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統籌發展與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需要深入研究新時代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問題。基于此,本文深刻分析了新時代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生成背景和階段演進,發現重大風險發生階段的風險源具有由隱至顯的特征,重大風險演化階段的風險點具有跨界擴散的特征,重大風險防控階段的風險面具有復雜嚴峻的特征,重大風險善后階段的風險線具有潛存延長的特征。新時代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從戰略底線出發、堅持依法防范化解風險、堅持優化風險治理的基本原則。
關鍵詞:重大風險;時代背景;主要特征;基本原則
中圖分類號:D63? ? ? ?文獻標識碼:A? ? ? ?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2.03.010
文章編號:1009-6922(2022)03-74-07
世界疫情肆虐的時空困境之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論斷具有現實性意蘊。目前,世界各國普遍深陷于內外矛盾疊加的困境之中,國際局勢愈發波譎云詭、變幻莫測,極具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國內社會發展也在“疫情黑天鵝”的影響下,面臨著長期存在的“四大陷阱”“四大危險”“四大不足”等風險問題[1]。耦合交織的國內外復雜環境給新時代中國發展提出了一個重大挑戰課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為此,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黨和人民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只要我們把握新的偉大斗爭的歷史特點,抓住和用好歷史機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凝聚起全黨全國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就一定能夠戰勝一切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2]
一、新時代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背景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3]8首先,從時間節點看,新時代肇始于黨的十八大,習近平同志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開始擘畫藍圖、規劃路徑、部署戰略。面對新變化、新動向、新矛盾,習近平總書記針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作出重要指示,確保新時代發展既不跌入風險陷阱,也不錯失重要良機。其次,從變化運動看,新時代最根本的特征是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由舊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成新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9。這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經在量變上取得了顯著的歷史性成就,但在邁入質變后的新發展階段中仍需注意“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最后,從階段指向看,新時代處于一個承前啟后、接續奮斗的歷史階段。列寧在《打著別人的旗幟》中針對時代的不同轉變,提出過基于馬克思主義時代觀的“大時代”與“小時代”的辯證分析觀點。他指出:“只有首先分析從一個時代轉變到另一個時代的客觀條件,才能理解我們面前發生的各種重大歷史事件”[4]142-143,這是指“大時代”;“只有了解了某一時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這一基礎上考慮這個國家或那個國家的更具體的特點”[4]143,這是指“小時代”。借助此辯證分析方法能夠正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命題,讓“新時代”所屬的“小時代”范疇在社會主義形態的“大時代”歷史范疇中更具生產革命和自我奮斗的自覺意識,讓“新時代”所處的新發展階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更具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意識,統籌好發展與安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共產主義目標奠定基礎。
(二)百年變局之下的風險防控之需
當前,世界格局和國家形勢已然在時代前行中發生了深刻變化,習近平總書記用高度凝練的話語對此做出了“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論斷。這一重大論斷已多次出現在重大公共場合中。在2017年12月的2017年度駐外使節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到:“放眼世界,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5]在2018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局中危和機同生并存,這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重大機遇。”[6]在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明顯增加。”[7]這一重大判斷的提出點明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外部環境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其一,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融合已發展到新階段,“歷史”轉向“世界歷史”的程度、深度和廣度再次發生了巨變;其二,國際力量發生著深刻的歷史性巨變,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等成為世界發展難以逆轉的大趨勢;其三,百年變局正在沖擊著傳統的全球治理理念,“零和博弈”思維正在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讓路,“雙贏、共贏、多贏”的新理念正在為世界發展提供新的思路。百年之變,既育有生機,又潛藏危機。為此,習近平總書記面對百年變局之風險告誡全黨:“行百里者半九十。……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3]12而就在身處的時代之中,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鵝”使整個世界都遭受著侵害,這一風險事件本身屬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偶然性產物范疇。由此可見,重大風險就在現實社會中存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已然成為時代之需。
二、新時代重大風險的主要特征
(一)重大風險的發生階段:風險源具有由隱至顯的特征
