑難而產生抵觸情緒,并且推進其學習成效提升。
二、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情景教學法是一種較為常用的教學方法,其可以將知識放置在學生喜歡且易于理解的場景下,從而消減古詩學習帶來的枯燥乏味之感,且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推進其主動學習進程。為此,教師應該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景,例如:教師在講解《望廬山瀑布》這一首古詩時,首先,在具體講解知識前,設置問題“本首古詩主要描寫的景色是什么?朗讀古詩后,你內心的感受是什么?”以此教師設置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其帶著任務在教學進程中主動思考,并且這一問題點明了古詩的寫作主題,可以避免學生學習方向的偏移;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模式,探討其對教師設置問題的答案,以此創設合作情景,豐富學生課程體驗;最后,教師邀請學生回答問題,獎勵積極回答且回答正確的學生,以此創設激勵情景滿足學生被表揚的心理需求。由此可見,教師創設教學情景,可以營造良好的課程氛圍,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其在教學中的配合度。
三、開展教學活動,增添教學趣味
教學活動是一種不同于課堂教學的方式,其可以運用趣味性的內容與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從而推進其在參與進程中主動探索知識內容,并且提高對知識的掌握度。為此,教師應該開展教學活動推進教學進程,例如:教師運用趣味性活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效,首先,教師開展“古詩背誦比賽”,在唐詩教學完成的次日,在講解新知識前,拿出十分鐘的時間,邀請五至八名學生進行背誦,凡是積極參與活動且背誦正確、流利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教師的獎勵,以此教師通過活動形式調動學生的背誦熱情,避免其機械性記憶;其次,教師開展“講故事”活動,頻率為每月一次,要求學生自主從本月所學古詩中進行選擇,并且將古詩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改編成短故事,隨后教師運用一節語文課的時間,邀請學生進行自我展示,并且與未參與學生選出表現最為優異的學生,以此推進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與記憶。由此可見,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可以為教學進程著增添趣味性,從而促使學生在感受到樂趣的基礎上高效學習。
綜上所述,小學時期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奠基期,還是其各項意識與能力培養的初始階段,并且低年級學生初步接觸課堂教學這一模式,容易產生不適應感以及抵觸情緒。語文科目是主要與基礎性教學內容,其是學生學習其他科目以及日常生活的保障,并且唐詩是其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對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但是目前學生對其的掌握效率較低且效果較差。為此,教師應該重視小學低年級語文的教學必要性與重要性,擺正唐詩教學的位置,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藝.淺談小學語文低年級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J].新作文:教研,2020(8):1.
[2]毛菊香.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究[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1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