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玲
摘 要: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為小學語文教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點燃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順勢為核心素養的培養創造良好契機。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重視信息技術的關鍵作用,不斷更新教學思想,以便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本文介紹了培養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過程中凸顯的問題,重點分析了運用信息技術落實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方法,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旨在培養小學生優秀的語文知識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9-0157-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9.053
核心素養的培養體現了國家的教育方針,是教學實踐的重要推力,有助于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包含語言應用、思維發展、審美鑒賞、文化理解四個領域,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細化為不同的培養方向。教師要找準切入點,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提升,綜合素質得到發展,逐漸成為新時期社會所需的全面人才。
一、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凸顯的問題
(一)主體地位發生偏移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序推進,小學語文教學有了全面改觀,課堂教學形式逐漸向數字化方向發展[1]。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認識不到核心素養的培養原則,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威地位和控制課堂秩序而過度主導教學,導致小學生只能被動接受信息,難以起到良好的知識吸收效果,學生主體學習地位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偏移,極容易在長期被動聽課的過程中形成消極的依賴或從眾心理,不利于培養創新思維,也導致其綜合素質提升速度放緩。
(二)傳統觀念根深蒂固
傳統語文知識教學提倡嚴格紀律、知識灌輸、注重理論,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素養,夯實基礎學習。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逐漸向數字化方向發展,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經驗技能達到全新高度,傳統方法已經不適用于現階段教學。而一些教師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認識不到信息技術的優勢,片面認為數字化教學會影響學生的基礎學習,長期秉持傳統教學理念進行授課,導致核心素養的培養停滯不前,學生只能“紙上談兵”,難以提高綜合實踐能力。
二、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方法
為了促進小學語文教育事業進步發展,教師應當將培養全面型人才視為教學目標,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優勢提升教學成果,不斷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小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一)夯實基礎,推動語言建構應用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講解基礎語文知識可以將冗雜的文字性內容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夯實理論學習基礎,從而推動其語言建構應用能力的發展。教師要圍繞語言建構應用素養,明確基礎知識教學目標,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呈現基礎知識,開展語言建構訓練,讓小學生在記憶基礎知識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回答不同問題,增強其語言建構應用意識。在夯實基礎知識方面信息技術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為學生學習提供明確指引。針對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要遵循直觀教學原則,細分冗雜的基礎文學知識,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圖文形式呈現重點學習內容,按照其易于接受的方式講解基礎知識,為培養語言建構意識創造契機,促進小學生思維和學習能力同步發展。有些學生在接觸基礎知識時容易將易混淆的知識點混為一談,無法在語言建構與應用的過程中運用合理的措辭表達想法。教師要在基礎知識中植入生動的圖文資料,調動學生語言建構應用的積極性,使其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基礎知識,通過不斷學習夯實理論基礎,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呈現基礎知識,基于培養語言建構應用素養進行教學,可以使小學生逐步掌握高質量的語言應用技巧,從而形成、發展核心素養。
(二)熟練技能,提升思維發展上限
