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輝輝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內容博大精深十分豐富。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它博采眾長、兼容并包,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情操、價值觀念、審美品格、藝術情趣、辯證思維和科學智慧,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思想文化。”教育部頒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
關鍵詞:傳統文化;傳承;認知;立德樹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實現中國夢的力量源泉。優秀傳統文化要在城市初中校園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必須要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讓學生認識它、了解它、領悟它。新形勢下,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校園文化,融入初中課程,尚無統一規范可以照搬。筆者所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城市初中的路徑探索》課題組,就這一問題依托周口市三個市直初中,從各校實際的狀況出發,進行研究、探討和實踐。具體實踐中,筆者就周口市中心城區初中生傳統文化教育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由此產生了一些思考。
一、初中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一)泱泱華夏,悠悠古國,孕育了五千年璀璨的歷史與文明。傳統文化是我們祖先所創造的,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國內外重大場合以及調研考察過程中,大力提倡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淺出地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他強調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根和魂,我們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的復興首先要有堅定的文化自信,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對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
(二)中學生正是處于世界觀價值觀逐步形成時期,城市初中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培養學生的三觀和文化自信心有很大好處。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導向作用,利用教育教學各種活動和載體,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于其中,使優秀文化入學生之耳之腦之心,讓學生真正認同,自覺踐行,從而樹立文化自信。
二、周口市初中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情況
(一)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現狀不容客觀。課題組在三所市直初中就初中生對傳統文化認知情況開展了問卷調查。綜合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分析發現目前周口城市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現狀不容樂觀。如河南豫劇學生都多少知道一些,少數學生會唱一些;周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勝古跡和名人知道的較少。學生反饋的問卷調查顯示:部分同學對中國傳統節日記憶混淆、對傳統文化經典了解不夠;一些古代典籍、神話傳說中的名詞生僻字不了解,說明學生沒有關注到此方面的文化知識。
(二)城市初中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認識度不夠
本課題組調查,發現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足,了解程度不高。大多數城市中學生更喜歡與“網絡化”“信息化”有關的產物。如在訪談中問及“課余時間你是愿意看一部經典名著還是玩手機?”這一問題,絕大多數同學選擇玩手機。而且現實中城市初中生也是將大量的課余時間花費在了這些事情上。傳統文化學習過程中更有一部分學生認為這些“東西”沒意思,“說教式”“灌輸式”教育方式又讓學生產生了對傳統文化的厭煩心理。
(三)初中生對中華傳統美德傳承和弘揚不夠
中華傳統美德是歷經幾千年時間洗禮而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精髓部分。但是現代中學生對這些傳統美德并沒有很好地繼承和弘揚。主要表現在部分初中生個人素養上,比如一些初中生著裝上存在攀比心理,個人消費存在浪費現象,延時服務就餐“挑食”,可見這部分中學生并沒有很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中的“勤儉節約”等。此外,還有部分同學對舉行的“中華美德少年評比活動”嗤之以鼻,認為這些一點都不“酷”。
(四)學生所認知的傳統文化中缺失“家鄉元素”
周口地處富饒的黃淮平原,歷史文化悠久,中華古代先民很早就在這里生息繁衍,素有“華夏先驅,九州圣跡”之美譽,可以說我們家鄉就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也要繼承和發揚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但是課題組在問卷調查中還發現“寫出周口三個歷史名人”這一題中絕大多數同學沒有完成,而筆者在講授傳統文化示范課《周口的歷史名人》時,發現學生對周口的名人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可見我們在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時“家鄉元素”嚴重缺失。為此,本課題組在組長胡春華的帶領下,在三所市直初中學校的支持下編寫了周口市中心城區第一本以家鄉周口為專題的傳統文化校本教材,《周口傳統文化讀本》來彌補這一缺陷。
三、周口中心城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性不強,處于自發狀態
為了更系統地了解周口市傳統文化的教育現狀,筆者所在課題組也和周口市中心城區兄弟學校進行交流。交流發現,我市中心城區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系統性不強,各學校基本上都處在自發教育的狀態,主要表現在沒有專門的傳統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各個學校雖說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教學內容,但是每個學校的都不一樣,各年級之間、小學中學之間也沒有很好地做好銜接,授課教師也沒有經過傳統文化教學相關的教育培訓。同時各學科之間發展不均衡,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主要體現在語文、歷史、政治等“文科”上,而生物、物理、化學、數學這些“理科”少有聯系或不聯系。
本課題所參與的三所學校,為了更好地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需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但就目前周口市中心城區來說,各學校為了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都加強了思想認識,但也存在著一些學校缺乏相關制度、組織機構不健全、缺乏經費保障等問題。
總之,文化通向未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珍視的精神財富,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命運。因此,弘揚優秀文化傳統,培養初中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中,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選擇。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城市初中的路徑探索”(課題編號:2020YB1361)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蔡廣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9,第1期.
[2]劉海軍.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7):181.4180AADC-1462-40F1-BA4B-B8B7D7466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