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萍
摘? 要:本文首先在秉承“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陶行知思想的指導下,對《中小學生守則》在班集體建設、學生的規則素養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調查、分析、總結、實施。筆者主要從《守則》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素養;《守則》活動生活化,培養學生的契約素養;《守則》快樂生活化,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守則》情感生活化,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四方面入手,探討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方法。
關鍵詞:中小學生守則;生活化;核心素養
學生守則需要在學生行為習慣養成上起到核心作用。雖然新版的《中小學生守則》內容有所刪減,也盡力體現了時代感,可是某種程度上還停留在一般倡導上,操作性不強,學校和學生都無所適,從久而久之 ,守則的命運就是 “有它不多,沒它不少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列寧曾明確指出:“判斷一個人,不是根據他自己的表白或對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據他的行為。”可見,“行”既是道德教育的出發點,也是道德教育的歸宿。而“行”的方向由人的素養決定。把《小學生守則》生活化,才能發揮它教育理論的作用。
一、《守則》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素養
朱永新在《新教育之夢》中提出:學校道德教育的開展必須創造良好的教育條件和環境,在自然的實踐活動中去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行。
人的發展是有循序漸進過程的,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孩子的變化是很大的,對他們的要求應該從小到大,從簡到難,用一把尺子去衡量缺少層次性。因此,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年段對《中小學生守則》內容進行解讀,把比較枯燥呆板的規則分解成學生樂于接受的一個個小要求或者活動。
班會課上,我和學生們一起把新版《守則》的9條內容進行分類整理:第1條和政治有關,第2條和學習掛鉤,其中第3、7、9條屬于生活常識,第4、8條屬于法律常識,第5、6條屬于倫理常識。
調查中,我們還發現,第2條中的“樂于科學探索”,在生活中,社會,家庭缺乏提供這樣的環境和氛圍,長此以往,大家也只能停留在感興趣這個層面,導致學校科學課上需要動手做的小實驗,學生們也不是很重視,沒有哪一次能把需要的材料帶齊的。針對這種現象,我和科學老師商量討論后,在班級召開了一次微型班會課:《科學改變生活》 ,通過真實的視頻,讓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科學發展對我們生活質量,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影響。
因此,對《守則》內容的調查與重新解讀的過程也是一種教育內化的過程,在調查中,孩子們了解了《守則》的內容于意義,在具體解讀中體會到《守則》的重要性。
二、《守則》活動生活化,培養學生的契約素養
《守則》如果僅僅停留在集體記憶的層面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成為學生的素養。規則內化是小學生規則行為從外部教育要求轉為自身需要的過程。小學生的規則內化,是指他們發自內心需要遵守規則。班級是學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單位,以班級為單位的集體活動既要堅持為人做事的原則,更要遵守《中小學生守則》,
從《守則》制定者的本意來看,規則一定不只是貼在墻上的一張紙,是用來執行的,希望指導學生行為的,所以寫得好不如做得好,因此班主任要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讓《守則》多貼近學生的生活,讓他們多做一些具體的事情。根據調查與訪談的結果,基于《守則》內容的重新解讀,也參考了一些學校的做法。我們在班級利用班會制定了一系列的小活動,例如,養成打招呼的習慣。早晨離家去學校說:爸爸媽媽,我上學去了。晚上到家也要和在家里的人打招呼:我回來了。到校遇見老師,同學要主動說:早上好。晚上離開學校要說:再見。
三、《守則》快樂生活化,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
《中小學生守則》的內容是抽象的,標準化的,而小學生的天性卻是需要有愛的有趣的教育去引導,《<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許多規則需要引導組織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去印證、 去學習,他們才有可能獲得真知,形成遵守規則的意識。因此我從接班開始,通過班級家委會,結合年級價值觀培育內容組織學生參加了多項校內校外的活動,我們學校的學生價值觀培育的內容也是緊緊圍繞《守則》內容開發出來的。
例如,一年級組織的“美麗鄉村黃龍峴同伴游”活動,期間組織系鞋帶、系紅領巾比賽,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常識,培養獨立性;二年級組織地高淳兒童福利院送溫暖活動,培養小學生“助人”價值觀,也組織了以感恩為主題的許多游戲,掌握一些淺顯的倫理知識。
四、《守則》情感生活化,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
培養小學生的道德素養就是培育兒童美好的人性,《中小學生守則》中“孝親尊師善待人”這一條的內容,在調查中發現每個年段的孩子都理解得比較透徹。“孝親”就是孝順父母。低年級孩子認為“尊師”就是遇見老師要問好;中年級孩子認為尊師不僅僅是問好,還可以幫老師做一些事情,比如拿書倒水掃辦公室;高年級孩子則覺得上課認真聽講也是尊師的一種表現。可是這一條,對于今天的孩子們而言,是做起來沒有說起來那樣容易的。
道德不是一種約束,而是為了讓人生活得更好。在春游前幾天,學生自由分組結束后,有的小組成員還制定了小組規則:保持衛生;不大吵大鬧;大家共同分享;多觀察春天的奇妙;最多帶16元。小組分工中印象最深的是:女生幫忙收毯子;男生要幫女生拿包。小組口號:文明出行。春游結束后,大家總結時,發現制定了規則的小組在游玩中是矛盾最少的。由此學生們體驗到了如果一個集體都愿意遵守《守則》,《守則》就可以像一座橋,讓他們在生活與道德中感受集體的自由與快樂。
總之,真正的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讓《中小學生守則》從墻上走下來,教育與生活在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觸動學生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保留他們善良的本性。