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
摘 要:對于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工作來說,培養學生的主動讀書能力尤為重要。唯有持續提高學生的主動讀書能力,才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帶動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讓學生可以掌握閱讀規律,有效完成了他們讀書能力的提高。本章先就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養成的重要意義加以介紹,然后分析具體的閱讀教學實施策略,包括微課預習、創設情境以及小組合作。旨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閱讀教學的科學性,讓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可以變得更加主動,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自主學習能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引言
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主要是通過課文閱讀的方式來進行一定的實施,這樣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通過課文閱讀來豐富學生的知識,才能使學生在讀書的同時能夠提高他們的語言文化素質和讀寫水平。而對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培養也是非常關鍵的,需要教師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培養,為學生設置相關學習與思考的環節,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效果的提升。
一、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十分關鍵,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教師在課堂的課文講解來進行知識的獲取,但是教師不可能永遠陪伴在學生的身旁,更加需要學生掌握自主學習能力,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對其日后的語文學習都具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用。還可以幫助學生擺脫對教師的依賴,可以獨立自主進行語文課文的閱讀學習與思考,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
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微課預習
教師為了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那么可以為學生進行語文預習作業的布置,這樣可以讓學生一個人的情況下完成預習作業,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為小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缺乏相關能力,老師應該利用微課的方法來做好他們的預習指導,讓他們通過微課學習錄像的欣賞與閱讀來幫助他們完成課文的閱讀,提高他們的讀書效率。
比如在學習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課文《四季之美》時,教師就可以提前進行語文課文的閱讀研究。主要是針對課文的教學內容和重點難點進行總結,并且進行微課的教學視頻錄制,對課文中的重點知識進行講解,讓學生能夠在預習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輕松。但是教師在微課視頻中更多的是為學生的自主預習進行提示,如此老師才可以輔助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因此,老師才能夠在微課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做出對不同自然段的歸納與總結,并且從整體上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問題引導可以讓學生對整篇課文具有一定的整體認識,同時又可以對各個自然段落進行了解,幫助學生梳理文章內容,不斷培養學生正確的語文閱讀學習思路,對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用。
(二)創設情境
教師在進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時,需要進行一定的問題性情境創設。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進入到相應的語文課堂情境之中,讓學生在語文課文學習時注意力更加集中,還能夠通過問題的提出來激發學生的大腦思維,促進學生思考,從而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比如在學習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課文《圓明園的毀滅》時,教師就可以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之中進行問題性情境的創設,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語文課文的閱讀,這樣能夠讓學生對整體文章所寫的內容進行全面了解。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來進行課堂提問,例如“課文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但是文章在前面卻用了非常大的篇幅來寫圓明園的輝煌和美麗,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呢?”通過這樣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并且可以為學生提供日后的寫作思路,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小組合作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十分重要,教師應該把握閱讀課堂中的重要時間,從而能夠通過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課堂思想交流。只有讓學生之間做好交流活動,才能夠互相學習對方身上的優點,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學習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課程《古人談讀書》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討論應該如何才能夠讀好書?主要是讓學生談論讀書的方法,教師可以為學生分組,一般會將學生分為4人組,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討論時變得非常方便。學生討論結束后,需要每個小組派出代表來談論讀書心得,并且在課堂上分享,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結束語
教師在語文閱讀課堂的創設中,更加需要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使用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掌握語文閱讀學習的正確方法,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有效實現對學生的培養。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的方式去為學生布置預習作業,也可以讓在課堂中做好問題性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等多種方式來進行學習方面的交流,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水平,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增強。
參考文獻
[1]郭翠花. 自主學習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 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20,37(02):92-93.
[2]李霞.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自主學習模式的運用[J]. 才智,2018,(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