小學生應當具備基礎學習技能,而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語言應用訓練,把課堂提問環節與知識總結環節相融合,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語言應用訓練,可以提高其學習水平,有助于提升其思維發展上限。教師要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理清關鍵的語文學習技巧,整合學生難以回答的問題和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慮,以開展語言應用訓練的方式培養學生優秀的核心素養,提升其思維發展上限[2]。在語言應用訓練時,教師應當簡要介紹學生已經完全內化的知識內容,減少其熟練掌握的技能教學比重,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在訓練中彌補自身缺點,提高語文學習水平。教師可以匯總學生的問題,圍繞語文學習技能培養開展語言應用訓練,將課堂提問環節與知識總結環節的核心內容相融合,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呈現學生存在疑惑的知識,帶領其多次審視理解不扎實的知識內容,使其通過語言應用訓練的方式思考所學知識的實際意義,既能熟練學習技能,又可以加深理解印象。部分學生對有難度的訓練會產生抵觸心理,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呈現不同的訓練任務,展示有趣的訓練引導信息,消除學生的抵觸心理,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訓練,扎實基礎學習,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創設情境,增強審美鑒賞技能
情境教學是培養核心素養的優質載體,將學生引入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應用信息技術呈現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幫助其鑒賞知識中蘊含的美感,可以增強其審美鑒賞技能。教師應當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呈現文學知識、創設不同情境,將學生引入情境中,帶領其深度品味知識,為培養審美鑒賞技能提供不同的切入點,增強學生的審美鑒賞技能。由于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意識,教師可以從數字化教學角度入手,利用多媒體教具呈現與語文知識相關的背景內容,搜索不同主題的背景音樂和生動的圖片,發揮信息技術創設情境的作用,將小學生引入情境中感受和領略語文知識的魅力,體會文字之美。針對小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鑒賞名詞,教師可以從培養審美素養的角度出發,先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直觀感受,再通過播放視頻資料和展示鑒賞指南的方式,調動學生鑒賞學習的興趣,把專業名詞換成學生能夠理解的形式,加深學習印象,促進其審美素養的發展。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呈現文化知識,充實情境教學,使用信息技術展示鑒賞學習的注意事項,進一步降低理論學習難度,合理控制情境教學時長,盡量讓學生短時間內理解,以免出現疲憊狀態,使學生能夠從審美角度出發鑒賞不同的文學作品,深入理解所學理論,切實增強鑒賞技能水平,促進核心素養不斷發展。B910D915-912D-4F52-A5DE-B1ECC45FAF0F
(四)引導積累,培養文化理解能力
離開理解能力支持的文化積累行為必然不會高效,而加強積累引導有助于培養學生優秀的文化理解素養。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將語文知識置于社會生活背景中,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的熱情,運用信息技術擴展文化學習的空間,把文化知識與學生熟知的語文內容相聯系,使文化積累學習變成發展思維的活動,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小學生的文化積累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滿足學習積累需求的文化資料,結合現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講解不同文化的理解方向,發展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其文化理解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了解學生對于不同文化知識的態度,采取針對性措施融合學生易于接受的學習資料,把握培養文化理解素養的目標,細致解讀語文知識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呈現學生喜愛的生動文字、趣味圖片,讓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從而積極主動地整理、歸納不同的文學素材,不斷提高信息獲取能力,豐富學習經驗。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積累文化知識,深度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實提高文化理解能力。
(五)耳濡目染,營造優質學習氛圍
運用信息技術呈現趣味性知識,圍繞課程目標設計趣味學習活動,將語文知識學習融入活動中可以營造優質的學習氛圍,從而讓學生耳濡目染地理解知識。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不僅需要教師努力,而且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有力支持。教師要運用信息技術呈現與理論相關的趣味知識,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趣味學習活動,通過課堂提問、加工想象等手段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其積極主動地了解各類趣味知識,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3]。小學生積極、主動接受知識,促使課堂產生良好的學習風氣,教師要找準時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表揚學生,給予鼓勵性評價和學習建議。然而受身心素質發展差異性影響,不同學生課上的學習表現不盡相同,導致學習出現差距,教師要分析學生之間產生差距的成因,重視擴展核心素養的培養載體。教師要堅持耳濡目染原則,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示知識框架,播放不同的音頻資料,以視聽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營造優質的課堂學習氛圍。有些學生學習時容易偏離正確方向,教師應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將文本材料轉化為生動、新穎的音頻內容并播放,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學習,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六)合作探究,樹立優秀集體觀念
