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作為小學語文學科的重要教學內容,始終是語文課堂的關注點,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和發展,閱讀教學的策略和方法也應隨之改變。在探索深度教學路徑的過程中,梯度閱讀的理念進入了語文教育者的視野,教師應重點研讀梯度閱讀和小學語文教學的連接點,將二者融合起來,以此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基于現實情況,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梯度閱讀價值進行分析,并從淺層閱讀、深層閱讀和拓展閱讀三個層面探究梯度閱讀的有效路徑,為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打下基礎。
關鍵詞:梯度閱讀;小學語文;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9-0127-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9.043
梯度閱讀強調重建學生的認知結構,讓學生在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閱讀體系中,逐漸延伸自身的閱讀范圍、夯實語文知識基礎。在梯度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也能得以滿足,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感不斷增強。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應在聚焦梯度閱讀的價值和作用的基礎上,將其運用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實現從單純地獲取知識過渡到知識、技能和素養同步發展的目標,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讓學生在閱讀中重建認知體系。
一、小學語文梯度閱讀教學的實踐價值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梯度閱讀教學模式,其實踐價值十分明顯,具體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歸納和整理。一方面,從小學生的成長視角出發,梯度閱讀教學模式與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相契合,無論是在淺層閱讀、深層閱讀還是拓展閱讀階段,教師都會依據本階段的教學要求,對閱讀教學的形式或者內容進行精心規劃,并在此基礎上引入分層教學理念,讓學生在針對性的指導和引領下,增強閱讀信心和閱讀興趣,而在學生主觀能動性不斷增強的情況下,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也會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從語文教學的發展視角出發,梯度閱讀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模式中難度統一、內容單一的情況,學生能夠在淺層閱讀、深層閱讀和拓展閱讀的難度遞升中學習和掌握閱讀方法,也能逐漸增加閱讀積累,這樣學生既能夠以螺旋上升的形式提升閱讀能力,還能在語文課堂上獲得自信心,并將積極情緒遷移到其他語文教學板塊將中,從而提升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率[1]。
二、小學語文梯度閱讀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淺層閱讀,夯實知識基礎
淺層閱讀是梯度閱讀模式中的基礎階段,它有助于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為了充分體現淺層閱讀的奠基作用,教師可以通過設置自主預讀、合作探討和互動交流等不同的板塊,引領不同層次的學生探尋與自身實際情況相符的閱讀方法,讓他們在當前的閱讀水平和知識基礎上,實現梯度發展的目標。
1.自主預讀,搭建認知框架
學生探索外部世界的過程,也是他們搭建認知框架的過程,而為了增強認知框架的完善性,教師需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和空間。在此背景下,教師可以在淺層閱讀的階段,引導學生開啟自主預讀活動,在實施梯度閱讀計劃之前,以課堂觀察和隨機檢測等為手段,記錄學生在以往閱讀教學活動中的表現以及他們的真實學習能力,借助數據化系統對學生進行總體評估,將其分為學困生、中等生、學優生三個層次,按照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預讀指導方案。由此,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了針對性的指導,他們也能按照自己的真實學習水平展開閱讀和分析,有利于增強學生自主閱讀的信心。隨后,教師將紙質版的預讀指導方案發放給學生,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按照預讀方案展開針對性的閱讀,讓他們從文本中獲取基礎知識、提取有效信息,并對獲得的知識和提取的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以此明確閱讀文本的框架結構、寫作特征和主要人物形象等,使得學生全面了解文本的主題和內容,以便為后續的課堂教學奠定基礎。此外,對于學生在閱讀中收獲的感悟和體驗,教師也要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將其記錄在對應的預讀指導單上,為課堂教學中的合作探討和互動交流板塊提供素材。通過以上的梯度閱讀方式,不同閱讀水平的學生,都能增強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會更為全面和透徹,所以學生的知識基礎也會愈加堅實和牢固。