2015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說:“不讓小風險演化為大風險,不讓個別風險演化為綜合風險,不讓局部風險演化為區域性或系統性風險。”[8]834這一表述是對重大風險特征的深刻認識,強調從至小至微處著手,警惕風險源過“度”變化。現代社會是風險社會,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由此,判斷現代社會重大風險的發生不能再以“風險是否存在”的傳統觀念為審視依據,而應該充分認識到新時代風險源在各個領域已具普遍性。這一普遍性不是中國社會的獨有產物,而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只有在科學認識風險社會的基礎上,才能夠清晰看到重大風險是在量質互變的過程中生成的。其確定的依據是質變環節是否出現,這樣的基本判斷才符合新的時代語境。同時,以風險源為基點,考察量變風險發展為質變重大風險的持續演化,可以發現這里由隱至顯的特征十分顯著。從“度”的視角合理看待特征,其外顯出一般感官狀態,但更多應注重其既成事實,即:“隱”不僅僅是指看不見、摸不著的狀態,還指特定語境下風險普遍性的事實;“顯”也不僅僅是指一種直觀的感受狀態,還指原有狀態的客觀改變,風險源已質變為重大風險。在重大風險發生的具體事例中,由隱至顯的特征也十分突出。
(二)重大風險的演化階段:風險點具有跨界擴散的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各種風險往往不是孤立出現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織并形成一個風險綜合體”[8]834、“不讓經濟風險演化為政治風險,不讓國際風險演化為國內風險”[8]834。這些表述深刻體現了風險演化階段的內在特征,即:從“風險點”過渡到“風險綜合體”的過程存在“點、線、面”維度的跨界擴散,這勢必會為下一階段的防控工作帶來巨大挑戰,因此需要高度重視、審慎研究。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進程中,社會開放、時空壓縮、聯系順暢是時代進步帶來的福利,但同時這也為風險傳播創造了條件:風險點能夠破除傳統限制,影響到相關聯的“點、線、面”,繼而形成一個現代重大風險立體格局。從“一點”逐漸演變為“多點、多線、多面”表明風險演化為重大風險的時候具有明顯跨界擴散的特征。這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第一是風險領域的跨界性,即:一種風險產生另一種風險。風險點獨立生成,但在現代化的作用下其聯系性、傳導性往往更強,放大效應更突出,因此一類風險領域容易跨界到另一類風險領域。例如,一個經濟領域發生的風險會在風險衍生鏈作用下誘發出社會、政治等風險。第二是地理區域的跨界性,即:風險往往不受空間束縛而蔓延至其它地域。風險點擴散傳播過程一般不以地理區域為邊界,而是呈現出圈層化的特點,即從風險發生地蔓延至周邊,甚至更大范圍。
(三)重大風險的防控階段:風險面具有復雜嚴峻的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要經受嚴格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在復雜嚴峻的斗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真正鍛造成為烈火真金。”[3]227這表明風險挑戰具有復雜嚴峻的特征,需要講究斗爭藝術,運用科學策略。一般而言,重大風險在歷經發生和演化階段之后將進入到防控階段,這是風險發生學中的一個順承關系,但并不代表重大風險防控就不涉及前述階段的內容。防控階段作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關鍵一環,主要任務是保持重大風險的可控性。但由于實行過程之中的時間地域因素、不確定因素、多變性因素等較多,所以風險面的控制與穩定變得艱難,呈現出了復雜嚴峻的特征。關于重大風險的復雜性,烏爾里希·貝克在《風險社會》中說:“‘現代化風險’是一種概念安排和范疇設定。在這種設定之下,我們需要從社會層面去理解內在于文明的自然所遭受的損害和破壞。”[9]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我國正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歷史階段,矛盾和風險比從低收入國家邁向中等收入國家時更多更復雜。”[10]由此可見,現代社會的風險特征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本身就是復雜的“龐然大物”,加之防控過程中風險的動態運行、耦合交織的疊加風險等,這些使重大風險潛藏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大領域中,成為了一個十分復雜的風險綜合體。關于重大風險的嚴峻性,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今天開放發展的大環境總體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有利,同時面臨的矛盾、風險、博弈也前所未有,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別人精心設置的陷阱。”[11]在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修昔底德陷阱”“中美貿易博弈”“軍事沖突風險”等挑戰都十分值得警惕。任何一個沖突事件的疏忽處理都會使嚴峻的形勢愈發緊張。
(四)重大風險的善后階段:風險線具有潛存延長的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12]這一關于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的重要論述是對當時社會基本面的總體判斷,指明重大風險在被基本控制之后仍然面臨中長期風險的問題,并且防范此類問題與促進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由此可見,重大風險在其善后階段中具有潛存延長的突出特征。一般而言,重大風險在消失離開公眾視線之前常常會以一個標志性的時間節點來宣告結束(或是停止),這表明重大風險已經完全得到化解或者已經完全得到控制,處于一個沒有破壞力的安全理想狀態。可是相關歷史事件表明,人們眼中漸漸褪去的風險線只是某個視角所見,并不是風險完結的最后真相。人們對于風險事件的理解,除了要考量風險本身,還需要考量其與心理活動、社會活動和文化活動等的相互作用,因為這些交互活動會影響人們對風險整體的認知。由此來看,人們對于風險結束與否的判斷還需要關注風險線所具有的潛存延長特征。
三、新時代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基本原則
(一)根本保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根本保證。“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3]85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自誕生以來于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淬煉形成的,是歷史和人民的共同選擇。并且通過考察我國的近代史、現代史、黨史可以發現,“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3]181,也是中國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最根本的保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有力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的保證還是黨的領導。”[13]一方面,新時代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就是要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重大風險的防范化解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面臨風險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的問題,而且感知識別、評估研判、科學處置風險不是一個團體、組織、機構就能勝任的,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作為根本保證。另一方面,新時代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就是要堅持黨中央權威。環視宇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必須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這是關乎大局的核心要義。唯有如此,黨作為新時代保證國家發展行穩致遠的領導者才能夠擁有絕對權威和強大力量應對重大風險考驗,才能夠充分發揮黨的制度優勢、組織優勢、動員優勢形成風險防御共同體。
