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 要:動手實踐是學生提高數學學習水平的重要方式,教師要結合學生學習實際,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學生參與數學學習興趣,從而為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奠定基礎。基于此,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動手實踐有效性策略進行論述,希望能夠對日后工作起到一定的參考性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實踐
蘇霍姆林斯基曾言:“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指尖上。”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生理與心理都快速發展的階段,他們對未知的事物有著非常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數學是一門強調邏輯思維的學科,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要求也比較高。數學中的動手操作環節則能讓抽象的數學知識通過學生的實踐變得更加直觀、具象、易于理解,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進行動手操作的引導,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更加積極地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樹立良好的數學觀,發展數學綜合能力。
1關注數學教學題材,培養小學生的操作意識
對于題材而言,其自身能夠起到優化數學課堂的重要作用。選擇合適的數學題材,有利于激發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使其能夠將學習注意力主動放到數學知識內容上。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具有活潑好動的特性,因此,其學習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再加上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比較固化,就容易使小學生產生一種枯燥感,這樣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若想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就需要結合數學教學的題材,對傳統的教學方式予以科學改進,設置具有操作性與趣味性的數學實驗活動,并且使用簡單的材料讓全體學生都能夠親自動手操作,借此增強學生的體驗,讓學生能夠在實踐操作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操作意識與能力。
2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思考
小學數學課堂應當以學生為基礎,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傳統的單一授課模式不利于小學生迅速掌握所學內容,且容易使其產生厭學心理,因此應當予以變革。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將學生分為數個學習小組,引導其在動手實踐中互相交流、深入思考。例如,在學習《混合運算》一課時,為使學生迅速掌握混合運算計算的一般原則,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將班級學生分為多個小組,進行情景演示。如“烤面包”的場景,教師可以如下闡述:“面包店總共需要烤90個面包,一次可以烤9個,現在已經烤好了36個,請問剩余的面包最少需要烤幾次?”場景布置妥善后,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整式”相關知識予以解答。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在角色扮演時深入挖掘數學現象背后的本質,從而不僅能夠列出(90-36)÷9的計算式,而且能夠形成對簡單混合運算的整體概念,可謂一舉兩得。
3結合生活實際,設置教學實踐活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若只是單純地給學生講解理論性的知識,不僅會降低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還會阻礙學生操作能力的提升,影響其自身的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做到理論結合實際,這樣更容易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教師在結合數學理論知識設置實踐教學活動時,可以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借此增加數學實踐教學的生活化氣息,使其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做也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知,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比如,教師在講解“圓的認識”這一數學知識時,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的圓形事物,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這一思考活動,從而建立起相應的模型,并找到生活中的圓形事物,如花壇、碗口及圓形噴泉等。接著,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圓形,引導他們思考如何能夠畫出正圓形。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演示一種畫圓的過程:確定圓心,圍繞圓心以相同的距離構造一個完整的圓形。在學生看完畫圓過程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思考其他畫圓的方法,并為其他同學操作演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以發散與鍛煉,自身的操作能力也會得到提升。利用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學習圓的知識,降低了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難度,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
4建設趣味性實踐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最好的學習動力,學生本身會對未知事物產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應當利用學生這一學習特點,構建更多趣味性實踐活動。讓學生成為知識探究的主人,引導學生實踐動手,激發學生對于知識的探究和好奇心,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在自主實踐和學習過程中不斷建立學習信心,找到全新的學習樂趣。例如,在“多邊體面積的計算”教學中,教師為了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列舉看似相同大小的菱形、正方形、長方形和圓形的盤子。盤子是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必需的生活用品,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提到盤子時,將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生活化情感。學生將會對教師的教學內容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隨后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展開提問:“同學們認為這些不同的盤子哪一個的面積更大?”由于學生的觀察思維有所不同,所以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有些學生認為正方形面積更大,有些學生認為圓形面積更大。此時教師就可以展開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將卡紙放在不同的盤子上,根據盤子的圖形剪出不同的卡紙紙片。隨后學生可以通過剪裁卡紙紙片的方式對比不同圖形的面積大小,很快就會發現正方形面積大于菱形,圓形的面積大于正方形。這樣的結果與部分學生的猜測有一定的差異,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積極性。最后教師再將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和相關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學生聽著將會更加認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擁有更強更深入的了解。
5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學生數學認知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教學方法。教師要不斷優化教學模式,加強生活情境的構建,引導學生參與實踐,讓學生對知識擁有更直觀的感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從而真正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掌握數學知識,加深數學知識的學習印象。
參考文獻
[1]周益健.引入動手操作,激活小學數學課堂[J].新課程導學,2021(23):81-82.
[2]趙文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動手實踐操作活動的意義和策略[J].第二課堂(D),2021(08):31-32.
[3]全俊卿.創新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培養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1(23):85-86.A8E592C1-D0C2-4382-8B1C-ADDAAD38E8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