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漢華
【摘要】“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布置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師根據教學要求以及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合理創新與優化作業設計,盡量以完全契合學生實際情況的作業支持教學活動的開展以及學生成長的發展。具體到實踐中,教師往往可以圍繞減少機械重復、加強自主性、加強實踐性、加強個性等方面探索優化作業設計的可行路徑,盡可能以科學、合理、新穎、生動、多樣、豐富、實踐的作業改善學生的作業體驗,進而為作業價值的充分發揮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雙減”;作業設計
“雙減”政策的實施全面推動著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調整和改善,其中最明顯的一點自然體現在作業上。合理優化作業設計,不僅能帶給學生更為快樂、輕松的學習體驗,也能充分地發揮作業的作用,在教學上很好地改善了教學的效果。教師需要對“雙減”政策進行深入的解讀,并在實踐中盡可能采取一系列科學的措施優化作業設計。
一、減少機械重復
作業中包含大量機械重復的內容,“題海戰術”過于泛濫,往往意味著作業量多且作業重復度高,使到小學生很容易對數學作業產生枯燥、厭惡、抵觸等負面情緒,進而影響學生學習與作業體驗乃至健康快樂成長。因此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在優化數學作業設計時一定要以減少機械重復為基礎,適當減少作業縱觀量,合理控制作業難度,積極創新作業類型與形式,在減輕學生完成作業的壓力及負擔的同時增強作業趣味性,創造良好的作業體驗。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真正產生積極、自主完成作業的興致和意愿,主動完成作業而非在教師的要求下被迫完成任務,相應的作業完成效率、質量也會得到明顯提升,學生在完成作業中做到真正有所收獲。在設計與布置作業時,教師應當秉持“重精不重量,重質不重量”的原則,盡可能考慮學生的身心特征、興趣愛好等因素的影響,積極拓展作業題目類型與表現形式,布置出生動、有趣的作業題目。例如,在教學“圓”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在設計與布置作業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負擔,對作業總量與難度進行合理的控制,確保學生不會花費過多的課后時間在完成作業上。與此同時,教師可以拓展課后的作業類型,以填空題、判斷題、應用題相結合的方式增強作業的豐富度,同時基于“重質不重量”的原則減少相似題目,盡可能確保每道題目都能覆蓋圓的各部分名稱、圓的特征、圓的直徑與半徑、圓的周長與面積計算等不同部分,從而減少機械重復。
二、加強自主性
雙減背景下,教師一定要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思考與實踐中不斷提升學習水平與數學素養。從作業的角度看,則需要通過自主性的方式來保障學生的學習主動權,讓學生參與到作業的設計與布置之中,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高度強調自主性的數學作業中,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自行對作業的內容、形式等進行設計與布置,進而確保作業更加符合自己的實際需求,在強化作業中更具適用性。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與管理者,往往無法完全做到從學生角度進行思考,更難以在充分理解學生個體設計情況的基礎上設計并布置完全適合他們的作業。當然,增強作業的自主性并不意味著完全由學生自行設計和布置作業,而是在作業布置方面為學生留出一定的自主空間,大部分作業的設計與布置依舊由教師完成,而且教師需要在學生自主設計作業的過程中進行指導和幫助。例如,在教學“分數混合運算”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為學生設計并布置一些常規的課后作業,讓學生通過完成計算題與應用題深化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作業的題目,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設計“分數混合運算”相關的題目,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完成其他同學設計的題目。通過這種新穎的題目設置方式,學生不但能夠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更能學會自主思考,從設計題目的角度提升做題能力。
三、加強實踐性
“雙減”背景下的數學作業應當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能夠讓學生基于生活實踐深化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解決問題能力等,同時讓數學作業變得更加新奇、輕松與有趣,破除學生對數學作業的刻板認知與印象。這有利于學生在完成數學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更為良好的體驗。教師需要合理協調書面作業和實踐作業之間的關系,堅持以前者為基礎,以后者為拓展,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并對數學作業進行合理創新與拓展,帶給學生新奇而有趣的作業體驗。例如,在教學“數據處理”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布置了一些常規的書面作業,讓學生通過書面作業深化對扇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的理解和把握,掌握讀懂統計圖的方法,能夠運用統計圖、數據表等解決各種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布置了相應的實踐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觀察校園中的樹木情況,統計校園中共有多少棵樹以及多少種樹,不同樹的數量有多少,并整理相應的數據表,選擇合適的統計圖進行統計與展示,設計相應的問題并讓其他同學回答。通過這種強調實踐的作業布置方式,學生不但產生了主動完成作業的興趣和積極性,更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會了自主思考,發展了實踐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個性
個性化教學是新時期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大特點和任務。“雙減”背景下,數學作業的設計也應當強化個性,真正做到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合適的作業,這樣才能在有效減少作業總量、調控作業難度的前提下,確保每位學生都能通過適合他們的作業實現良好學習與發展。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尤其要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進而為相應的個性作業設計提供依據。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應用”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在設計個性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以及興趣愛好情況。從課堂學習情況出發,在鞏固學生的基礎上拓展應用功能,讓學生在難度適宜、側重點明顯的個性化作業中查漏補缺,拓展學生的新知識及強化應用能力。從學生興趣愛好出發,則應當根據學生對不同事物的喜好情況,設計出與之對應的作業內容,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的興趣和動力。
綜上可知,合理優化作業設計是“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學創新和優化的一大重點。教師應當積極更新教學觀念,深化對“雙減”的認知和研究,進而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全面優化作業設計,真正做到從學生角度出發并調整作業設計策略,讓學生在快樂的作業中獲得良好學習體驗,進而實現良好成長與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思懿.適量、適度、適情—“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新校園,2022(4):19-21.
[2]張衛星.“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新思路[J].教育科學論壇,2022(10):20-23.
[3]孫玉玲.“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3):49-50.
[4]李芳芳.“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實踐策略探究[J].教師,2022(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