(二)基本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基本立場。“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不能離開人民,必須要有鮮明的人民立場,始終做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14]。在2019年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我們執政的最大底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只要我們緊緊依靠人民,就沒有戰勝不了的艱難險阻,就沒有成就不了的宏圖大業。”[15]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堅持風險為人民而防。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正所謂“民之所系,重于泰山”,風險面前,人民至上。在應對風險的環境中,制定政策要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執行政策既要合法合規又要合情合理,不能盲目地大搞“一刀切”,脫離人民生活實際。只有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俯身傾聽人民心聲,才能掌握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主動權,真正實現為人民防風險。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堅持防范化解威脅人民利益的風險。不論是金融、貨幣、債務等財產性風險,還是食品安全、自然災害、暴恐事件等健康性風險,只要沒有得到及時防范化解,都會損害人民的利益,甚至危害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需要在確保改革發展穩定的基礎上,切實做好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的工作。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堅持依靠人民防范化解風險。人民群眾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堅強后盾和力量源泉,因此要不斷激發人民群眾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人民群眾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意識和本領,使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成為人民群眾的一種自主自覺。
(三)科學思維:堅持從戰略底線出發
堅持從戰略底線出發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科學思維。“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與“備豫不虞,為國常道”的道理均已傳誦千年,它們體現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16]的歷史規律。唯有增強憂患意識,強化戰略思維,堅持底線思維,才能夠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中把握規律,掌握優勢,贏得主動。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學懂弄通做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掌握貫穿其中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3]223這正好佐證“科學思維”提法的正確性。新時代堅持從戰略底線出發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法的生動運用和有力實踐。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過程中,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告訴我們:風險是客觀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風險的外在表現,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風險的客觀普遍性。運用科學思維方法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就是要從戰略底線出發,科學研判現在和未來可能面對的風險,不掩蓋問題、不回避風險,找到風險底線,戰略上未雨綢繆。其次,矛盾斗爭推動事物發展的原理告訴我們:風險也是以運動發展的狀態存在的,要從戰略全局上一分為二地審視風險問題,做好風險應對的最壞打算。為此,既要警惕“黑天鵝”的出現,也要防范“灰犀牛”的發生;既要有風險防范的先手,也要有風險化解的高招;既要打好風險防范的優先準備戰,也要打好風險化解的戰略主動戰。最后,“兩點論”和“重點論”的原理告訴我們:風險防控既要著眼戰略全局做到統籌兼顧,也要審時度勢著眼大局,堅持底線思維,把事關全局性、重大性、關鍵性的風險防控好。并且在面對國內各類風險源和風險點時,要增強斗爭精神,及時全面排查,科學處理,防止風險出現聯動、疊加、爆燃、放大等效應。
(四)重要準則:堅持依法防范化解風險
堅持依法防范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重要準則。“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17]增強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堅持在法治軌道上依法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這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堅持依法防控,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發力,切實推進依法防控、科學防控、聯防聯控。”[18]新時代堅持依法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就是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重點從依法治國的四大環節入手,著實提高依法防控能力,提升依法治理效能。