2.合作探討,突破閱讀難點
在自主預讀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疑難問題,若不能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則會影響學生參與后續活動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基于這一實際情況,教師可以借助合作探討板塊,引導學生以討論會的形式,針對閱讀中存在的具體難題,展開分析和表達活動,鼓勵學生踴躍地表述自身的見解,并通過質疑和思辨等方式,與教師和同學進行實時的互動和溝通,深度探索自主預讀中存在的問題,如此,學生便強化了閱讀信息。而為了體現梯度閱讀模式的價值,教師也要對合作探討中的具體流程和內容進行細致規劃,以“學困生→中等生→學優生”的順序分別表述意見,將“以優帶差”的理念與梯度教學融合起來,在學困生呈現疑難問題時,由中等生和學優生提出意見和見解,幫助他們探尋解決問題的具體路徑,在中等生和學優生的啟發下,學困生能夠掌握高效便捷的閱讀方法,其閱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能夠提升[2]。另外,學優生也能思考出更為新穎的閱讀路徑,他們的多元思維和邏輯思維會更強。這樣班級內處于各個層次的學生便獲得了解決疑難問題的竅門,淺層閱讀階段的任務也能得以實現。
3.互動交流,抒發閱讀感悟
互動交流是在合作探討的基礎上,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主要目的的教學板塊,在這一板塊中,學生可以自由地抒發閱讀感悟,他們能夠在多元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升華自身的主觀情感和思想,有利于提升淺層閱讀階段的整體教學質量。因而,在語文課堂上,當學生結束合作探討的任務后,教師可以單獨為學生開辟互動交流的板塊,讓學生以繪制思維導讀和流程圖的方式,集中展示自己在自主預讀中獲得的主觀感悟,回顧自身的閱讀思路,而與合作探討的目的不同,這一板塊注重學生的傾聽和訴說,引導他們從主觀角度解讀文本,挖掘文本中蘊含的思想和情感因素,并在其他同學和教師的表述中,獲得不同的解讀思路,以此開拓學生的視野,促使他們從多元化的角度探尋文本的主旨和思想內涵。再者,在互動交流板塊中,教師要以包容和多元的視角看待學生的見解,在不偏離正確價值方向的基礎上,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文本,進而契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差異。學生獲得了抒發感悟的主動權,也能增強閱讀自尊心,這便為深層閱讀和拓展閱讀奠定了基礎。D6E3C915-CFB5-486F-BE0B-63CC3ECE88D4
(二)深層閱讀,提升閱讀能力
在梯度閱讀模式中,深層閱讀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應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為目標,將賞讀的理念融入這一梯度中,讓學生在品析詞語、鑒賞篇章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提升語言能力、審美能力和質疑能力,以此強化閱讀的實際效果。
1.品析詞語,積累語言素材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文本,其用詞準確、語言結構合理,對培養學生語言組織和運用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深層閱讀階段,教師可以帶領不同層次的學生品析文本中的詞匯和語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梯度式的品析方法,讓學生將詞匯和語句納入自身的語言儲備中,達到積累語言素材、提升語言能力的目標。在此過程中,為了契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教師可以從學生和教學內容兩個主要層面出發,引導學困生解讀特殊詞匯和語句在整篇文本中的具體含義,從語音、語義等角度解讀詞匯的價值,讓他們明確不同語境下詞語的差異,以此夯實學困生詞匯和語句基礎。而后,針對中等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著重引導學生品析詞語在文本中渲染的氛圍和意境,讓學生將詞匯和語句放置在特定的背景中進行思考和分析,進而從詞語的表層含義出發,明確其在文本中的深層內涵[3]。同時,也要指導學優生探析詞匯和語句在整篇文本中的作用和價值,讓他們利用仿寫、續寫等方式創造與文本中的詞匯和語句相仿的內容,在讀寫結合的模式中,學優生積累語言和應用語言知識的能力明顯加強。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師應從內容和學生兩個層面探索梯度教學的路徑,學生在難度遞進的詞語品析教學中,增加了自身的語言儲備,也提升了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
2.鑒賞篇章,強化審美意識
在品析詞語的基礎上,學生對于篇章的主要內容和結構特征等有了一定了解,由此出發,教師從梯度教學的角度入手,進一步提升閱讀的難度,可以引導學生鑒賞整篇文本,讓學生在鑒賞和分析中強化自身的審美意識,深度感悟和解讀文本的內涵。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鑒賞教學策略,創建層次清晰、個性十足的鑒賞體系,針對學困生語文基礎薄弱的實際情況,選擇音樂素材和影視片段等可視聽化的輔助鑒賞文本,促使他們將文本中的靜態語句與動態畫面結合起來,讓他們感悟到文本中蘊含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在梯度教學理念的啟發下,教師選擇的鑒賞教學方法也應具備梯度性。針對中等生的真實閱讀和鑒賞水平,教師可以通過誦讀等方法,深度挖掘文本的美感元素,增強學生閱讀的主動性。此外,在學優生的鑒賞教學中,應著力鍛煉學生的審美技巧,結合美學的知識,引導學生從多元角度分析篇章中的審美框架和結構,讓他們以口述的方式再現美,以寫作的方式創造美,提升其審美能力和素養。同時,教師在引領各個層次學生鑒賞美的過程中,也可以設置難度遞進的問題,讓學生將問題與文本鏈接起來,通過思考和辨析的方式,對文本中體現出的思想內涵和情感態度等進行深度解讀,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才能逐漸提升。