合作教學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融入信息技術的合作探究活動能夠將培養核心素養轉化為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集體觀念。教師應當運用信息技術指導學生合作學習,展示不同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圍繞主題進行合作探究,充分吸收重難點知識。多數小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引下有序完成合作實踐任務,而部分學生容易受從眾和依賴心理的影響,難以把握自己合作探究中的地位,導致學習效率和質量下降。教師要細致思考,在原有合作探究學習基礎上開展競爭學習活動,運用信息技術呈現不同的開放性議題,鼓勵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議題,充分發表觀點,增強集體意識。如此小學生能夠切實提高個性發展意識和學習能力,擺脫學習依賴心理,教師要改變原有的固定教學順序,按照學生合作探究結果重鑄教學結構,合理變更教學目標,將培養核心素養融入合作探究中,鼓勵學生通過操作多媒體教具搜索學習所需資料,激發動手意識,為了共同的目標肩負起團隊責任。信息技術的優勢不僅體現于不同教學環節,而且還可以為培養實踐精神提供良好的保證,確保小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樹立優秀集體觀念,形成良好的實踐精神。
(七)翻轉課堂,豐富傳統教學形式
翻轉課堂是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相比傳統課堂而言具有較大的教學優勢。構建翻轉課堂、應用信息技術構建新型數字化教學體系能夠為學生提供學習指導,將理論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進一步豐富傳統教學形式。教師要把學習任務難度控制在學生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將翻轉課堂理念融入培養核心素養,在傳統課堂模式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數字化學習工具和資料,使其能夠主動把握學習方向,進而通過交互式教學手段實現培養核心素養。部分學生難以運用數字化工具和資料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在構建翻轉課堂時,教師要干預學生“畏手畏腳”的現象,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呈現自主學習流程與學習工具的使用方法,使學生能夠靈活、自主地設計學習方案,圍繞基礎語文知識完成一系列探究活動。受傳統教學形式影響,有些學生在翻轉課堂模式下仍會沿用傳統學習法,導致實際知識吸收的情況不容樂觀。教師要發揮信息技術的功能,逐漸豐富傳統教學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引導學生學習,幫助學生利用數字化學習工具搜索學習所需資料,在翻轉課堂中提高語文學科素養,為日后學習、發展積累寶貴經驗。
(八)培養習慣,助力實現持續發展
運用信息技術呈現學生崇敬的先進人物并適時講解其學習、生活習慣,在充實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降低培養行為習慣的難度,助力小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需要早期進行培養,教師應當運用信息技術呈現學生喜歡的道德模范和名人志士,堅持以身作則,注重為人師表,規范日常授課過程中的言行,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4]。語文知識中蘊含大量行為習慣內容,教師要以道德模范和名人志士為契機,將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視為終極教學目標,呈現不同的視頻資料,以親自示范和理論講解融合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意識,間接促進其核心素養的發展。有些個性發展意識弱的學生盲目模仿教師行為,“生搬硬套”他人的學習方式,形成了消極的場依存性人格,不利于其未來發展。教師要將培養學習習慣滲透至不同的知識總結環節,鼓勵學生按照正確方式進行反思,運用信息技術分析反思結果,引領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展開分析,在直觀數據的幫助下樹立個性發展意識,積極主動地調整學習狀態,擺正學習心態,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切實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結語
針對培養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過程中凸顯的問題,教師要抓住關鍵的培養時期,全方位、多角度運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效率,實現多元化教學的同時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通過運用夯實基礎、熟練技能、創設情境、引導積累等方法,提高小學生語言應用和思維能力的發展上限,培養其優秀的審美素養和文化領悟能力,營造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樹立優秀的集體觀念,優化教學形式,提升其可持續發展能力,深度踐行培養核心素養,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 高青玲,邢耀剛.基于核心素養的微視頻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9(12):62.
[2] 陳燕斌.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讀寫結合中的應用[J].教育觀察,2020(47):114.
[3] 徐海英.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落實小學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J].亞太教育,2019(11):122.
[4] 趙永輝.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9(18):130.
作者簡介:王小玲(1970.8— ),女,漢族,甘肅張掖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B910D915-912D-4F52-A5DE-B1ECC45FAF0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