在依法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立法環節,要堅持科學立法先行,以國家立法為主體、地方立法為補充,開展重大風險防范化解中的應急性立法、先行性立法和創新性立法工作,并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的配套建設,構建起科學完備、系統規范、運行有效的風險防范化解法律體系。在依法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執法環節,要堅持規范執法,嚴格依照法律法規實施風險處置措施。面對風險防范化解中的緊急情況,應在依法決策、民主決策、科學決策的統籌考慮下做出應急反應;對于風險防范化解過程中出現的違法違規行為應予以嚴肅處理,加大犯錯懲罰力度;執法人員要在公平、公開、透明、高效的原則下,認真恪守法治精神,正確行使執法權。在依法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司法環節,要堅持加大司法力度,按照司法公正的準則,積極回應風險防范化解中的司法問題,例如:依法處置行政爭議,妥善處理民商糾紛,嚴厲打擊犯罪行為等;紀檢監察機關應及時主動對風險防范化解中出現的不力行為、失職行為依法依規問責。在依法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守法環節,要營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抓緊研究制定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法治宣傳教育,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法律服務工作,增強人民群眾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法治意識,營造全民守法的法治氛圍。
(五)奮進目標:堅持優化風險治理
堅持優化風險治理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奮進目標。“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風險治理水平高低影響著國家發展大計。提高風險治理能力能有效促進重大風險的防范化解,進而使國家發展擁有良好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到2035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3]111由此可見,風險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努力實現風險治理的現代化,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標作出貢獻。新時代堅持優化風險治理,就是要構建風險治理的現代化體系,提升風險治理的現代化能力。首先,治理主體要做到多元統一。單一的政府性組織在社會治理中常常遭遇制度性困境,治理效能受到影響。況且重大風險自身就具有高度的社會性,非政府性的團體組織和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系統的一部分,可以為其搜集多渠道、多方面的信息資源,進而提升重大風險的治理效能。其次,治理客體要做到點面結合。風險治理既要聚焦關鍵點,也要照顧重要面。要從系統整體層面審視災難的基本情況,也要關注不同地域、行業、人群的受難程度與壓力承受度,同時對受動者的治理客體應動態救治、點面兼顧,確保風險治理效能有效提升。再次,治理載體要做到法教相融。治理載體的使用,一方面需要在法治思維框架內有效運行;另一方面又要做好正面的宣傳教育,保證載體作用的方向性正確。復次,治理目標要做到標本兼治。用法律、技術、制度、政策等手段來解決風險治理中的顯現問題,而后在風險生成路徑上尋找線索,有力拔除風險源頭,降低風險放大概率,以此提高應對風險突發的效能。最后,治理效果要做到國際共筑。風險發生沒有國界、不分種族。某一國家如果遠離國際社會,就難以在風險面前保持長治久安。只有加強國際合作,才能激發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抗擊合力,實現風險治理效能的突破。
參考文獻:
[1]張鵬,唐教成,龔一恒.習近平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重要論述:理論淵源、科學體系與時代價值[J].人文雜志,2021(6):27.
[2]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1).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列寧.列寧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李偉紅.習近平接見二〇一七年度駐外使節工作會議與會使節并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7-12-29(1).
[6]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8-12-22(1).
[7]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京舉行[EB/OL].(2020-10-30)[2021-11-25].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911721.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834.
[9]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新的現代性之路[M].張文杰、何博聞,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8:69.
[10]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70.
[1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168.
[12]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決定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 ?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N].人民日報,2020-07-31(1).
[13]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貫徹落實好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 ?不斷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N].人民日報,2020-07-01(1).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70.
[15]習近平時間: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EB/OL].(2019-02-19)[2021-02-19].http://www.xinhuanet.com/video/2019-02/19/c_1210062494.htm.
[16]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207.
[17]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第1輯[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269.
[18]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防范風險挑戰、應對突發事件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157.
責任編輯:康?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