(三)拓展閱讀,增強綜合素質
1.對比閱讀,增強認知能力
在拓展閱讀階段,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儲備和閱讀能力已有所增強,這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目標為導向,應著重提升學生的高階能力和素養,通過對比閱讀的新型教學方式,引領學生在對比中學習文本的優秀寫作方法,在對比中感悟文本的獨特審美意境,以此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促使他們將在閱讀中建立的認知結構,獲取的信息,應用在其他學科的學習和現實生活中,這便實現了梯度教學的目標,真正體現了從傳授知識到掌握技能的梯度變化。為了保證對比閱讀取得良好的成果,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實力選擇不同的對比閱讀方法,如相同題材的比較、不同題材的比較等,讓學生依據綜合實力展開由點及面和由淺入深的對比閱讀活動,從而在現有基礎上提升學生認知外部世界的能力[4]。
2.項目研讀,增強深度思維
項目化的閱讀教學方式,對于增強學生的深度思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因而將其作為拓展閱讀階段的主要形式,也是實現梯度閱讀教學模式的必然要求。從以上論點出發,教師可以開展項目研讀活動,在淺層閱讀和深層閱讀的基礎上,將閱讀教學的難度提升到更高的層次,讓學生的思維能力處于梯度發展的狀態。在開展項目閱讀活動之前,教師要針對學生間存在的差異性,將學生分為“1個學優生+2個中等生+1個學困生”的項目小組,增強小組結構的科學性和完善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在項目閱讀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此外,在項目小組中,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密切分工,引導學生明確自身的職責,通過搜集信息、整合信息等項目學習方法,對文本進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解讀,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在多元分析的過程中,探索閱讀項目的答案。再者,針對項目小組內的不同學生,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此強化學生的效能感,提升小組內全體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閱讀水平。
3.主題展示,增強閱讀效能
在梯度閱讀教學的最后階段,為了增強學生的閱讀效能、構建良性的閱讀教學循環,教師可以在課堂內設置主題展示板塊,讓學生針對淺層閱讀、深層閱讀和拓展閱讀中獲得的感悟和信息,進行全方位的展示。在這一板塊中,教師應引領學生明確展示的主題,圍繞主題選擇展示的形式,如情景劇表演、演講、朗誦等,讓學生依據自身的實力和收獲的知識,以個人或者小組為單位,展示閱讀成果。在學生展示成果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根據教學觀察的實際數據和情況,對學生進行梯度式的評價,從而增強學生的效能感和自信心,促進梯度閱讀的高速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層層遞進的淺層閱讀、深層閱讀和拓展閱讀,學生的知識基礎愈發牢固,他們的思維和認知能力呈現出逐漸加強的狀態。而在實施梯度閱讀教學方案時,教師也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將層次化的理念與梯度教學融合起來,從學生梯度和教學梯度等不同的方面,提升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以此促進閱讀教學的創新發展和穩定進步。
參考文獻
[1] 邵潔芳.妙用差異,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梯度性[J].語文課內外,2020(26):53.
[2] 梁衛.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讀寫聯動”梯度教學[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9(5):76.
[3] 戴樹琴.梯度設計 分層規劃——談梯度性設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使用[J].名師在線,2018(22):54.
[4] 孫妙玲.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單元導讀梯度教學的有效整合[J].內蒙古教育,2019(21):66.
作者簡介:石彩琴(1987.10— ),女,漢族,甘肅臨澤人,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課題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一般課題《小學梯度閱讀的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2090。D6E3C915-CFB5-486F-BE0B-63CC3ECE88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